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儋耳乃是耳挂重环,使耳下坠拉长而得名,因为国名。始于任姓,居于黄河以北,约于商初已南迁于岭南,以后再通过雷州半岛而进入海南岛,又逐步南迁到岛南端的儋县。后来骆越人、黎人迁入,儋耳人融入于越、黎人之中,到汉代时,儋耳已成为郡,逐渐消失其民族特色。到唐代时,已不见儋耳族人的名称了。一、儋耳的来源儋耳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云:“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又《任数》云:“其以东至开梧,南抚多(?),西服寿靡,北怀儋耳。”高诱注:“北极之国”。即把儋耳列为北方之国。儋耳又被写作(?)耳,毕沅谓:“《大荒西经》作‘(?)耳’。”松皋园谓“儋耳在南海,宜以(?)耳为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古称“儋耳国”,又作“离耳国”。郭璞云:“儋耳在珠崖海渚中”。从西汉王朝在海南岛置初郡开始,历届中央王朝任当地的行政建置,经历了由北向南、由环岛四周向中心山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央王朝统治势力延伸的表现,也是该地由封闭到开发的反映。1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二郡。应劭曰:“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儋耳者,种大耳。渠率自谓王者耳尤缓,下肩三寸”。珠崖、儋耳当由其地之物产及民俗而得名。珠崖郡,治瞫都县,在今海南岛琼山县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上最早出现的两个行政区域称为“珠崖”、“儋耳”郡。两郡的得名均由当地的物产、民俗而来。“珠崖”因古代海南是珍珠的产地,故名;“儋耳”因古代当地的人民“耳长及肩”,“绣面文身”而得名。“珠崖”之名久已不传,而“儋耳”则衍变成了“儋县”。  相似文献   

4.
“哀牢”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滇西地区保山至大理一带。据《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古哀牢国。……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穿胸儋耳种。闽越濮、鸠僚,其渠帅皆曰王。”《后汉书·西南夷传》也说:“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据文献记载,“哀牢”大致形成于西汉末或东汉初,其分布范围较广,生产水平也高,在当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属于较先进的民族。  相似文献   

5.
<正> 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寄给他的朋友李儋和元锡的。诗写得明白如话,但果对诗人的仕历和交游不甚了了,也会产生一些误解。例如有的选本说:“李儋,字元锡。”这就误把两个人当作一个人了。李儋,字幼遐,曾任监察御史。元锡,字君贶,曾任衢、苏、宣、福等州判史和福建观察使。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历代人口资料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的户口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儋耳、珠崖二郡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其县名,人口数均未详,我以为这仅是一个估计数。因为十六县中可考者仅八个县,其余八个县不可考。《后汉书·郡国志》载:合浦郡五县(珠崖、徐闻、高凉、临允、合浦)共23,221户,86,667人。这一数字包含了海南岛的珠崖县,但珠崖县户口多少,未详。《隋书·地理志》载隋代于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统县十,户一万九千五百,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于元鼎六年设置珠崖、儋耳二郡,海南开始了正式的设郡制;昭帝始元五年并儋耳入珠崖,珠崖郡的设置加强了海南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海南的发展。元帝初元三年,珠崖郡被罢弃,阻滞了海南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元符三年庚辰(1100)五月,东坡被命移廉州安置,六月二十日渡海。此二诗离儋耳过澄迈时所作。近人陈迩冬定为“元符三年在儋州为琼人姜君弼题”(见《苏轼诗词选》注),不知何据。考东坡过澄迈,只有五言古诗一首,题为《余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王文诰编注集成本,次于《澄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自北宋绍圣四年(1097)七月二日再度遭贬,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谪居昌化军(亦称儋州、儋耳,即今海南岛儋县),到元符三年(1100)六月二十日遇赦北归,在当年还是瘴海炎荒的儋州度过了三年多的流放生活。苏轼在回顾其一生的思想功业时曾概括地写道:“问尔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简短的诗句,表现的固然是东坡的愤激之情,意谓其平生宝贵的光阴、大好的年华都是在谪居和流放中度过的;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黄州、惠州、儋州”的生活,也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促成了他在文学方面的“功业”。  相似文献   

10.
一、扬雄及其《法言》、《太玄》 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生于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卒于公元18年(王莽天凤五年),是两汉著名古文经学家、辞赋家、语言学家。 据《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他家境清贫,“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但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泰然处之。在成帝时,他已年过四十,才由车骑将军王音推荐,任给事黄门郎;历成、哀、平三世未晋升官职。王莽称帝后,扬雄曾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因事被迫自杀,未死;后病终。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一些学者,将老子老聃混同于太史儋,荆门郭店楚墓 竹简《老子》出土后,又有某些学者宣扬“老子太史儋同一人”论。本文详尽考证了太史儋 其人其事及其思想特征,证实他是活动于战国中期的具有历史循环论思想的东周王朝一个史 官,与主要活动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老聃绝非一人,确论他们是不同时 代、不同学术和思想特征、不同姓氏祖先、不同名字并不同身世事迹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儋州人陈(?)曾在《东坡居儋歌》中写道: 快哉儋耳得先生,悲哉先生儋耳行。瘴雨蛮烟来龙麟,身边独偕子一人。别驾安置昌化军,不比惠州有朝云。子云符林心朗照,戴笠着屐被人笑。一草一鸟会其神,聊将所遇写天真。屋不得住茅庵筑,米不得食思僻谷。看看只剩莲花杯,邻妪有酒无钱鬻。薯芋苍耳岂真佳,下以陶诗充满腹。吁嗟富贵人,变为空乏身。宋帝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6,(5)
我从纪念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文章中知道,他有一信条:“一生只做一件事。”他对人说:自己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他爱数学,有一个原因是: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枝铅笔就行。他说他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也不会处理这些关系。不错,陈省身生活在红尘之中,浮嚣之声一定会传到耳里。但是,当他面对一道道数学题,面对白纸或黑板时,他会如老僧入定一样,把这个尘世都摒绝于外。于是,他的一生得到最大的成功,他的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杨振宁说,陈省身是可以与欧几里得、高斯和嘉当并列的数学伟人。人们会问,数学可以如此,其他行当也可以  相似文献   

14.
只做一件事     
陈省身曾经说,在他死后,不要修什么墓碑之类,他希望在他墓前立一块黑板,有人去墓地时,在黑板上做点数学题,他最喜欢。在陈省身家里就挂着一块黑板,陈省身自己也喜欢在黑板上做题。后来,他坐轮椅,不能用黑板,就由他的学生在黑板上写给他看。陈省身还说,他爱数学,有一个原因是: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枝铅笔就行。他生活在扰攘的世界上,浮嚣之声一定会传到耳里。但是,当他面对一道道数学难题,面对黑板或白纸时,他会如老僧入定一样,把这个尘世都摒绝于外。这是一位只生活在数学里的伟大人物。陈省身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信条”。陈省身说,…  相似文献   

15.
历代治黎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了儋耳珠崖二郡,开始了对海南岛的统治。这个统治一开始就表现为沉重的压迫剥削和反压迫剥削的民族斗争。请看:汉武帝后元三年(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幸子豹合率善人还攻破之,自领郡事,讨击余党,连年乃平。豹遗使封还印绶,上书,言状,制诏即以豹为珠崖太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蛮”(黎族的先人)的反抗斗争,说明西汉对海南岛的统治一开始便遇到了困难。据《汉书·贾捐之传》:从元封元年设郡开始至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二十余年间,黎人反抗斗争有六次之多。因此,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取消儋耳郡,以其地并入珠崖郡。但是,从二郡省为一郡,黎族先人的反抗斗争并未自此缓和。再请看:  相似文献   

16.
南方的百越和苗蛮集团中,继荆楚、于越与华夏融合同化之后,其它的越族也出现重新组合,分别组成东瓯(在今浙江南部)、闽越(在今福建)、南越(在今广东)、西瓯和骆越(二者在今广西和越南北部)。秦统一六国和岭南后,在东瓯、闽越地设立闽中郡,在南越、西瓯和骆越地设立南海、桂林、象三郡,但是越人诸部仍各由其君长领其部民。汉武帝时,先后将东瓯人、闽越人内迁于江淮之间,这两部分越人便与汉族融合。而对岭南的越人,虽然在平定吕嘉叛乱后将其地分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后省儋耳、珠崖入合浦而为七郡),但在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聚居地仍“以其故俗治”。即使其后大批北方人口的不  相似文献   

17.
宋诗理趣漫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宋诗,明清时即有以其“主理”而发的微辞。如明人李梦阳说:“宋人主理,作理语。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空同集·缶音序》)清初吴乔又说:“唐诗主达性情,故于三百篇近,宋人主于议论,故于三百篇远。”(《围炉诗话》卷二)然而,诗歌与理并非完全背驰的。就是上述李梦阳之语,不是也承认“诗何尝无理”么?他是不要“专作理语”罢了;清人沈德潜也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说诗啐语》六十三)宋诗中确乎有直接说理与不带情韵的议论者,缺乏诗的意境,无疑不足取。但宋诗中含“理”的篇什更有不少是富于“理趣”的,这“理趣”是宋诗研究中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无话可说,无非相濡以沫,以致意耳!……此残简《鲁迅书信集》未见收录。最初见于1945年11月3日《周报》第九期载力扬《记重庆鲁迅逝世九周年纪念会》一文引录。力扬在引录此残简时说:接着文艺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讲话,他带着浓重的江南腔说:“鲁迅曾送我一本他自己出版的《铁流》,并附有一封短信,我记得信中有这样的话:‘无话可说,无非相濡以沫,以致意耳!’”  相似文献   

19.
聚居于海南岛上的黎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其以“黎”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唐末的记载。《岭表录异》卷下云:“紫贝,即砑螺也。儋振夷黎,海畔采以为货。”唐之前“黎”称为“俚”。吴·万震《南州异物志》谓:俚,“在广州之南”。广  相似文献   

20.
去年暑假,我闲在家里没事,原来在小学教过我的于老师来找我,说他准备到香港探亲,让我到公司顶替他干一个月。于老师退休后,正巧他一个澳门朋友的儿子来大陆办厂,就把他聘为办公室主任,负责文字、宣传工作。我有些犹豫,于老师说:“没事,你放心好了,小许很好相处。” “小许”就是于老师朋友的儿子,于老师带我跟他见面时,我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