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人类近向21世纪的前夕,弄清楚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对未来应当有什么样的追求,21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中国人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中国共产党应当为提高全中国人民的素质做好哪些工作,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使中国在21世纪达到跃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目的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所鼓吹的历史观时写到;“当这些理论家们亲自从事编篡历史的时候,他们会匆匆忙忙地越过过去的一切,一下子从‘蒙古人时代’转到真正‘内容丰富的’历史,即‘哈雷年鉴’和‘德国年鉴’的历史,转到黑格尔学派蜕化为普遍争吵的历史”。①这里所说的“蒙古人时代”出自麦克斯·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著作中,施蒂纳极力宣扬对精神力量的崇尚,使用了“蒙古精神”,“蒙古人时代”等术语,认为任何历史都是“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模式中,原型批评认为“文学总的说来是‘移位的’神话”,即关于神由生而死而复活的神话,已包含了文学的一切故事,因此原型批评家十分赞赏这两句诗: 有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 真正值得你细细地讲述。因为在这一类批评家们看来,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过在以不同方式、不同细节讲述着神话中的故事。而结构主义批评则在叙事文学中寻找隐藏在作品深层结构中的基本故事,他们强调任  相似文献   

4.
1989年,在苏东剧变还在进行着的时候.日裔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发表了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的论文。在福山看来.这场剧变表明,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① 福山以一个黑格尔主义者的身份,宣布自由主义已定于一尊。这篇使他一夜之间暴得大名的论文的题目《历史的终结》,就是借自黑格尔哲学的术语。福山自己也说,他的理解“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关系最为密切”。(2)然而我们总不该忘记,黑格尔(和马克思)是批判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福山引黑格尔为同道,论证自由民主理念已构成历史的终结,使得我们今天关于黑格尔历史终结论的讨论,不仅只具有一点点历史的意义、更具有现实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1888年在给作家哈克纳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我认为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予了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恩格斯的上述评论属于文艺社会批评的范畴。以这  相似文献   

6.
论传统儒学人文精神主导思想及对法学中国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中国化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觉得这可能涉及到一个“忧伤的中国和自卑的法学”的判断问题。法学中国化的核心内容,实际是在争取中国人在法学领域的话语权利。在“中西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症结都在于一些西方人总以一种高人一等的种族优越感来俯视东方和中国。二战时期,即使中国已成为盟国的一员,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依然是‘跟在西方后面乞求施舍和怜悯的穷鬼’。”(见丁刚:《西方人误读的中国》,《读者》2007年第7期,第43页。)我们没有尊严,缺乏自主性的文化,民族的独立只是政治上的,经济的富足也只是有些人成了暴发户。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主权意识的增强,只是一部分人得到了自豪感,全民得到的福利并不是那么明显。在被称为学科的各种文化层面,我们还是亦步亦趋地在西方后面爬行。我们不反对西方文化,但主张不能丢掉中国固有的优秀的文化与传统。不管西方理论怎么强化西方中心主义,我们毕竟还是中国人。我们也不苛求古代中央大国的迷幻,做一个像有些文人一直梦想的大唐人。但我们也不能作西方人的奴隶。“2006年9月,某著名网站做了一项‘如果有来世,你愿不愿意再做中国人’的调查,截止到9月10日晚,10234名参与者当中,64%的选票表示‘不愿’。对于‘不愿’的原因,认为自己缺乏尊严感的占37.5%;另有17.6%的选票投给了‘幸福离我很遥远’。”(见毕书之:《来生选择里的今生期待》,《读者》2007年第7期,第44页)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作为一个数百年来最好的时代,作为一个一跺脚就能令全世界感到震动的大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缺乏尊严感。这是不是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这有没有文化的原因?有没有包括法学在内的学术的原因?在一些中国人的眼中全是全球化、国际化、西方化和美国化。本来在思想中就不牢固的中国之根,又进一步出现了更深的认同方面的断裂。认同感的回归需要认真地对待。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其解决需要文化的全面整合。包括法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都需要重构。这不是一个学科能完成的任务。但法学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期待着这种研究能够不断地深入下去,直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有了话语权,没有必要再谈论这个问题为止。  相似文献   

7.
况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主阶级改革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况钟从一个普通的书吏,晋阶增秩,连连升迁,声誉卓著地死在苏州知府任上,这在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中是少见的。况钟为什么能这样呢?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列宁同时又说:“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如果我们只是  相似文献   

8.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精神世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这场深刻的革命,中国建成了独立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出于对这一革命的认同,冯契先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创见,断定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经历了一场哲学革命:“中国近代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在文化领域也进行了一场‘古今’、‘中西’之争和一次伟大的哲学革命”。①冯契认为中国近代哲学革命与西方近…  相似文献   

9.
25语言文字以来,大约还未有人讲过这样的两句话。其所以还未有人讲过它们,是因为还未有人这样思想过。正因为还未有人这样思想过,所以我们才翻译这篇‘谈话’;否则又何必多此一举?诚然,我们可以将这两句话讲得合乎中文的习惯些,譬如讲:‘如若有~’和‘如若没有~’……‘如若~存在’,‘如若~不存在’……然而它们所表示的不是原文中的意义。”⑧这里,陈康的思虑深深触及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与要害。在西方自古希腊开始的形而上学那里,它的首要问题、原初问题就埋藏在语言的最初表达中,埋藏在主谓词的联结方式即“是”上,…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11.
读罢余英时煌煌巨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册,七十二万字),启发意义确实重大:比如宋学与道学的区别,以及在道学的形成过程中深刻地揭示出了与哲学的区别,“道学既然‘内圣’与‘外王’兼收并蓄,它的内涵便远远超出了形而上的‘道体’。道学与哲学之间不能划等号,这是不证自明的”⑴,  相似文献   

12.
(一)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1852年,马克思就指出:“这个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笔者)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则列宁也指出:“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③对马克思、列宁的这一学说,毛泽东作了创造性的发展。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我们国家必须建立“无…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是鲁迅生命历程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始。这不仅因为:他的作为“新文学开山”、“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续”的小说,开始发表于这一时期;不仅因为:他的“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后来成为战斗的主要武器的杂文,开始发表于这一时期;更重要的是:“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鲁迅当时的所有作品,几乎毫无例外地渗透了深入于历史内容的这一时代的精神,他猛烈地反击帝国主义,对封建主义进行持久不懈的斗争,坚韧,深沉,潑剌,恰如他自己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化的难题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文化的难题及其出路何中华人类正面临着“世纪换千”的历史关头。这不仅是时间维度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时代精神的变迁。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已无法回避对自身进行深入的反省了。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来一点“盛世危言”似乎并非多余。正视难题的存在,其意...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解体时代知识分子命运时汤因比说,“这一个联络官阶级具有杂交品种的天生不幸,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不属于他们父母的任何一方面”。“他们不但是‘在’而不‘属于’一个社会,而且还‘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而更其不幸的是,鲁迅虽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文明或社会,无论是传统中国还是现代西方,但他恰恰又无法摆脱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鲁迅以其对国民性的思索深刻地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本质精神。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①改造国民性,实际上就是清理民族文化心理中消极、恶劣的历史积淀及其文化根源。文化与心理是互为因果的,一定的心理状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而心理现象本身则又是某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在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已内化于国民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样式之中。就是说,植根于传统小农社会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二年八月,人尺文學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中國古典現實主義最偉大的傑作‘水浒’的七十囘本,并擬在一二年内出版百二十囘本嗣袢請笠矠榇颂貏e發表短評。這一切都说明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出版事業,是如何重視我國的只族遺產。同時,在報紙刊物上,也陸續出現了評論‘水浒’的文章,以至於‘水浒’作者史料的考察。從這些已經開始的工作可以看出,不久將會來到一个學習古典遺產的高潮。毛主席教導我們说,接受古典遺產,應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只有樹立這樣正確的態度,才能批判地接受和發揚我国丰冒的古典文学遺產,也才能有力地幫助人民文学的成長。但是,在評價‘水浒’的文章中,由於個別作者缺乏這種正確對待歷史遗產的態度,以致造成很多錯誤的結論,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九五三年一月號‘历史教学’刊載了張政烺先生的‘宋江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想探東宋江的真實歷史,企圖通過這次探索,論證這個农民起義軍領袖,並未參加宋代統治者撲滅方臘的戰爭。作者這個企圖,在某一方面來说,是有益的,而且也收到了相當的效果。无论在史料上或‘水浒’發展的脈胳上,作者都提供了一些可貴的材料。可是,由於  相似文献   

18.
<正>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和他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和贯彻了这样的观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所指出的。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唯物主义群众观,学习邓小平同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品格,这对于端正党风,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关于‘剩餘价值学说史’的原稿曾经写道:马克思的这一部分原稿‘包含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即剩餘价值学说之详细的批判的历史,此外,又以反对前驱学者的论战形式,说明此后特别要在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原稿中,在逻辑关系上讨论到的大多数问题。’(‘资本论’,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第二卷,编者序,第三页)恩格斯认为‘剩餘价值学说史’的原稿极其珍贵,把它看作是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草稿。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的天才继承人——列宁和斯大林都很高地评价了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时期,章太炎通过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变法主张。过去,史学界将这一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仅仅当作康有为思想的一个翻版来看待,‘’‘这种看法有不妥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戊戌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一戊戌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一个最重要变法主张,即是企图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政体制为参照系,在中国建立一个不同于传统专制政体的全新的君宪政体。民权、议院、宪政,是他们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3。然而,作为维新派健将之一的章太炎,其变法思想体系的构建,却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