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腐败是人们切齿痛恨的社会顽症 ,是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通过对腐败问题的分析 ,确认腐败的本质根源是权力的商品化行为 ,并就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进而探寻遏制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在治理腐败时往往只关注特大型、影响重大的案例,忽视了村官腐败问题。当前村官腐败已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影响到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实行。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对村官腐败问题进行剖析,探求腐败根源,并对其防御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腐败问题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历史时期腐败的成因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制度赋予的权力才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视角分析腐败问题的产生及制度预防,方可从源头入手,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4.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以来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出现的分配不公和政治领域的腐败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传统的旧体制是产生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的根本原因;社会转型的不可逆转性和复杂性使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交互影响,密不可分;改革的步步深入使一些消极因素以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的形式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5.
经济伦理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由经济伦理缺失所导致的腐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从经济伦理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经济伦理的决策模型,对腐败行为的产生和腐败问题的治理做出分析。文章指出,腐败行为的产生是行政人员根据期望收益的决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内在博弈。对于腐败的治理,要从制度调整、监控体系以及伦理规范三个方面做出,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降低腐败的期望收益,从根本上抑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和分析腐败问题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行为 ,它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表征和社会效应。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现象 ,深入到社会内部探究腐败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 ,其目的和意义在于 ,认清腐败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 ,找到腐败的治本办法  相似文献   

7.
权力的腐败是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预防和治理权力腐败,要健全制度,严格管理,进一步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萌芽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发展于我党执政新中国的前夕、乃至执政的"前三十年",成熟于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大战略转移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入反思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历史认识根源和现实制度根源、精辟论述了腐败问题的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深刻揭示了制度性、经常性反腐倡廉的重大紧迫意义,对进一步完善防止腐败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乃至愈演愈烈,腐败问题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和现代会建设的一大毒瘤。鉴于腐败问题已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反腐败只有从源头(制度)入手,才能彻底地、有效地消除腐败,本文将用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反腐败进行制度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籍对《蒋介石与国民党腐败》的评介,透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历史根源之一的腐败问题。认为腐败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内在根源,专制体制是国民党腐败的渊薮,蒋介石是国民党中最大的腐败者。尽管国民党一再侈言革新,但国民党的组织成分及其性质,决定了腐败者防治不了腐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政治资源分配不均衡,政治文化深刻变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贫富差距扩大,政治权力腐败等多种因素,引发了政治冲突的频繁发生,政治矛盾与冲突有增无减,并且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动荡情绪滋长蔓延,政治运行张力日趋扩大,政治秩序与稳定面临严重的挑战与压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廉政制度体系,这个国家廉政制度体系在监督和制约权力、预防和惩治腐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国的腐败程度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再到有所降低的曲折发展过程。但总体来看,我国腐败的程度仍然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反腐败的成效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廉政制度体系还带有传统集权政治体制中廉政制度体系的色彩,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限制了我国目前的国家廉政制度体系功效的发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廉政制度体系的现代转型,完善横向的公民选举问责和纵向的分权制衡机制。应当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反腐败和权力监督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反腐倡廉的历史.本文阐述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反腐倡廉与"三个代表"思想的一致性.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从权力的本质属性论证腐败的本质属性及其产生的根源。权力的本质属性决定权力只能为人民服务。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观念和特权思想的意识存在与人的“欲求”的结合。中国现在的腐败现象绝不是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性质的腐败。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 ,必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真正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了有机结合的两大脉络。一方面始终坚持、继承、创新自身优良的反腐败传统——党的领导、严惩腐败、党的建设、群众路线,并以此作为恒定不变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巨大政治优势;另一方面,又始终与时俱进,充分吸纳人类现代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更多地采用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的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预防化和国际化的形式。这两大脉络的交织叠合,产生了反腐倡廉的巨大效能。构建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基本特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拓与创新、伟大与成熟。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反腐败,但我国的反腐败形势却持续严峻。足球领域的腐败和反腐败,是我国总体腐败和反腐败的一个缩影。文章以我国足球领域的腐败和反腐败为案例,通过分析足球领域的腐败并对比2002年反黑行动和2009年反腐风暴的过程及结果,从腐败后果的再认识、反腐的政治决心、反腐策略和反腐措施四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对我国整体反腐工作的标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坚决反对腐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对反腐败工作有利有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是腐败现象的易发期,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紧迫性,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增加腐败成本,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堵住腐败的漏洞。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中国面临许多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其中最突出最严重的一个就是政治腐败,这个问题也是政府和民众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腐败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对于政治腐败,我们已经开出的对策固然很多,但必须对政治腐败在目前时期的定义准确的进行划分,对政治腐败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腐败的社会可承受度。这样才可以比较理性全面的认识转型期中国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官员暴力犯罪正呈现上升趋势,具有官商或官黑结合、手段残忍、计划周密、影响恶劣等特点,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其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错误权力暴力观、人权意识缺失、唯我独尊的自大狂心态、权力监督机制运行上的失控、腐败现象的蔓延、官员自身素质的低下、干部升迁体制的缺陷、黑恶对权力系统的渗透等多方面的社会基础与体制成因。应通过完善权力监督、腐败防范、科学考察及任用官员、政治公平竞争、官员暴力犯罪从重处罚等长效机制,改革政治体制,净化政治生态环境,有效遏止该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 0世纪初 ,美国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 ,政治腐败问题因社会转型而更加严重 ,成为美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 ,政府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 ,改政党“分赃制”为“功绩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漫延 ,为美国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提供了人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