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謇从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始,走上了一条“弃官经商”、向工业资本家转化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包括近四十个企业的大生资本集团。并且在兴办企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经济思想。张謇在1910年左右提出的“棉铁主义”就是他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张謇为什么要提出棉铁主义呢?以往的一些文章曾经提出,这是因为办纺织和钢铁“这两类企业容易得到优厚的利润”。因此  相似文献   

2.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学术界对他的思想、实业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研究张謇经营之道的论著却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张謇研究中的很大不足。我以为只有对张謇经营之道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对大生资本集团的成功作出全面评价,才能对张謇的实业活动作出全面评价,才能对张謇作出全面评价,才有利于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本文着眼于对张謇经营企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一些根本性决策。至于经营管理的具体制度和方法则不在研究范围内。我以为张謇的经营之道主要包括:讲求投资环境;整顿与改良兼行;注意社会心理;重视人的素质。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南通现代化模式启示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化征程中,张謇所创造的南通现代化模式具有重要的地位。他首先办起“第一次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唯一成功的厂”①──大生纱厂,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成跨工、农、商等领域为一体的大生企业集团。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执中国实业界之牛耳。据1921年统计,大生所属27家企业资本总额达3400万元,为同时期其它民族资本企业所不及。但自1922年以后大生集团却一蹶不振,并于1925年因债务负担过重,而被迫由金城银团接收,这颗通海明珠至此陨落。南通模式作为近代中国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一、知…  相似文献   

4.
论刘坤一与大生纱厂的创立崔运武大生纱厂是在甲午战后清政府转变产业政策伊始,由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的江南地区较早的近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张謇在创立过程中的艰辛,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倘若提到那时清政府在江南地区的当政者──两江总督刘坤一与该厂创...  相似文献   

5.
通州大生纱厂并非是逐步走下坡路的,而是在经营顺利之时,甚至是在其发展的顶峰时出现逆转的。深究其原因,既有张謇认识上的局限,也有经营管理上的偏颇,更有充满变数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当时的情况下,外部的环境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生纱厂内外交困,在张謇辞世前不得不由债权人上海银团接管。  相似文献   

6.
<正> 张謇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清末立宪运动中的骨干领导。他一生经历曲折、复杂,活动范围极为广泛。1894年中状元后,弃官投身实业。在短短的三十年中,他依仗着状元的身份,利用与清朝达官贵人的关系,建立起一个以棉纺织业为中心资本总额达几千万元的大生企业系统。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实业家之一。本文拟就张謇的实业活动问题作一粗浅探讨。这对于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翁同奖掖张謇 ,构成了乙酉至甲午科考期间翁张关系的基本框架。史家以往对此的研究 ,揭示了两人形成这一关系的源头、开端以及闱中助其中式等方面 ,缺憾是偏重闱中而忽视场外。事实上 ,翁同于场外对张謇采取了枉顾、赠言、馈银、谋差、荐兄等多种奖掖形式 ,并贯穿于张謇应试全过程。其结果既将张謇推上科业巅峰 ,又将其揽入了“清流”阵营。后人可于此一睹翁同识拔人才的古大臣风范及为将张謇推上晚清历史舞台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变的进程中,张謇对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风气的开通等做出了重要且独特的贡献.他之所以能创造出令后人仰慕的业绩,与其诚直、平实、坚韧的思想品格有重要关系.研究和认识张謇的这些思想品格,对于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张謇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张謇研究的论著颇多,但大都集中于对其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探讨,从文化传统角度对其社会行为进行分析的研究却很鲜见.本文着力于通过审视张謇政治行为中的思想与行为的关联性,来探求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为张謇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蒋国宏 《学术探索》2010,(1):121-126
关于张謇农业经济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早在张謇在世之时即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因受“左”的思想困扰,研究一度陷于沉闷,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研究主要集中在张謇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张謇农业思想的内涵、来源及意义,张謇发展农业的对策和举措,淮南盐垦公司的性质和地位,张謇在中国近代农业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当前,应打破学科壁垒,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度解读和重新审视,使对张謇农业经济思想和实践的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张謇曾以他的"大生"实业系统名噪江南,成为东南首屈一指的实业家,然而张謇不仅是一个实业家,而且也是当时政坛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家.他起初追随翁同和,以"翁门六子"的身份参予帝后党争,成为帝党骨干,后来又在立宪运动中击鼓鸣号,成为立宪派的首领之一.武昌起义后,他又转向共和.成为近代政治舞台上一个复杂多变的重要人物.本文试就张謇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苏中工业现代化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张謇充分利用苏中自然资源及传统经济的优势 ,举办了大生纱厂及大生集团 ,打下了苏中工业的基础 ,到 194 9年纺织工业一直是苏中工业的龙头 ,194 9年后仍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后 ,乡镇工业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苏中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謇在家乡南通所搞的区域现代化实践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原因,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主要在于大生纱厂发展过程中再区位选择的失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主要在于棉业产业链的单向依赖性以及二元结构中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不协调性;从指导思想看,主要在于张謇对微观经济运行缺乏理性认识和他的"义"压倒"利"的价值取向.南通现代化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区域现代化实验,其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同样宝贵.总结其失败的原因,汲取其失败的教训,也应该是史学研究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4.
张謇,是我国第一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张謇的全面评价,将涉及近代历史研究中的许多原则问题。本文仅就张謇的经济思想——棉铁主义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一个侧面来论述张謇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借用儒家"以身发财"和"以财发身"的概念,有助于分析近代实业家的创业过程与经营理念。张謇办厂之前的职场资历与科举功名,为他积聚了丰富的人脉网络,使他可以更多地接近行政资源,增加投资的垄断性与特权性,这些堪称有助于他创业的"身份资本"。而张謇在办厂过程中的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和积极探索,则又意味着他支付了超常的心力与智力,这些可视作他为创业投入的"身心资本"。凡此二者,构成了张謇"以身发财"的主要内涵。但张謇创业的主旨却不是为了发财,而是造福社会。通过考察张謇对发展地方教育和慈善及公益事业的贡献,可以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孔子"以财发身"的遗训。张謇追求社会效应而非经济效用的创业观,是他成为一个著名实业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大生企业集团迅速崛起又迅速被银行团接管一事,此前的研究有各种解读,但无法避开的一个事实,是大生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大生棉纺织工厂,原始资本往往不敷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开工后,流通资金短绌,不得不靠大量向外抵押借款"调汇"来维持营运。这种发展模式在近代中国民间资本企业中十分普遍。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弱点,就是企业基础不稳,难以抵抗外在环境大的变化,只要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难以持续获得"调汇"贷款,资金链断裂时,企业的危机也就来了。大生纱厂的发展以及被银行团清算接办,并非偶然,而是当时中国民间资本企业发展途径中较为典型的案例而已。  相似文献   

17.
张謇与民初经济法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了张謇于民国初年就任农工商总长期间所制定和颁行的各项经济法规的内容 ,分析了这些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论述了颁行这些法规的历史背景和进步意义 ,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值得今人记取的张謇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研究者往往关注他这些方面的成就与影响,而对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其散文创作的状况极少涉及。其实,张謇曾被人视为当时文坛的八大散文家之一。他一生撰述丰富,其散文创作的主旨是爱国思想的阐发,而儒学是其抒发己意的基础。张謇的散文既立足于桐城派的既成传统,同时融合了时代的积极因素,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性,其散文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试论张謇关于厘金税的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张謇个人的研究已经不少。关于他的经济思想、政治观点以及教育方面的研究论著特别多。但是,关于张謇与厘金税有关问题的专门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文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周执前 《船山学刊》2003,(2):149-152
本文先论述了张謇经济法律思想的总的特点,然后论述了张謇经济法律思想的三个重要方面:依法保护产权、依法规范政府行为、依法利用外资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