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隐喻学,特别是莱考夫和约瀚逊认为,人们日常思想和行动的本质是隐喻的.语义学的隐喻理论则进一步将隐喻理解为基于相似性的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传统汉字字义的引申,从隐喻角度来解读,就会获得全新的认识.以语义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本文浅显地对"比"字字义的引申做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英、法、汉语中“ABOVE/DESSUS/上方”图式映射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笔者对英语、法语和汉语中作为意象图式概念的"a- bove"、"dessus"和"上方"等方位概念隐喻词语进行了跨语言、跨文化的图式映射实证对比研究,从中发现在三种不同语言文化中表示同一意象图式概念的"ABOVE/DESSUS/上方"的隐喻拓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分别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从始源域映射到非空间抽象目标域之上,该研究结果佐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许多抽象概念结构部分源起于意象图式结构,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喻思维的认知观点。  相似文献   

3.
隐喻场景把系列转喻链和隐喻链整合成虚拟的叙事场景,用故事逻辑激活与场景相关的概念、评价和假定,实现对目标域基于既定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概念化识解。文章以《经济学人》中涉华政治漫画为例,重点分析频繁使用的“冲突/战斗”多模态隐喻场景的结构特征和运作机制,揭示该类语篇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本质——带有明显的国家立场、偏见和刻板印象。文章倡议解读者在解读该类语篇时,应该清醒认识生产者的政治、意识形态或国家立场,批判地认识它所建构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隐喻相似性及其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隐喻相似性依赖于客观世界和主观认知之间的互相作用,是可以创造的.在隐喻中,相似性的映射方向可以从具体域到抽象域,也可以从抽象域到具体域,还可以从具体域到具体域或是从抽象域到抽象域.按照相似性认知过程中主客观所起作用的大小,相似性可以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以12幅China Daily新闻报道中与2018中美贸易摩擦相关的漫画为例,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表征及认知机制。通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之间互动机制,阐述两者之间动态意义构建机制。研究发现,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之间的互动、融合在政治漫画中极为普遍。在2018中美贸易摩擦相关新闻漫画中,通过互动、融合创设虚拟的场景,从而启用多重隐喻或转喻链,将源域映射入目标域。分析得知,中国秉承不故意挑起事端、也不懦弱退缩的信念,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保护国民利益不受损;并且希望双方能够合作共赢,积极推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是因为构成隐喻的源域与靶域间存在着相似性与创造性。所谓相似性,是指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所谓创造性,是指人们不断地扩展它们之间相似性的意义,创造出两域间更多的映合。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在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和检验,而其创造性则在文学作品、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小说《夜行货车》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事文本中蕴含着大量隐喻性语言及意象.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解读小说中的概念隐喻及意象,分析其映射的目标域,揭示小说在叙述爱情故事的表象下,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渗透侵蚀、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病态及人的精神异化的批判.同时呈现概念隐喻在凸显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可读性等方面的作用,扩展概念隐喻在该小说解读中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8.
通感隐喻是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Talmy的动力图式理论是能够解读通感隐喻动态映射过程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根据通感隐喻产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认知角度将通感隐喻分为三种类型:感觉挪移、表象联想和意象感通,并运用动力图式理论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通感隐喻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以期论证在动力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认知解读的可行性并揭示通感隐喻背后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9.
小说《夜行货车》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事文本中蕴含着大量隐喻性语言及意象.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解读小说中的概念隐喻及意象,分析其映射的目标域,揭示小说在叙述爱情故事的表象下,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渗透侵蚀、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病态及人的精神异化的批判.同时呈现概念隐喻在凸显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可读性等方面的作用,扩展概念隐喻在该小说解读中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广告。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和Ullmann对转喻的三分法为理论框架分析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并从激活的角度解读这些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分析结果表明: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以频繁使用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为特点。视觉隐喻涉及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激活,而视觉转喻涉及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部分-整体”联想激活和“因-果”推理激活。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在大脑中如何表征?隐喻表征模型认为概念隐喻的目标域不能独立地自我表征,必须借助于始发域的表征,因此目标域和始发域之间是映射关系。结构相似模型认为目标域和始发域各自独立表征,它们构成概念隐喻是因为它们具有结构相似性。本文从论证的有效性,同一域的多隐喻,词的多义等三个方面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同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共危机漫画的语类特征和文本呈现的社会语境,分析三幅公共危机漫画中的隐喻、转喻现象,尝试探析其源域及目标域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公共危机漫画所传递的多模态信息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拓宽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语类范围,验证和补充了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并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管理与处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观点为基点,简要陈述了传统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研究上的分歧,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家关于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以及关于概念隐喻的三大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隐喻概念入手,从数量域隐喻、时间域隐喻、社会地位域隐喻以及状态域隐喻4个方面,对英汉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上、下"空间概念在非空间范畴隐喻拓展中的对称性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语言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探讨影响英汉语空间隐喻相似性和不对称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即借助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语义冲突是隐喻的重要特征,它使隐喻意义的开放性成为可能。在隐喻解读过程中,语义冲突和受喻者的体验差异共同作用,使隐喻解读带上受喻者主体性。隐喻解读的受喻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概念意义、审美深度和情感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上”型方位词在科技英语中的图式映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针对科技英语中作为意象图式概念的“上”型方位词进行其图式映射分析,结果发现表示一个意象图式概念的“上”型方位词能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从始源域映射到非空间抽象目标域之上,再次佐证认知语言学关于“许多抽象概念结构部分源起于意象图式结构,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喻思维”的认知观点.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伴随着人类思维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模式。利用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解析杜甫诗歌的认知模式,有助于从隐喻的角度厘清杜甫诗歌中意象和隐喻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为理解杜甫诗歌提供一个合理的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相同意象和意象图式互相映射的结果.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或有形的物体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18.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工具,是构建和识解多模态语篇的重要认知机制。政治漫画是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重要语类。文章发现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方式,二者既可以分别作用,也可以相互交织,在源域、靶域以及映射对应要素上发挥作用。隐喻多起到评价时事、表达主题、传递情感的作用,而转喻则是连接图片与现实的桥梁,表现出鲜明的语类特征。   相似文献   

19.
“红”是现代汉语中的焦点颜色词之一,当我们用红颜色认知域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时,就形成了红颜色隐喻。由“红”语素构成的“红”颜色类词的跨概念域映射主要包括六种情况,包括从颜色域到人体域、客体域、情感域、状态域、政治域、等级秩序域等。表达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颜色隐喻构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分析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指出其实质是从源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的概念隐喻。研究目的在于否定隐喻的翻译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并提出隐喻翻译的新视角,即译者对“水”意象的翻译必须达到汉语和英语“水”意象的“映射对等”,翻译策略包括了翻译对应的始发域、转换始发域、明示始发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