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善事业是近代常州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天国战争后,传统慈善组织在职能方面向着综合性发展,慈善内容不断丰富。民国元年,成立了公款公产处,对传统公立善堂堂董的任命、善堂的财务状况及办事规则等,都从实际上干预。清末常州近代新型慈善组织才初步兴起,20世纪30年代以后,近代新型慈善组织已经成为常州慈善事业的主流,对于贫民救助和解决当时社会问题都有很大帮助。基督教在常州立足之后,对公益慈善事业也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重在慈善文化建设。近五年来,学术界围绕慈善文化建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的着重探讨慈善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有的分析了中西方慈善文化的异同,还有的学者就如何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展开深入研究。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有利于研究进一步深化,也有利于推动慈善文化建设实践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慈善文化研究在国内已有时日,近五年来学术界围绕慈善文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与以往相比较呈现出研究视角增加、深度加深、论证增加、与时代相结合的新特点,但是在研究的广度、角度、方法、对策可行性和针对性以及与实践相联系的程度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此,对国内慈善文化的下一步研究提出丰富慈善文化内涵、整合多方慈善文化思想资源、深入剖析慈善文化缺失原因、提高慈善文化建设对策可行性和针对性等建议,以尽量弥补不足,为深化慈善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切入,以超级IP的视角进行观察,通过与周边城市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常州运河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在超级IP的视角下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策略.认为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进一步厘清运河文化的内涵,保护和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处理好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寻找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凸显常州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打造超级IP,进而促进中国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历史沿革及现实挑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经历数千年发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融入民族血脉之中。中国传 统慈善文化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融合外来慈善文化的顽强生命力。今天,我们必须从现代化的高度注重传统慈善 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扩大与世界慈善文化的交流,充分发挥慈善文化在社会转型时 期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英国斯特拉福德市建设全域文旅IP的成功实践为例,客观分析常州文化旅游IP有待提升的空间和原因,深度探讨常州地方文化基因和特有资源,提出以追怀季子先贤遗风和诚实守信重节重义价值观为主题,以浸润着江南水文化的常州发展历程为脉络,设计创排《光耀中华》大型演出,用旅游演艺彰显常州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树立常州文旅IP新形象。  相似文献   

7.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政府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不完善,以及慈善机构本身的问题造成了我国慈善文化一定的缺失。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在慈善文化建设中的倡导和规范作用以及慈善机构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公民的慈善意识,共同营造我国慈善文化建设氛围。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人慈善的慈善文化既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基和沃土,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学校开展慈善文化的教育,目的是树立起学生的慈善理念,培养学生的慈善品德,引导学生的慈善行为,其内涵属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范畴。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教育载体、培养学生的慈善行为、加强慈善实践平台建设等方式,突出慈善教育的内容,建立慈善教育的长效机制,促成学生初步的慈善参与行为,从而使他们走上社会后经常性地践行慈善行为,影响和带动他人,逐步推动并形成人人慈善的慈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常州的文化夜景现状,提出应从丰富城市断面、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大胆创新、大众参与等方面着手建设常州的夜景,以形成"绿色的"、有常州地域特色的光环境。以法国里昂灯光节为典范,提出"规划先行,理念领先;创新设计,多方参与;丰富内涵,携手旅游"的24字发展策略,实现常州旅游的发展并形成夜景旅游和灿烂的灯光名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理想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善的本质是伦理的,是自愿奉献的道德行为,具有理想性。在当前中国多样文化并存的条件下,对于慈善伦理观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同时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慈善伦理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中国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慈善理念,同时在弘扬民族仁爱精神的同时,将传统的慈善伦理提升为现代社会的慈善伦理。作者认为,必须以财富观,人生观为突破口,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加强当代中国慈善伦理建设,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