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冲击与渗透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价值与作用.王安忆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一直关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她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注入了基督教负罪感文化,把基督教中人类的原罪意识倾注到人物身上,对人性的痼疾进行深层挖掘,以期唤醒民众的负罪意识,来拯救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家沈从文与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创作分别立足于“湘西世界”和“约克纳帕塌法天地”,两位作家一生都在致力于挖掘、揭示这两个文学世界所蕴含的本土文化特质,以期对现代社会精神价值的构建提供一种参考,同时对其负面价值意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批判。尽管存在着种种差异性,两位作家都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张扬,对摧残、压抑人的情感欲望等异化力量批判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20年代中国曾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以基督教为对象的批判运动和空前规模的讨论,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与学者们对基督教的批判,并没有对信仰本身构成多大的威胁,同样,基督教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影响到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洪承在《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2期撰文指出,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作用的“圆型”复合体,它虽直接承传于传统文化,但西方浪漫文学,特别是重感情、幻想和精神生活的基督教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基督教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基督教文化与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情结”影响了现代作家的人生哲学、价值取向,伴随时代、社会、本土文化基因的诸因素,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多呈现的是不同质的互补,相同精神的吸收和充实后的文化变异现象。现代中国浪漫文学观正是基督教文化与道家文化、禅宗文化互补、变异的产物。郭沫若与沈从文对神、对自然的接受方式,理解内容的差异,周作人等返朴归真的自然观,就是现代浪漫文学的最典型的几个不同层面,也是现代作家接受基督教文化中认同、改持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诗人就在诗歌中尝试采用基督教观念和意象,为新诗输入新的意识与内涵。结合不同时期基督教被中国诗人接受的情况,该文主要从爱的意识、忏悔意识、救世观念和自我救赎4个方面探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表达,并分析了由此而给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的新维度及其具有的意义。这种新维度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石兴泽撰著的《东西方文化影响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及其研究》一书,于2011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老舍心理的发展演变。其一,综论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批判、文化检讨和文化建设四个阶段。其二,考察老舍与西方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怀疑和拒绝是他的主要态度。其三,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当代转型过程中考察老舍后十七年观念意识发展变化、生活和创作道路的选择延伸、文学世界的建构得失以及艺术生命的豪迈与无奈。第二部分,分析老舍文学世界建构与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耶稣之死》是茅盾1942年在桂林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取材于《新约.福音书》。作为为人生的艺术理念的实践者,茅盾一生执著于对民族、国家、革命等宏大命题的叙述,倾向于从基督教原典话语中寻找救世理想和新生动力,寻找个体和民族摆脱苦难的途径。茅盾有意摒弃了基督教的原罪文化意识,代之以强烈的社会文化批判理性,采取隐喻策略宣泄着内心的悲愤情绪和向死而生的反抗意志。这种故意的误读,是中国作家面对民族国家命运多舛、社会现实混乱不堪、个体生命无处从容安居的困局时所作出的一种文学观乃至世界观上的自为选择,体现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激切的批判情怀。  相似文献   

9.
历史进步观念诞生于17世纪的西方"新文化"运动,并非西方自古就有。洛维特的《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一书通过探究历史进步观念的基督教神学起源,提出了古希腊的自然循环观与基督教历史观的差异问题: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异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是两种不同的"西方文化"。又由于历史进步观念属于现代启蒙之后的西方文化观念,因此洛维特认为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西方文化。洛维特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西方文明,尤其理解西方文明的深层矛盾,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通过考察洛维特如何对历史进步信仰展开现象学式的哲学批判,力图揭示深受历史进步观念支配的中国学界所面临的内在困难。  相似文献   

10.
诠释中国近代国民性格批判的思想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意蕴,构成了公民文化建设和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历时性政治哲学反思的主题。从政治国民与文化国民的交互关联出发,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文化国民具体而直观的存在世界。政治国民不仅成为特定政治文化的价值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践履者和承载者。型塑国民性格就必由广泛而生动的政治生活来完成,政治精神、政治制度等的整体融合担负着国民性格塑造社会路径。这一途径实际表现在制度观照和伦理观照的架构内,制度批判与重塑和伦理批判与重塑明示了社会政治发展的归旨在于塑造优良的国民性格,也确定了国民性格问题批判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西宁是台湾著名作家,其乡土题材小说创作一方面批判了传统国民的劣根性,一方面又引入了基督教文化作为彻底救赎人性的精神资源;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接受与阐发;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引入,他的小说在文本风格、形式构建以及想象力等层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维度,对当下处于危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中传统儒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陈独秀的《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在当时主导了一个反儒的潮流,对儒家文化进行全面的批判.本文从马克思历史人文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以期来正确认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对其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在今天思考:正确认识陈独秀所言“孔子之道”和现代化的不适应问题.在古代,儒家独立承担着培植中国人道德意识的使命.现代社会中融入这种封建社会的价值理念,应如何取舍.在唯物质利益这种价值观充斥的现代社会中,在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世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认为基督教进入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和形式上的重要资源。现代作家借鉴了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文学价值 ,并创造性地加以文学表现和转化 ,从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独特的意义世界和话语方式。文章还进一步比较性地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 ,同中国传统文学与佛禅和道家 ,西方文学与基督教联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问题。由此提出建立中国文学的现实性与终极性 ,民族性与人类性价值相互统一的美学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现当代社会,人的生活世界无被无限扩大,哲学批判的问题域同样得以扩展。基于阶级问题与物质匮乏问题,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异化"问题;文化哲学从人的文化生活世界出发,以人在当代社会生存的文化主旨理论——技术理性批判、文化生态——大众文化批判、文化组织形态——现代国家批判等延续、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神性论问题上,基督教和道教虽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之点,具体表现为一神论与多神论、人神异质和神性分享论与人神同质同形和互化论等区别。这些区别规约了它们各自的思维方法。同时分别影响着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其习俗、哲学、自然观、价值观等文化因子,形成注重理性的基督教文化和注重功用的中国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承继与发展,无不受到世界各国及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西方基督教传统与中国儒家思想对人性认知的截然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权力规制的不同路径,也形成了中西文化传统中对法治的不同态度。西方人从基督教的原罪论出发,推导出人性本恶,继而谋求政治制度对权力的制约与防范。中国的儒家思想则从人性本善出发,通过人的自身修炼来消解权力行使中的恶,达到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奴隶社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无不渗透基督教的势力。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基督教新派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现代欧美社会,仍然存在基督教的影响和各种教派的活动。基督教的演变与欧洲历史发展关系至为密切,是我们理解欧洲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论述下列三个问题:(一)基督教的产生与演变。(二)基督教与欧洲社会。(三)批判基督教神学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卡西尔文化哲学经历了从文化批判走向哲学批判的独特道路,存在着从认识论到人类学的立场转换,发生了一场哲学观的变革。首先,符号形式哲学在认识论立场上实现了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现代转向,推进和深化了现代哲学的文化转向;进而,文化批判从文化的理论问题转变为文化的实践和伦理问题,文化哲学从实践诉求转变发展为人本主义转向。由此,人类文化哲学在人类学立场上实现了从文化批判到哲学批判的变革,从文化视角提出并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卡西尔文化哲学体系作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形态,除了先验性、唯心论、精神性之类的基本问题外,根本问题在于以文化视角作为文化哲学不自觉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孝文化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其中不乏偏激否定。中国现代小说作家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等西学思想的影响下反传统却又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精神层面与实际行为上常常会有两种文化力量的对立冲突,从而影响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价值取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人格。传统孝文化既包含了亲亲之情的孝道,同时也包含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孝道。文化的复杂性和作家文化选择的主体性也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20.
利用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浅滩》中的生态思想,即温顿态度坚决地批判了基督教和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了血腥的现代捕鲸业;小说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开发的工具理性霸权批判,表明了工具理性向人类诗意栖居的乌托邦家园蚕食鲸吞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人的异化和大自然的物化;小说中也蕴含了温顿对澳洲土著文化生态智慧的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