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援助作为现代法治文明的标志之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浪潮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现行法律援助制度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法律援助领域内严重的供需矛盾,这个问题在刑事法律援助方面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意义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切实得以实现,对于那些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各项诉讼费用的公民无偿提供法律上的帮助,以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法律制度。2003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关于法律援助的全国性立法的《法律援助条例》开始实施,它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已从制度创立到了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我国法律文明已加入世界一些先进国家的行列。建国以来,我国法律援助立法工作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加快,我国法律援助条例的建立和实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洪浩 《江汉论坛》2006,(7):131-133
我国的法律援助事业虽经历了十年的迅速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从国际人权法中有关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分析了刑事法律援助在整个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落实刑事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扩展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和阶段,发展刑事简易程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明确要求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抓紧制定出台法律援助法.全国人大监察与司法委员会目前正在牵头起草《法律援助法草案》.其中,关于法律援助机构的问题备受关注,也是立法讨论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关于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应当规定"县、区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根据需要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关于法律援助机构的职能,应采取概括+列举的方式,规定"法律援助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法律援助工作",并对其他具体情形予以明确.关于法律援助机构的人员构成,应当在扩容的原则下,凸显专业化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明确要求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抓紧制定出台法律援助法.全国人大监察与司法委员会目前正在牵头起草《法律援助法草案》.其中,关于法律援助机构的问题备受关注,也是立法讨论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关于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应当规定"县、区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根据需要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关于法律援助机构的职能,应采取概括+列举的方式,规定"法律援助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法律援助工作",并对其他具体情形予以明确.关于法律援助机构的人员构成,应当在扩容的原则下,凸显专业化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国律师为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律师与法律援助制度仍不相协调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除了提高综合国力以提高对法律援助的财政投入、转换观念以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法律援助制度的认识外,更为必要和紧迫的是应建立法律援助公职律师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初步形成现代法律援助制度的框架,但并未形成完善的现代法律援助制度。在发展与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过程中,法律援助国家责任性质的强化、供需矛盾的缓解与专项法的制定是最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现阶段,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现为范围相对有限、地位不鲜明、质量提升有限、保障措施不力等.这为刑事法律援助现代化的立法完善明确了重点和方向.确立刑事法律援助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石,确保法律援助立法契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可真正裨益于刑事司法人权保障体系.遵循充分保障辩护权的立法指导理念,建立健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的二元立法结构,有利于集中优化包括律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法律援助质量评估等在内的保障措施,做好刑事法律援助立法的技术衔接.  相似文献   

9.
审判中心改革对律师介入刑事案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确保每一个案件当中的每一个当事人在诉讼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律师的有效帮助,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防范冤假错案。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作为落实审判中心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样面临改革难题。当前,法律援助机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提供刑事法律服务:援助律师辩护和值班律师帮助。提高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应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现状,回应审判中心改革的需求。首先,继续扩大法律援助适用范围,推进刑事辩护全覆盖;其次,完善值班律师法律帮助职能及工作机制,确保当事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再次,基于经费保障、质量控制等因素,完善法律援助质量保障体系;最后,建立一体化的刑事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法律援助服务工作运转有力、有序、有效。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我国的《法律援助条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法律援助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由于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雏形刚刚形成,法律援助制度中不免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供需矛盾、资金缺乏、主体和服务对象问题等。所以应从立法、司法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援助     
目前学术界对法律援助的主体、对象、经费来源均有不同认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 ,法律援助应当就是指提供法律上的帮助 ,包括政府主导型法律援助和民间法律援助两大类。政府主导型法律援助与民间法律援助应当协调互补 ,共同发挥各自优势 ,从而实现社会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已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立时间短,受实践上不成熟和认识上粗浅的限制,仍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我国的法律援助体制改革应明确法律援助各参与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科学的法律援助申请审查标准体系,明确规定非诉讼调解方式的作用。同时探索先行援助制度、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并对现行《法律援助条例》在援助对象、范围、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王岩华 《理论界》2010,(11):69-71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作为法律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法律价值:体现平等、彰显人权、追求正义、维护秩序。然而这些价值的完全实现却非一蹴而就,除受制于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外,还体现了政府责任与公民权利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条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律援助的发展与实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抓紧制定法律援助法,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关键举措,更是利国利民的重大法治工程.法律援助法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的哲理思维.其中,"人本主义"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之本,人权保障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国家责任、政府义务"是法律援助立法与实践的基本理念,"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的主要维度.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公法属性.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价值目标是追求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经过十年的酝酿和准备,终于以《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正式确立。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理论进行系统性、专门性研究较少,且创新不足、前沿问题研究不多。本文在宏观层面上从价值源泉、经济基石、政治之本等方面对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理论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6.
按照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目标的实质要求,进一步实现值班律师法律援助的实效化、专业化成为重中之重。在值班律师法律援助方式方面,应积极探索“师徒型”社会公益法律援助的新模式,通过吸纳高校中已获得法律职业资格的硕士研究生这一强大专业人才储备,在“双师型”导师指导下,对在审查起诉阶段适用速裁程序的认罪认罚案件,通过免费提供“一对一”公益性法律援助的方式,对具体个案提供全程跟进的法律援助,为完善值班律师制度提供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张苏云  马生广 《兰州学刊》2006,(4):198-199,182
法律援助条例关于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是我国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本文围绕法律援助政府责任的法理依据,政府责任在《条例》中的具体体现,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亟待解决的问题,落实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应当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后,明确了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同时规定律师应当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正确处理法律援助中政府责任与律师义务的关系,并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法律援助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保障公民权利,推动我国法律制度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9.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白仲清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随后在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的《律师法》对法律援助作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律师法》以一章的篇幅对法律援助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法...  相似文献   

20.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是我国为实现宪法原则,确保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得到法律帮助的两项法律救济制度,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在司法实践中,探索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衔接机制,对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两项法律救济制度衔接的具体操作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