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洪军 《天府新论》2018,(4):151-158
作家回忆录的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学现象,很多老作家发表、出版了一大批文学回忆录。但是,无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现场还是从30年来的文学史研究来看,作家回忆录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推进“当代文学历史化”、“重返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潮中,这一现象实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界定与范围;“进步”作家人生经历、创作生涯的回顾与总结;“问题”作家人生清白的证明与文学地位的回归;缺失的回忆录与八十年代的文学场;文学史料的保存与文学史实的辨证;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女性文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视角或一种特殊对象,已成为今天研究界的一大热点。不过,近年人们最为关注的往往是新时期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以来活跃在文坛上的女性文学创作及其现象,成果也较多,而对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尤其缺乏对其进行整体观照,并将微...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剧坛是令人难忘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刚刚离各人们对它还记忆犹新,更重要的是它那曲折、独特的发展、演变过程,既令人欣慰、赞叹、倍感兴奋,又让人惊讶、困惑、忧心忡仲:那融入了几代人心血的中国话剧的辉煌以及泞不及防、突兀出现的让人心寒的寂寞与悲凉,始终京绕在当代戏剧工作者的脑际、心间。的确,中国八十年代沸沸扬扬而又冷冷清清的剧坛上出现的诸多众说纷坛的现象,太值得我们思索、探讨、研究了,真是“说不尽的八十年代”。在此,笔者仅就八十年代中国剧坛的一大景观——戏剧探索热潮的蓬勃兴起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学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那就是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反复出现。这一现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成为西方文学潜意识层次人的自我意识的象征原型。所谓人的自我意识,指的是“现实的即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其出发点“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人的自我意识是劳动实践的成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点,是“自由的首要条件”。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标志着文明的进程与文  相似文献   

5.
“代际”划分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坛的热点现象.它的出场既反映了90年代后期以来文学创作的某种延续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某种原则、标准的确立.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代际”现象还隐含着影响焦虑下创作上的新趋势以及文学上的消费等若干问题.而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对上述问题加以阐释,必将会获得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八十年代文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要构成内容之一,对八十年代文学的不断阐释就成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重返八十年代"的背景下,阐释和反思八十年代文学需要有新的问题意识、知识谱系和方法的支持。以八十年代文学的基本问题为研究重点,在当代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中梳理八十年代文学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对八十年代文学与前后文学史的关联点、"纯文学"自身的丰富性以及文学与文化语境的复杂关系等问题进行再思考。由此在新的学术路径中重新解读八十年代文学和与之相联结的当代文学史论述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清代词学理论是在以“尊体”思想为核心的架构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清代词学重要的理论依据.由表面意义来看,“尊体”之用乃在提高一个文学体类的地位和价值,依其体制本身的起源、条件、特性和规律,辨求其应有的艺术结构、艺术形象、及艺术功能.但若更深一层思考,“尊体”成为一重要的文学性自觉,当绝非纯然根据文学本身的个别性或专门性来予以衡量.它往往联系了时代的思潮、文化的现象、及学术的风气,从而重新检讨、发现、定义各体文学的职能.易言之,文学上的尊体意识并非孤立现象.它不是某家流派或某一个人的专断或标识,而是全面性的原则和共识.在此前提之下,它自然不是独尊一体,而要求是博尊众体了.这种现象的形成,大致导源于三个因素,即:历史经验的反省、文化知识的统合及学术研究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记得有位学者是说过,只有不完满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只有创建中的人生才是响亮的人生,只有探索着的艺术才是壮阔的艺术.读了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后,觉得这句话仿佛就是说给徐志摩的.近年来阅读了几种版本的徐志摩的传忆,其叙述、表现的角度虽各有不同,但觉得唯有这本《徐志摩传》更见特色.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表现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徐志摩和作为一个浪漫诗人的徐志摩.传记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叙述了这位作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从他作为一个浪漫诗人一生的生命流程进行真实的刻画,为我们重新认识徐志摩,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一种独特的认识线索.徐志摩生前身后,都曾引起过无数的纷争.他追求过、探索过,有建树,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当然,也有失误.可就在他行进的中途,不幸,一切都突然中止了.正如作者在本书《序》中所言,“建树还远未到头,一挥手,他就乘风飞去了.而且,他在探索中或许还有偏差,他的建树也许并不卓著.”这也许就构成了诗人徐志摩并不完满的人生.但是,我们觉得,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人生,健全的人生.徐志摩自己在写作《罗曼罗兰》时也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了它的一弯一角为代表它那全流.”作者正是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时代     
这里,要谈的是,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就现实主义的观点来理解:现实主义无非是辩证唯物论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的创作方法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现象为依据的。无疑与时代的脉搏紧紧地联在一起。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潮就有不同的与之相呼应的文学。比如说《神曲》,那只能是在但丁生活着的中古神话时代的产物,而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则唯有到了十七世纪初叶,当骑士制度的骑士文学已为人文主义文学所取代的新历史时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灵魂,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游荡几千年了,至今仍叫人困惑不解。它时而钻进某种文学样式的躯壳内,使这种文学样式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而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可每当人们注意到了它的存在而向某一文学样式顶礼膜拜并驱使其为特定目的服务时,这古怪的精灵却悄悄地离开了那原来所存身的躯壳,又闪进另一种文学样式中。它就是这样不停地躲闪、捉弄着存心要抬举它的人们,只留下自己的踪迹——一个又一个新的文学样式,并抛给人们一个又一个疑团:文学之魂何时会潜入某一具体的文学样式中?某一文学样式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使自己充满生命的活力?在怎样的情况下这个灵魂又会离开原来的躯体而使之成为一具木乃伊?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研究,自从“文化大革命”收场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一直在进行中.不但报刊上经常有有关论文,一些当代文学史、文学思潮史著作均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专章加以陈述,而且、最近还出版了一本题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的“长篇纪实报告”,“报告”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学现象,受到广泛注意.据我所知,有的学者正在搜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资料,准备做深入研究,撰写有分量的专著.这些情况表明,国内学术界还是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放到一定地置上来加以对待的.不过,这不能说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够了.不,恰恰相反,是很不够!在新时期,当代文学研究有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缺点,那就是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兴趣和精力基本上投放在新时期文学或“后新时期文学”上面,相比之下,“十七年文学”和“‘文革’十年文学”的研究则相当薄弱,或者说是不成比例.我所工作的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文学室曾经多次讨论“分工”问题,想要明确谁来搞“现状”,谁来搞“史”,讨论来讨论去,始终弄不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说白了,就是没有谁愿坐在冷板凳上去进行“十七年文学”和“‘文革’十年文学”这种“史”研究.这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说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探讨性的过程。十几年的时间内,流派纷呈,起伏跌宕。八十年代中后期,“文本主义”文学倾向成为较突出的现象之一。到目前,该流派在创作及理论上已走过较为热闹的阶段。我们得以有可能对它进行较为完整、客观的探讨。对“文本主义”在发展中迷失的分析,也许会给探讨新时期文学的未来道路提供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理性与感性的夹缝:批评的位置困窘 批评是回答作者是谁、他的作品怎么样、读者对作品解读的途径又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但当批评自问批评是什么时,批评就会显出一种困窘,一方面它是站在理论的立场来评说文学现象的,这使得它具有理性的面孔;另一方面它又是站在切近文学现象的立场来感悟其魅力与价值的,这并不能靠说理的方式来体会并传达给他人,因此批评又有感性的一面。 批评处在理性与感性二者的夹缝中,这或许就可安定了批评的位置。但是这种安定在理论的分类上显得有些悖理。这就暴露出一种位置的困窘。事实上,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划分是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或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假苏格拉底之口所撰写的一系列对话录中,首开  相似文献   

14.
导言 文学不可否认地是人类文化或文明产物较为高级的阶段,它的源于人类文化积淀深处的联系,使它成为反视人类文化思想意识的一个窗口。从文学——品种、运动、现象等等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总的人类的文化思想意识,是重要的,特别是从古代的文学中反视古代的文化思想意识就更为重要,但这种形式却被人们忽视了。人们很早就习惯于从文明的进程,文化、文学的基本顺序来观照文学,从其它的人类的文明果实,如社会组织、习俗、历史记载等方面来证明文学的真实性和它的精神内涵,而很少从文学中来反视或揭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些重大的被如常的思维顺序所忽略的文化现象。不言而喻,我们从古代各民族寓言作品的发生来揭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文化思想意识的觉醒,就是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应该承认,不是所有的文学种类都能大量真实地反映来自文化深层的信息,从而成为它那个时代的文学标志。而以总结人类自然的、社会的日常生活的经验教训,归纳人类智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堪称江西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文学的繁荣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宋代江西文学异彩纷呈的景象,构成了两宋文坛一道灿烂的风景线.对于出现在宋代文坛中的这种"江西文学现象",宋代文坛及后代文坛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宋代出现的"江西文学现象"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和后代文坛关注的热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江西文学家在两宋时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从历代关注的角度来看,既有文学的,更有地域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已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然而,在文学新现象面前,批评园地仍然存在着一种虽然省力、保险,但是肤浅,既打不着痛处又挠不着痒处的批评,那就是对任何在艺术表现上求新求变以至出格的作品一言以蔽之:非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当《你别无选择》以独特的风貌出现在文坛时,我们又听到了  相似文献   

17.
当马克思把艺术称作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时,他心目中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文学。因为在艺术诸门类中,文学正是以它那强大的认知功能而见长的。它是一种认识的艺术。尽管近年来有些同志对此颇不以为然,甚至故意抹杀文学的认识功能,把文学说成是一种纯粹审美的物化形态,但仍然无法否认这一事实:从文学史上看,许多有价值的作品正是以其对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和深刻认识而著称于世的;许多有作为的文学家也以探索社会  相似文献   

18.
<正> 这里的三个热点,指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民歌热,文化大革命中的样板戏热和新时期文学中的寻根文学热。当我们把这些发生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纳入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整体格局之中,它们的发生与消失将唤起我们怎样的回忆,以及,它们所表现出的某种共同的东西将为当代文学的走向输入怎样的遗传密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上述三个热点的连续性思考也就意味着对整个当代文学理论与实践的一般特性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进入八十年代,当自我意识空前强化的当代作家窥望"社会——人"大系统时,如果他们在这复杂的变革的时代生活面前不至于感到眩惑、迷失和难以自恃,那么,他将意识到文学自由度的实现较之文学自由权的获取要艰难得多.追踪生活已非易事,认识生活更是艰难.负有表现生活责任的新时期作家,意识到所负荷的审美责任更加重大了.  相似文献   

20.
(一)蜚声文坛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在他那历时不长然而却是恢宏的创作生涯中,以其如椽巨笔创造了一系列经世不衰的艺术典型,而在这蔚为壮观的典型人物画廊里,知识分子形象占着一席令人瞩目的重要地位。契诃夫创作中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既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同时也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对探求知识分子发展道路问题的重视。契诃夫步入文坛的时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反动统治时期。曾在四十年代、八十年代的社会变革中起过先锋作用的俄国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急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