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禅宗山水诗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但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或审美范式,它已超出了自己的时代,在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长期占有一席地位,成为我国诗苑中的一朵奇葩。本文拟就唐宋禅宗山水诗的意境特征谈几点拙见,敬请师长们给予指正。一、禅宗山水诗意境的构思意象思维是禅宗山水诗意境构思的基本要求。禅宗的直觉思维是源于禅定这一修行方法,其结果却大于宗教教义上的涵意。禅定中的直觉思维表象运动,是在人们头脑中进行的。它既是可以与视觉、听觉的意象结合的,也是可以不与之结合的;既可以是具体的,个性化的,也可以…  相似文献   

2.
王维山水诗力图创造的是超尘出世的桃源境界而不是佛禅的空寂世界。佛禅对王维及其山水诗的影响主要在思维方式方面。这种影响方式,既与儒道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制约有关,又与王维本人的性格、禀赋有关,两者决定了佛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只能是学理的、艺术的而不是宗教狂热的。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山水诗的成就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里,虽然很早就有山水风景的描写,但山水诗的产生却晚在南朝晋宋之际。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体育因革”、“山水方滋”,加深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这无论在文学史上或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古典山水诗经过六朝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人的不断开拓,到唐代达到高峰,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个重要题材。王维、孟浩然就是盛唐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最卓越的贡献虽并不在山水诗,但作为才艺超卓、题材并精的诗人。模山范水的诗篇也有很高的成就。金代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1190——1257),“诗祖李杜,律切情深,而有最豪放迈往之气”(徐世隆《遗山先生集序》)。其山水诗“妙绝  相似文献   

4.
金谷诗人与兰亭诗人生存状态、精神心态、思想形态的差异,使他们对山水的生态审美情趣、生态审美思维与审美诗风、诗境都发生了变化,从文学生态学角度考察这些变化,可以窥见两晋文人山水生态审美之渐变,这对研究中国山水诗的兴起与发展、山水诗风与诗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对山水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玄学以道家老庄思想为主流,其玄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玄学家用山水诗把哲理的内容表达出来,因为山水形象乃是表达玄理的最合适的媒介.宗炳明确指出,"山水以形媚道",因而山水画论在山水诗出现不久也便产生了,皆是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必然结果.士人对山水画的欣赏与参与也起到了提升作用,他们借助道家的力量转向山水.山水也一直成为士人画的主要表现对象,他们不但要得山水之体,还要得山水之神,所以山水画也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一)“山水诗”的界定什么是山水诗?这是编写《中国山水诗史》首先碰到而又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不弄清“山水诗”的界定,就有可能出现两种偏向:一是本来属于山水诗范围的作品被排斥在山水诗史之外,二是原本不算山水诗的作品被拉进山水诗史来。我们首先廓清“山水诗”的义界,就是为了避免这两种倾向的发生。作为一种文学潮流,中国山水诗实兴起于东晋。东晋之前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其中不乏山水摹写;这些篇什之所以不算山水诗,乃是因为:第一,山水描写的份量在全诗中还只占少数,即在题材上尚未成为一首诗的主要表现对  相似文献   

7.
论桂林山水审美中的儒家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山水几乎集中了所有自然美,对桂林山水的游玩欣赏几乎囊括了人类的整个自然美观。桂林山水诗最集中反映出桂林山水的自然美状态和人类的自然美意识,最能体现出自然美的文化意味和人文色彩。欣赏桂林山水的同时,也在欣赏蕴藏于山水之中的文化意味和人文色彩,也在表现人类的自然美观和人的精神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精神。对桂林山水美的文化蕴涵的研究与发掘,有利于桂林山水美和现代桂林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探与界说:中国山水诗朱德发中国是个诗国,更是个山水诗大国,历代诗论付山水诗都有界定,尤其现代曾一度出现“山水诗讨论热”,众说纷纭,至今未取得共识。这是合乎学术发展现律的,也说明山水诗内涵外延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既然山水诗是个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赵维平 《中州学刊》2004,(3):123-125
晚清山水诗体现着中国文人的传统意识,或多或少地带有对封建盛世的憧憬与留恋;总体格调是清冷,摆脱不了国势日衰民不聊生的时代投影,或多或少地让人感觉到末世之悲;出现了黄遵宪为代表的描写异域风情的山水诗,表现了新生旧文人开眼看世界的博大胸襟.晚清山水诗五大家中,魏源志在为祖国名山大川一一作信史,山水诗写得具体而细致;谭嗣同山水诗虽偶一为之,但最得传统山水诗的风神;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传统山水诗创作并无大的建树,但其异国风情山水诗在内容上能够客观看世界,不再夜郎自大,形式上有些自由诗气息,因而在中国山水诗史上的地位不能小觑.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风大炽,玄言诗以诗的形式,哲学的语言阐明玄理。玄言诗与玄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而魏晋山水诗与当时的两大哲学思潮——玄学与佛教亦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从山水诗产生的时代与作者、玄释直观思维、作者的人生理想探讨玄释与魏晋山水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诚斋自然山水诗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斋自然山水诗综论王守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诗史上,诚斋是一个有着丰硕实绩和独特贡献的重要诗人。系统了解山水诗的发展轨迹,不能不注意诚斋的山水诗;全面认识诚斋诗的艺术风貌,也不能不对其山水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 一谈起山水诗,不少人就推出王维,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是百家山水诗之冠。这种看法显然受苏轼对王维,山水诗评价的影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洁蓝田烟雨图》)。我不否认苏轼对王维诗评价的准确性,但有人却从苏轼这个评语中不加分析地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在中国诗史上首屈一指。这显然是不妥的。李白诗歌创作的成就主要在政治抒情诗方面,他作为与杜甫并列的诗坛巨擘,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李白的山水诗成就不在王维之下。王运熙同志在《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一中  相似文献   

13.
<正> 以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历千年而不衰的山水诗,正如山水画一样,是中园特有的现象.为什么中国文人特别喜爱山水?为什么新文学运动以后,山水诗不行时了?为什么现在孔孚又提倡写山水诗?孔孚的山水诗是复古还是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发表赵昌平同志的《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一文,该文就山水诗有关问题,颇多阐发,间有精义。但对中国山水诗的历史渊源和陶、谢山水诗的本质特征、并未真正触及,而对玄学自然观和山水文学的关系,以及玄学自然观怎样进入山水文学,更付阙如。因此引起我们作进一步探索并力求把握整体加以说明,这就是本文的主要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的性情与其山水诗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灵运的性情与其山水诗的成因朱新法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山水诗歌产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研究谢灵运文学创作抑或中国山水诗的发展,探讨其山水诗的成因是很有必要的。一谢灵运生长在“百年望族”的谢家,由于其祖父谢玄的功业,谢客很早就承袭了康乐公的...  相似文献   

16.
时国强 《船山学刊》2010,(3):174-176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学语句,在结构上构成了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在情感内容上使所表达的主旨意趣进一步具体明朗化,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玄学得意忘言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理解谢诗写景繁芜的特点。玄学的高远追求提升了山水诗的脱俗品格。  相似文献   

17.
成松柳 《云梦学刊》2004,25(4):73-75
由于禅宗哲学“本心是佛”、“直觉顿悟”和“以心传心”的独特思维的影响,造成了盛唐诗人艺术思维的变化:由理性认识到直觉体验,由再现到表现。这种重直觉体验、重传神写意的艺术思维使得盛唐山水诗呈现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是盛唐山水诗取得了极高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 虽然不能说在中国七十多年的新诗坛上尚未出现过山水诗,但像孔孚创作的这样地道的山水诗精品实属罕见.如果说我国悠久的山水诗传统在现代诗歌创建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意识的继承,似乎出现了“断代层”,那么孔孚山水诗的“文学史意义”就在于填补了二十世纪中国新诗演进所留下的历史缺陷;不仅仅如此,并在弘扬民族山水诗传统的基础上开拓了当代山水诗发展的光辉前景.这里只想从传统山水意识的角度,试探一下孔孚山水诗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论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王维山水诗对景物描写所注重的构图、色彩、光线诸方面的剖析,论述了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并指出中国诗画相通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鸟鸣涧》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过去曾被某些论者誉为“诗佛”。他事实上也真是一位佛门弟子,连名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地主的奢华生活,王维是亦官、亦隐、亦居士,和他相差不多。这位诗人随着人生态度日益消极和佛教信仰日益虔诚,就日益欣赏生活中和自然中那种与佛教的寂灭思想、隐士的闲适心情相适应的幽静的情趣。静的美简直成了他后期山水诗、也是他大多数山水诗的共同的境界,《鸟鸣涧》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