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一点胡适     
我与作家韩石山在同一单位共事,他是专业作家,我是编辑。我们毗邻而居,常在一起聊天。最近他告诉我,要到北京开一个有关语文教材改革的会,会是由国家教委主办的。主办者想听一听一些做过中学教员的作家的意见,所以就请了他。韩先生在乡下做过十几年中学语文教员,对中学语文教材是很有看法的。他和我说起这件事时,我对他说,你去会上要讲这样一个意见:以后中学语文教材里能不能选一些胡适的文章。我与韩先生文字风格不同,对人对事的评价也常有分歧,但对胡适的看法却是一致的。他答应把这个意见带到会上。韩先生是敢言之士,我想,…  相似文献   

2.
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契教授不仅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当代哲学家。为了解决20世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哲学问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冲突,他将探索知识和智慧的关系亦即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关系确定为自己的哲学任务,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立足于会通中西,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前进道路,吸取各种哲学派别包括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些合理因素,解决有关逻辑与方法论、自由学说与价值论两方面的理论,从而在智慧学说即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上,将金岳霖先生“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知识论原理从静态分析进到动态考察,提出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并引申为“理论转化为方法”的《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和“理论转化为德性”的《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形成《智慧说三篇》,为解决科学与人生的矛盾,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以新的哲理境界和理论高度,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这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将占据重要一页。 本文是冯契教授对形成自己体系的时代背景、学术源流、思路历程及体系构成的全面概述,曾收入作者的文集《智慧的探索》。编者曾征求过作者生前的意见,现将全文刊发于本刊,向学术界推荐。  相似文献   

3.
冯契先生的自由观是对以往哲学家尤其是马克思的自由学说的继承,同时又是超越;他不仅把自由问题与对价值论的研究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自由与智慧、人生相联系,在提出自由是理想的实现的学说之同时,深入地探讨了自由人格(理想人格)的培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1866-1925)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孙中山先生又喜爱文学,有过文学创作,并对文艺问题有他独特的看法,这方面的情况,许多人并不了解。值此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之际,我想专门论述一下孙中山的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一)有关文艺问题,孙中山先生没有系统的论著,只有对个别问题的意见,但从这些意见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文艺思想。孙中山先生熟悉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优秀遗产有很高的评价。他在《诗学偶谈》(1918年)中说:“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遗患未…  相似文献   

5.
李:乐老师,您好!<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近几年搞了一个学术名家访谈的栏目,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我作为您的一个非正式学生,受<甘肃社会科学>前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向您做一个访谈.我了解到,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带头人,这些年已有一些人就比较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向您进行过各种形式的访谈,如<外国文学研究>的邹建军先生等.但是,我也看到在他们对您的访谈中还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问题,有些方面与我的角度和思路也有明显不同,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值得关注和需要做出解答的.所以,我想请您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6.
“活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它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你活着、他活着、我们都活着。但是为什么活着,活着该做些什么,却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哲学的问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过,他在地坛里多年“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谌容更以《活着的滋味》为题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小品,它借助几位有代表的人物之口,述说着为人在世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表现了在改革大潮冲击之下,各种人物的心态,他们的奋斗、追求和无奈:有的人逢场作戏,游戏人生;有的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的人春风得意,驷马高车;有的人委委屈屈,怨天尤人……这些不谐和音,组成了一曲当代中国人“活着的人生滋味”的交响曲。于是“活着”常常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方面的文章,就拿分析谭嗣同思想的文章来说,我所看到的,就已有三四篇之多了。在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说谭嗣同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有的说谭嗣同是唯心主义者。孙长江同志认为谭嗣同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我认为,是妥当的。但是,谭嗣同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与其政治思想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在变法维新运动中最激进的,而且发表过反封建君主制度激烈言论的谭嗣同在世界视上竟是唯心主义呢?孙长江同志对于这些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分析。我想围绕着这个问题说明我对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光远 《学术界》2001,(6):22-33
有一个年轻朋友 ,给我打电话 ,说他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有一些问题想同我讨论。我知道他很爱动脑筋 ,也很会动脑筋。他的脾气我也知道一些 ,说话直来直去 ,不讲客套。我很喜欢这样的青年 ,就约定一个时间让他来了。下面是他和我的对话 :他 :这些日子我在想一个问题 :认识是一种现象 ,也是一个过程 ,这样说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 ,虽然很抽象 ,然而可以从这儿出发去想问题。我想提的问题是认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是一个怎么的过程 ?同认识现象可以比较的 ,还有什么现象 ,还有怎样的过程 ?我听你说过教育是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  相似文献   

9.
作为湖北省历史学会的成员,我有机会参加了第一届年会上对《论李纲》①一文的讨论,最近又拜读了敬贤先生《对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想法》(《江汉学报》1963年第7期)和王瑞明先生《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哪一些“想法”?》的文稿(发表于本刊这一期——编者)。二文都是讨论如何评价李纲的问题的。读后,想把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也提出来,参加讨论;并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发表意见,以便通过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在历史研究工作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如何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的徽商四海称雄,他们藏镪百万,有的甚至千万,资本极其雄厚;徽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乃至海外;从明至清,徽商称雄时间长达三四百年,但近代以后,这个长期执商界牛耳的商帮却迅速衰落了。徽商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其成功的因素有那些?这个商帮又是怎样衰落的?这些都是徽商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也一直是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一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寻。近日,笔者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徽学博士生导师栾成显。栾先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笔者现将专访材料作如下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名著《韩非子》里有个嘲笑不会做广告而造成“自相矛盾”的故事。奇怪的是这种情况在若干杰出的文学作品中也挥之不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诅咒那封建大厦早日忽喇喇崩溃又哀叹自己“无才可去补苍天”。托尔斯泰不仅作品,连他本人都充满了“自相矛盾”。虽然,这些自相矛盾与不会做广告的大不相同,有的由于作家疏忽,授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有作家立场观点改变,“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宣战”(梁启超语)。但还有一种情况,若干地方,前后抵触,是作家蓄意为之的。这种“自相予盾“有作家恩想和才能的闪光。《聊斋》就是这样的。本文想就此淡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借今天《贵州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议的机会,我想谈一谈关于编辑这套丛书的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换一下意见.这些想法,有的可能是老生长谈,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还是有重温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江平,1930年12月28日出生于大连,祖籍浙江省宁波市。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法研究会会长。年届八旬的江平先生一直是深受学界敬重的知识分子。他坚持为中国的法治化进程鼓与呼,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他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每每在重要关头为私权呐喊,被称为中国"法学界的良心",其标志性名言"只向真理低头",已成为其人生的真实写照。日前,江平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张弘的专访。  相似文献   

14.
2004年6月中旬,我随本单位的考察团到山西平遥、太原等地参观调研.三晋大地上丰饶多彩的历史文物,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说来奇怪,令我回忆起来仍兴趣昂然的却是在平遥县城看到的几块阎锡山手令碑.这些石碑制式稍有不同,但文字完全一致,均为:"省长兼督军阎示: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以法律的手续非除去他不可."据同行的山西同事说,同样文字的石碑在其他地方还有不少.可见这句话一定是阎锡山的"名言".对于这一"名言",阎锡山这位"山西王"大概是颇有些自鸣得意的,否则不会令人刻石勒碑,广为流布;另一方面,这颇能显示阎氏励精图治决心的"豪言壮语",一定也曾在山西百姓心中引起过共鸣.我是有思古癣的人,对这样的碑文,便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些感想来.  相似文献   

15.
解放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几位同志都谈到了。我想再从文学史的研究这个侧面谈一些看法。我首先同意有的同志所说,三十年来我们集体编写的几部文学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前开始跟罗老师读书时有一个感觉,顺着他指出的方向走过去。就进入一片广阔鲜活的知识和思想的空间.也立即领略了学术生活的艰难困苦。有幸得人这样一位博学闳思的导师门下,在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里承受他引导点拨,受益终身,这自不待言。而懵懂如我,开始意识到关于历史学专业和学术生活的一些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对有些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自觉的追问和思考。有了一些逐渐清晰起来的想法和信念,回想起来,也多来自于十年前跟他读书时他的启蒙和引导。来自于后来对他的著述言传的体悟和反思。在我逐渐形成关于什么是知识分子人格的概念的过程中,他是一个切近的典范。平日里读书学习、琢磨问题的时候。会经常想起先师写过和说过的话。又不免会在想象中向他请教.猜想他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和判断会是怎样。所以有时会觉得,他的去世给学生留下的空虚和遗憾现在竞比他去世之初的那段时间还要大。我想,在读书做学问和生活的同时继续去努力了解他、理解他。该当是我一辈子的事。  相似文献   

17.
让时间沉淀     
正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我20岁出头入行,30年写了不到300首歌,当然算是量少的。我想,一个人有多少天分,跟他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关联。天分我还是有的。我有能耐住性子的天分。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通过作品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在意的、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所有精工制作的对象最珍贵,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  相似文献   

18.
读了王瑞明先生的《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哪一些“想法”》一文,我受到的启发是不少的;但是也有些不同的看法(当然是很肤浅的),在这里提出来就正于王先生。  相似文献   

19.
正薇薇老师:您好。想和您咨询个事儿。我有一个儿子,今年5岁,特别活泼可爱。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我特别骄傲,同时也很失落,因为每次看到朋友新出生的宝贝就特别羡慕,真的很想再要一个孩子!儿子太孤单了,我想给他找个伴儿,我和他爸爸早晚会老去,不能永远陪伴、保护他,两个孩子再怎么说也能够相互帮衬,共同面对人生。我跟老公说了我的想法,他不同意,说再要个孩子经济压力太大。他说现在养孩子不比以  相似文献   

20.
冯契先生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出版的近百万字的两部中国哲学史著作和最近即将出版的《智慧说三篇》(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的自由和真善美》)。显然,前两部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后三部著作是研究哲学理论的。对于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冯契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他是这样来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也是这样来贯通他的智慧说和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从而显示出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