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元曲语言兼有通俗活泼与文采典雅两方面因素,虽然不同的元曲作家对元曲语言的某一因素有所侧重,但事实上这两种因素密切结合,使得元曲语言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笔者分别从文学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纵向角度,与元代社会的特殊状况这一横向角度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元曲雅俗交融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何跞 《东方论坛》2014,(3):64-69
元代文学的接受情况并不乐观,元代诗文不被重视,元曲虽为代表,也因俗白特点而处于褒贬之间。而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被附属于其他朝代和地域进行研究,元曲的研究远盛于诗词文,元代文学思想研究总是围绕着王朝和民族差别,其内在都跟"元代"这一历史概念限定被过分突出有关。元代文学接受和研究中的这些问题都不离两个主题,新朝和异族,这构成了"元代"这一历史特色,并成为研究中的历史限定。而打破陈规,打破元代文学研究中模式化固化的先验性历史限定,从文学接受回溯至其生成,进行跨时性的研究,同时基于文本核心而非历史外围来解读元代文学本身,则是可以尝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读过元曲的人可能都有一种感觉,似乎元代文人的言行、心理与传统文人有所不同。是的,元代这一个特定的时代造就了一批特殊的文人,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态。对此,我们不妨结合元曲作品作一些具体的考察。也许,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元代社会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元曲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佯钝装呆与清醒深层的思考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又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  相似文献   

4.
元曲之所以能和唐诗、宋词并称,关键在于它的创新。元代散曲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其实质亦即对传统的叛离。元代散曲在思想内容上对传统的叛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离经叛道的思想。元代散曲否定了功名富贵。按照传统的观念,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家财万贯、福及子孙,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儒家虽也说隐居守贫,但有一定的条件:“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而且  相似文献   

5.
研究元曲语言,无论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看,都是十分重要的。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但比它们更接近人民群众。元曲中运用大量的方言、市语、俗谚以及少数民族借词,一方面给戏曲文学增加光彩,另一方面也给阅读欣赏添加困难。有人从关汉卿六个剧本里经过严格选择,需要解释的词语竟有三千五百条左右。现在传世的杂剧约一百六十二本,加上金代《刘知远》《董西厢》两种诸宫调和元代散曲、南戏,需要解释的词语数量就可想而知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元曲语言研究的成绩是很大的,但是,单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研究,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至于元曲用韵、语法、词源以及专门词的研究,更有大量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青楼集》记载了元代歌妓生活的片断,这些歌妓实际都是戏剧和曲艺演员,广泛参与了元代戏剧和曲艺各类艺术形式的演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和杂剧散曲作家有密切交往,为元曲的繁荣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7.
元代是我国古代戏剧的黄金时代,据元代末年钟嗣成编著的《录鬼簿》记载:元代剧曲作家辈出,约有一百十一人;作品如云,约五百种左右。明代臧晋叔编有《元曲选》,近人隋树森编有《元曲选外编》,使约一百七十种元曲流传至今。在我国文学史上,“汉赋”、“唐诗”、“宋词”分别代表着产生它们的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继它们之后,“元曲”名噪一时,它完全可以同“汉赋”、“唐诗”、“宋词”相媲美!明初著名的皇族戏剧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把“元曲”的题材分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忠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九曰风花雪夜,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  相似文献   

8.
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入手,着重分析两者在英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不同体现。提出书面语不但强调连贯,同样重视衔接,衔接是否紧密可以看做评价一段书面语语篇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口语的灵活性和非正式性使意义表达更重于语言形式,口语形式更重视意义的连贯而非形式上的衔接。  相似文献   

9.
宋词的词乐在元代逐渐散佚,元曲取代了宋词。二者同属于音乐文学,亦同为古典格律诗体的长短句形式,因而词与曲自元代以来在文体上出现混淆的现象。这种混淆主要源自词学内部,在词选集里混入了不少的元曲作品。清初王奕清等奉旨编纂的《词谱》一直成为词体格律的标准,编者们为备体而误收了元曲十七调。兹以曲调产生的时代、作品的文献来源、声韵的音系和体制特征作为区分词与曲的标准,对《词谱》误收之元曲进行考辨,以证实其非词调。这有助于重新编订词谱,亦有助于对词与曲体裁的区别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现代语言学著名学者德·索绪尔关于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已经得到语言学界的一致肯定。如果我们承认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在语言的意义上还是在言语的意义上来讨论口语和书面语呢?作为语言学研究素材的言语作品有口头和文字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我们当然可以从语言的角度也可以从言语的角度去分析它们。但是口语和书面语作为语言学中的两个术语,我们认为认识它们的立足点显然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言语。我国学术界在理论上一般也持这样的看法。例如高名凯、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认为:“书面  相似文献   

11.
讲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形式,讲座者所使用的语言既不是典型的书面语,也不是典型的口语。本文根据教育部的一位官员在一次教育论坛上的发言,从补救及填充词语、句子结构和语篇连接词语三个方面来分析讲座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元曲四大家"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称谓,人人皆知其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但是,这一称谓是怎样形成的?本文试图从"元曲四大家"的源头入手,客观呈现其起源的多元复杂性,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元曲四大家"这一说法的来龙去脉。笔者依次还原了元代贯云石、周德清、杨维桢的观点,通过他们的不同评论话语及评论标准,透视不同的曲学观念,力图客观地呈现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3.
钟嗣成作《录鬼簿》的目的是要为那些地位卑贱的曲家立身扬名和为后世的曲家提供借鉴。《录鬼簿》用以指称元曲的名词虽然很多,但内涵清晰,对元曲的曲体有着明确的界定。《录鬼簿》在对曲家加以记载和排列时,又具有清晰的历史发展意识,通过七类曲家的排列,展示了元代杂剧发展的三个时期。《录鬼簿》不仅记载了元代曲家的生平与剧目,而且在简短的评语与吊词中,也对戏曲和散曲的文体特征、功能、题材、构思、语言、音律等问题都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录鬼簿》开创了通过对作家和剧目的记载,来表达自己戏曲主张的理论形态,明确提出了剧学研究的范畴,其对元杂剧的分期也为后世的元杂剧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宋元戏剧考》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代文学以元曲创作的高度繁荣为特征,元曲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看都占据了元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进而成为“一代之文学”。然而与繁荣的元曲创作相比,此时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元曲理论。理论著述仅见于研究歌曲与演唱的《唱论》,论制曲与曲韵的《中原音韵》,记述作家、作品、艺人并略加评论的《录鬼簿》和《青楼集》。另外还有一些象胡祗等在一些文集中专论元曲的序跋。不过,我们在研读这些理论作品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有关元曲的理论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目录体”。那么何谓“目录”呢?照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元曲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元代的政治、社会与宗教,对元代"神仙道化"剧兴盛的原因作 了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其一,因无碍时政而受到蒙元统治者的赞同;其二,它能在纷乱的社 会中为剧作者和观众渲泻不满情绪提供一个平台;其三,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宗教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多元的民族文化对元代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草原文化有自身的文化特性,如坚毅勇武,豪爽真率,注重经济等,这些草原文化的民族习俗深深影响到了元朝的治理。蒙汉治国存在着文化差异,大元王朝始终以蒙古贵族利益为上。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少数民族文人取得较高的文学成就,元曲和诗歌都深受草原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使元曲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诗歌的风格更为雄浑壮丽。多元的文化格局促使元代文人更为关注自我,重视自我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元曲形成及其演变,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儒家思想因子的思想渊薮、道教氛围、自然环境等因素,这些方面的影响不仅铺垫了元代文学的根本背景,亦使其前后期、南北方风格迥然不同.现试图将元代文学回到它的历史与思想背景中来阐释其精神及其在作家作品中的分布,从而对其风貌进行勾勒.  相似文献   

18.
《元曲选》用韵经系联得19部,除了个别通押和出韵情况,与《中原音韵》高度相符。与元刊本及脉望馆本元杂剧相比,《元曲选》的用韵与《中原音韵》更为吻合。臧懋循对《元曲选》的删改反倒使其音系与《中原音韵》更为一致,因此,《元曲选》的用韵可以代表元代的语音,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语料。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臧氏的删改虽没有改变其音系,但也湮没了一些语言现象,如通押等。  相似文献   

19.
元代对陶渊明的接受从多方面显现出来。元曲中陶渊明成为广泛援引的创作题材,“和陶”在元代文坛成为一种非常普泛的文化现象,而在元代诗论家们的评介体系中,陶渊明也高于谢灵运而广受推崇。这与元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文采的时代审美风潮有关,也与缘于元人尚隐的心理基因。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牛毓梅口语与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的特性有区别,其作用也不同。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书面语只是口语的翻板,书面语是附属于口语的。其实不然,自文字系统产生之日起,书面语就有着自身特有的形式、作用和特征,口语与书面语在传递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