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对伊朗当代外交政策的任何探讨都必须从导致前独裁政权的跨台和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重大事件开始。显然,关于这些事件的动因和结果的详尽阐述。已超出了我们已经限定的有关伊朗外交政策讨论的范围。不过.重要的是将伊朗革命后的外交政策置于因伊斯兰革命而出现的两个主要事件的背景之下:伊朗伊斯兰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世界一场意义深远、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的兴起,两者可以被恰当地视为一种伊斯兰复兴。  相似文献   

2.
1979年,伊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世俗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以“伊斯兰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的神权政体,这一体制决定了伊朗外交的特殊性,实行“输出伊斯兰革命”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影响了海湾地区甚至整个中东的政治格局,随着伊朗政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一外交政策也已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革命胜利至今几乎有17年了。从革命初期起,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对伊朗的事变始终熟视无睹,或者持一种敌意的态度。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伊朗革命以坚持伊斯兰价值观和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支配和干涉的面目呈现于全球舞台。另一方面,一些大国对伊朗实行“遏制”恰恰是因为他们害怕伊朗的坚定意志。 如同革命后局势中的许多情况,以国外为基地的反革命活动得到了外国的支持,这些国家名义上是要促进伊朗的民主开放,事实上却是想恢  相似文献   

4.
阿里·沙里亚蒂伊斯兰革命的三大著名理论家之一,也是伊斯兰革命早期最重要的理论家.他的激进思想对革命力量动员,特别是对伊朗知识青年以及左翼革命游击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社会思想主要通过定义"乌玛"来表达,对当时的伊朗社会也有着非常独特的分析和结论.本文主要探讨了沙里亚蒂的理想社会"乌玛"的主要内容,以及他对伊朗社会的独特体认.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信奉祆教的伊朗波斯民族在全面接触和深层交往中逐渐实现的.伊朗与阿拉伯的早期交往奠定了两个民族交往的历史基础,阿拉伯人对伊朗的军事征服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前提条件.在阿拉伯穆斯林的统治下,波斯人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在政治和宗教生活中,阿拉伯穆斯林对波斯祆教徒进行诱惑和胁迫.经济生活的困境使波斯祆教徒大批改宗伊斯兰教.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和通婚削弱了祆教群体.在文化交往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逐渐在伊朗占据主导.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什叶派在伊朗的传播和发展上.  相似文献   

6.
革命后中伊政治和经济关系 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被迫离开伊朗,中伊关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无疑,巴列维国王离开伊朗政治舞台使中国面临一个微妙而困难的局势,因为中国政府曾经与巴列维国王统治下的伊朗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国家元首华国锋在伊斯兰革命胜利前6个月刚刚访问过伊朗。1979  相似文献   

7.
肯尼迪崇尚改革,他因此也要求巴列维国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肯尼迪要求伊朗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伊朗成为更有力的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工具,而不是真诚的希望它最终发展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现代化国家。虽然肯尼迪是美国历届总统中向伊朗施加改革压力最大的一位,但恰恰是在这一届政府时期,巴列维国王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伊朗的独裁统治地位。肯尼迪政府的对伊政策却对伊朗后来的伊斯兰革命起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1979的伊斯兰革命对伊朗外交产生重大影响。革命后伊朗外交的突出特征是极端反美、意识形态色彩较浓、执行积极中立外交路线等,这些特征在霍梅尼时期表现的非常明显。伊朗革命性质的外交造成它在国际上的空前孤立,为了摆脱国内外困境,伊朗的温和势力曾进行了努力,但因为激进派的阻挠,在霍梅尼时期伊朗始终没有获得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伊朗在20世纪发生了两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革命:1905年宪政革命和1979年伊斯兰革命。本文从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中坚力量、指导思想以及革命时期的国家制度、军队情况等六个方面,对这两场革命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对两场革命诸要素的比较,可以看出后者呈现出许多新的内容,这体现了两次革命之间七十多年伊朗社会发展进程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革命后的伊朗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带有回归传统、反资本倾向、国家全面介入和分化严重等基本特征.这种状况完全不符合伊斯兰革命的最初理想,并最终危及到伊斯兰政权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 ,与此同时 ,革命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却绝不能因此而低估这场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且还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行了强有力的政策推动 ,并在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实现科学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从最初掌握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武器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过程,不仅意蕴学习、批判、借鉴的理论生成,更为主要的是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践养成.从中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玉汝于成,是怎样的民族力量聚化为怎样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受到文化条件落后的制约:军事共产主义的实施遇到了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制约,凭借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英勇精神的应对无力完成这个任务。新经济政策虽然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上的障碍,但同样遇到了文化困境。这使列宁重新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文化建设问题,最终提出了把文化放在首要位置的"文化、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尽管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内,将主要精力倾注于政治革命与文化改造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未作较为系统的论述。但因经济发展问题之于中国的重要性,陈独秀仍然没有放弃探索,提出了要客观评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拥有多种经济发展手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等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现代性冲突与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内在动力是文学现代性、政治现代性和经济现代性的冲突。此一冲突决定着文学革命不同阶段的特征。概言之,90年代以前的文学革命由政治化的新文学工具论和美学化的新文学自主论之冲突所推动,90年代以后的文学革命由市场化的新文学消费论和先锋性的新文学自主论之冲突所推动,此间还包括80年代中后期先锋实验派文学自主论与文学保守主义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巨变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庆国 《国际论坛》2011,(5):62-66,81
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巨变浪潮,是由阿拉伯民族面临的深重危机酿成的。仅从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阿拉伯危机依然不够,还应认识到:阿拉伯思想与文化中存在着诸多严重弊端,这是种种危机的深层原因。阿拉伯巨变迄今为止的诉求主要局限于政治层面,并未冲击思想与文化中各种深层问题,因而其意义和价值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宗派主义等阿拉伯社会的痼弊也于后巨变时代在民主的旗号下呈盛行之势。阿拉伯知识界已开始反思这场巨变的局限性和诸多问题。阿拉伯变革的走向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前景并不令人乐观。  相似文献   

17.
以斗争为生命要素的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运思中,马克思确证了社会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天下最权威的东西”和“人民权利的法律根据”,同时还回应了工业革命和资本逻辑背景之下反对旧的社会关系和联合的革命行动何以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的致思理路中,他先后聚焦物质利益、异化劳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而分别阐发了他的社会革命思想。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是与众不同的,它既是革命理念与革命行动、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经济革命与人类解放、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相统一的总体性革命,又是历史地回应时代之问的人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和精神,在理论上肃清消解、否弃、拒斥革命的误识,在实践中继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婚姻家庭法,但是它们在妇女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婚姻地位及军婚问题上各有侧重。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婚姻家庭法进行比较分析,不仅为我们研究当时妇女地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婚姻家庭法,提高妇女地位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结合当前党和政府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依法保护妇女权益的大政方针,提出改善妇女地位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叠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 ,因“跨越”而在整体上进入加速与再加速发展状态 ,并促使新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叠加性产生。新中国社会变迁因“革命”与“进化”两种方式交织 ,使政治发展叠加性一度高起 ,抑制了经济与文化发展叠加性的张扬。政治发展叠加性需要经济、文化发展叠加性的支持 ,因而 ,改革开放虽使政治发展叠加性向经济和文化发展叠加性转化 ,是中国现实社会转型的内在需要 ,但也对现实社会转型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的历史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党的建设 ,革命军队的建设 ,革命力量的积蓄 ,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必然要求。它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今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