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民俗佛教和口头传播的角度看,东晋佛教民众化运动过程中佛教徒面向世俗的讲经和唱导活动直接促使了中古释氏辅教之书的兴起,释氏辅教之书在创作主体上有一个由佛教高僧到在家居士再到普通民众的扩大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民俗佛教和口头传播的角度看,东晋佛教民众化运动过程中佛教徒面向世俗的讲经和唱导活动直接促使了中古释氏辅教之书的兴起,释氏辅教乏书在创作主体上有一个由佛教高僧到在家居士再到普通民众的扩大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灵验故事的缘起 灵验故事是在佛教东传并渐次兴盛的历史背景下,由佛教徒(或佛教信徒)用小说的叙事形式创作,旨在以此作为弘教工具,传播佛教教义、找来信徒入教。有关《金刚经》的灵验故事则以流传广、版本多。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卷三五《崔浩传》载:"浩既不信佛、道,(崔)模深所归向,每虽粪土之中,礼拜形象。"其于"佛道"之间加顿号,意谓崔浩不信佛教和道教。崔浩仇视佛教,《魏书》本传载:"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此外,崔浩也曾诋辱道教经典,《魏书》本传载:(崔浩)性不好《老》《庄》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辄弃之,曰:"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之书,以乱先王  相似文献   

5.
“传”是历史久远的叙事文体.早期的“传”只是单纯的记言记事文字.随着经学的兴起,“传”在叙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诠释功能,出现了以叙事为手段、以释经为目的经学之传,从叙事理念和叙事技术两方面促进了“传”体叙事的革新,直接启发了后世史学之传的创立,也影响了文学之传的写作,显示了经学传统对文学发展介入.  相似文献   

6.
明清僧尼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土佛教发展至明清,虽然间或有贵盛、中兴之势,但总体呈现颓波日下之态。这一时期,僧尼群体的社会形象远离圣洁高雅渐趋流于下品,并成为一种脸谱化的定型。明清僧尼丑化的社会形象,既镌刻着佛教世俗化进程中没落的痕迹,也折射出明清独特的时代特色与世俗观念。  相似文献   

7.
均田制是中古时期重要的经济制度.唐代均田制"僧尼授田"的规定对于中古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均田制"僧尼授田"与中古佛教寺院经济变迁的视角,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国家"制度化"的僧尼授田方式与其他"非制度化"的方式及其意义予以论述,指出"制度化"的僧尼授田方式与"非制度化"的其他方式这种双轨制的发展道路,是唐代佛教寺院经济兴盛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唐中期之前大多数僧尼能奉持戒行,而戒行高洁的僧尼也为广大僧尼所崇奉。但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理想的僧尼角色逐渐发生演变,这在僧尼与世俗家庭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唐朝僧尼理想角色的不断演变,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李熙 《兰州学刊》2013,(2):89-92
北宋禅僧惠洪的《禅林僧宝传》开创了禅僧传新的撰述体例,主张兼载禅师机缘语句和生平行事,又特别强调禅师入道之由和临终之效,要求上述内容相互关联,具载始终,并于传后系之以赞。这一体例以佛教内外史学观念、宗教观念、隐喻修辞为依据,抱有宗教意图,与史传不尽相同。从文类、叙事来看,后出的《补禅林僧宝传》《僧宝正续传》因循《禅林僧宝传》的撰述体例,这种因循成为想象、传说、典故进入禅僧传以形成故事的重要原因,但其真实性、完整性难以完全征信。此外,《僧宝正续传》的撰者祖琇对《禅林僧宝传》的赞辞持批驳态度,反对一味书法褒贬,主张深探《春秋》之旨,以列圣大中之道定正邪得失,其赞辞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0.
辽代佛教赈灾济贫活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佛教盛行,以寺庵僧尼和在家居士为核心成员的佛教徒们,当某地出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之时,经常会以施钱舍财、义仓放粮、“无遮会”饭、铺路修桥、发药疗疾、义冢掩尸、祭龙祈雨等各种形式赈灾济贫,救助饥民,由此,亦形成了这种种配合官方赈灾并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民间公益之行动。辽代民间佛教赈灾活动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与其持有源于佛教教义的“慈悲济世”之指导思想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湛《列子注》继承了玄学"有"和"无"关系问题的讨论,参同佛教之"空"以"虚"为"无",把"至虚"作为万有的宗主,建立了"贵虚"理论。其终极目的则是,神思凝寂、不为外扰以保全,忘怀解脱以入"至虚"之域,超越生死以达"水火可蹈"的类于佛教涅槃的境界。佛教通过对"空"的理解,否定现实客观物质世界,得出一切皆是虚幻的结论,目的是消除人们对于情世间和器世间的执著,从而解脱众生的烦恼。由此看来,佛教之"空"和张湛之"虚"在其哲学构建中处于相同的理论地位,起到相类似的作用,具有不可忽略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唐代佛教西方净土信仰的盛行,不可避免地蔓延到文学创作之中,不仅影响了诗文创作,也推动了佛教小说的发展。该文以《太平广记》为中心,分析了唐人小说中的西方净土信仰情况,归纳了三种西方净土信仰故事类型:僧人灵验故事、佛像灵验故事以及佛典灵验故事;并从念佛思想、佛号变化、念佛主体、莲花化生四个方面分析了渗透在唐人小说中的西方净土信仰,认为唐代西方净土信仰的盛行在思想内容及情节构造上对唐人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耿静波 《理论界》2013,(1):109-111
宋明理学与佛教关系,以张载思想最具代表性。《西铭》之"民胞物与"则是张载理学思想乃至整个宋明理学之核心价值观念与理想境界。从佛教视角对"民胞物与"的提出依据、实现途径、理论基础等方面作系统考察、研究,有利于从实质、本源层面把握张载理学思想,剖析其与佛教思想之渊源、融摄关系;以及弥补学界对张载理学思想中佛教因素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在康有为那里,孔子之所以成为教主与孔子的思想密不可分.正是在孔子之道具体内容的展示中,康有为完成了对孔子何以成为中国教主的论证:第一,孔子之道包括天道与人道两部分,天道表明孔子重鬼神,言灵魂.第二,孔子之道以仁为宗旨,这与孔子的救世初衷相印证,也是孔教与佛教、基督教的共同特征.在以仁为宗旨上,孔教与佛教、基督教完全相同.第三,孔子之道具有六艺与口说之分,六艺日以教人,口说择人而传,二者具有高低之别.第四,孔子之道注重变通,三世、三统兼备,后学中分出高级之大同之教与低级之小康之教.  相似文献   

15.
尚书大义     
第一叙言有可发明尚书者。特选录二篇。以资研玩。(一)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序。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著录词云。『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安国传、虽梅颐所依讬。然去古未还。训诂皆有所受。颖达五经疏。朱子谓易书为下。然书疏名物典制。终为考证家所取资。不似易疏之敷衍也。』弦录孔原序于后。古者伏义氏之王天下也。始事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义神农黄常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吴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  相似文献   

16.
后周世宗文明限佛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箭 《文史哲》2003,(4):28-33
后周世宗限佛是“三武一宗之厄”中最为温和、文明、理性的一次。其限制整肃措施既严厉又有序、周全、斯文。对无寺院的地方还批给赐额增设寺院。实行“学而优则僧”。建寺赐额、剃僧度牒、出家试经成为限制驾驭佛教的三条羁縻。对和佛道二教有关的愚昧野蛮迷信巫术狂热行仪都予以禁止。既销毁多余的铜佛像 ,又废止官府的铜鱼符以铸钱 ,合理配置铜资源 ,妥善处理停废的寺院。文明限佛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更富有经验 ,没有鼓动者 ,佛教已基本中国化 ,寺庵僧尼已不太多。  相似文献   

17.
永平求法传说是最早对佛教入华时间、机缘的解释.这一传说在中土文化的审视、接受中完成了其历史化,并最终为三教普遍接受.但在佛教徒据之弘法的同时,其中包含的弱化佛教的倾向也日渐突出.于是,佛教徒竞相杜撰佛教入华传说以弥补永平求法的不足,道教徒也借之攻击佛教.至北朝中后期,佛教徒伪造<汉法本内传>将佛陀诞辰和入华两个传说融而为一,并借助<贤愚经·降六师品>的叙事结构实现打击道教、弘扬佛教的目的.由此,<内传>成了回应儒道二教攻击佛教的弘法专著.永平求法传说的传播演变不但受到了三教论衡的影响,而且其本身也成了激化三教论衡的一则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8.
藏汉两语系佛教是属于北传佛教的大乘佛教系统,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别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两语系佛教的内容、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判教观、修行方法、实践方法和《大藏经》的编排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思凡  徐弢 《云梦学刊》2012,33(2):53-57
印顺认为,佛教在印度本土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它逐渐背离初期佛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蜕变为以"欲界的低级天神"为中心的宗教。为借鉴这一教训来探求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之路,他按照"契理契机"的方法论考察了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菩萨观念在印度佛教中从无到有、从人而天、从天而神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佛教灵验记(又称感应记、验传记等)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渐趋兴盛的历史背景下,由佛教信徒创作的旨在为佛教传播教义,招徕信徒的作品,因而从思想内容看,它是宗教宣传品。但它在形式上却采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有具体的人物、完整的情节、虚幻的想象、传奇的色彩,因而无疑地它又属于古代小说的范围。如果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那么我们可以说,佛教灵验记是佛教与小说的结合体,是一种宗教文学作品。在六朝隋唐时期流行的志怪小说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佛教志怪小说都属于这一类作品。宋代以后这种作品仍有流传,近现代佛家“善书”也导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