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2.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4.
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晚年由哲学解释学转向了对实践哲学的研究,伽达默尔以"理解"、"对话"为核心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伽迭默尔的实践哲学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为我们在新的时代重新认识"实践"拓宽了视野;伽达默尔以"理解"和"对话"为核心的交往实践观对于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伽达默尔实践哲学对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可以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从理念、主体出发来统摄社会历史生活的哲学思考,这是主体理性霸权的表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哲学与社会历史生活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实现了哲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批判性互读,走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域。这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走向当代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7.
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实践哲学的宝贵资源,把实践哲学置于人类学的视野内,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实践哲学的一场革命.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克服了实践的二元论,把实践看作是超验与经验的统一,看作是完整的生活世界,从而建立了一种总体性的实践观.因此,马克思的人类学实践哲学内涵着一种超验纬度,内涵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这种超验性是一种积极的超验性;这种终极关怀消除了超验与经验的张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实现"好生活"就必定要通过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来实现,这一基本信念构成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全部政治哲学的普遍公设。但是,在探讨实现"好生活"和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问题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和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思路有本质性区别。贯穿于西方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天赋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天赋人权"。西方政治哲学的"好生活"和共同体的原理都是从"天赋人权"的概念中,以逻辑的方式演绎出来的。因而西方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为"观念论"的。马克思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把"生产关系"作为探讨人类"好生活"和"真正的共同体"的平台,立足于"实践论"的解释原则来探讨政治哲学的全部问题,从而完成了政治哲学的实践论转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实践哲学终结了西方近代的政治与哲学相对立的政治思想传统,实现了政治与哲学的联合.而这一联合以"实践"本身具有的政治维度为基础.政治维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一个根本维度,从这一角度可以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为一种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由实践观变革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他认为实践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类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活动,同任何形而上学的存在无关。从这种实践观出发,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是实践的人类学,它不同于实践的形而上学,也不同于先验的人类学,包括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的、前提性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首先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其次要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再次要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现实表现和要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14.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indicates major difficulties concerning the knowledge basis of the discipline.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discourse on the nature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as a scientific activity. The starting-point is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developed within the realist approach. It is argued that knowledge is primarily gained through activity in attempting to change social reality and through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people. Knowledge is also recognized as knowing how to do someth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social work knowledge may particularly be understood within the frame of reference presented by the realist approach. The history of the ideas of social work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delimit the provisional borders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A model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field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方法论原则,它要求我们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整合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样化思路的基础。要切实践行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条方法论原则,就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中坚守自己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王玲 《学习与探索》2002,1(2):12-15
在对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解中 ,辩证唯物主义的提法不足以反映出马克思哲学的创新 ;而实践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哲学的具体形态 ,其底蕴则是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认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这一底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In recent years a variety of initiatives have been created with the aim of increasing the use of research in social care practice. This article reports findings from a one‐year pilot 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What Works for Children project. Taking note of the evidence from the research utilization literature, the service was set up to support social care practitioners in using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ir service‐planning. An implementation officer worked with service‐planners to identify areas where research could be helpful. Researchers provided responses to practitioners’ questions by searching for, critically apprais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looks at the practicalities of running such a service and discusses its potential for influencing research use. The pilot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some of the obstacles to using research, some of which our service was able to overcome. The gap between what practitioners want from research and what research provid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学习与探索》2006,1(1):120-124
学术界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范畴有其特定的内涵,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解,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该问题之所以凸显出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身而言,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不同理解等五个方面的原因.学术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和内在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基础上,实现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一步处理好相关问题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are allied to theories that recognize the ‘self’ as essentially a social entity.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that children experience in their social environment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ir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social competence. To this extent, psychosocial theories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can provide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ers with a powerfu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analyse, assess and practise. However, it is also recognized that the character of child welfare practices and policies are influenced by prevailing political climates. A simple dichotomy is described between political philosophies of the right and left; libertarianism and communitarianism; individual freedom and collective ac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present swing to libertarian individualism has brought about major changes in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much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including a preference for theories that emphasize people’s psychological independence, rationality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In such a climate,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becomes more legalistic, orientated towards principles of justice rather than welfare, and towards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rather tha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competence.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ies, with their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emotional interconnectedness of people in community, fare less well under the rigours of psych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free-market economic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f children’s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mpetence are a product of their social history, practices that psychologically ‘disembed’ people from their relationship environment are unable to consider children’s needs within a coherent, well-ground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f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is premised on helping children develop social understanding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best served by taking a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