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铁 《人才瞭望》2003,(5):47-47
中国加入WTO正赶上世纪之交。伴随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中国必将步入一个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崭新时代。在新世纪全球性人才竞争的背景下,中国的人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劳动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这样描述了当今的世界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正越来越成为使竞争者之间拉开差距的因素”。面对新的形势,如何研制中国的人才战略,构筑21世纪的中国人才优势,成为我们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一、“人力资…  相似文献   

2.
郑鹏 《现代人才》2001,(2):35-37
经济发展要求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本身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使大量的劳动力流入东部,实现了东部的迅速崛起。如今,如何加大西部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十五”期间将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向世界强国迈 进的关键时期。作为对经济发展起强大支撑作用的人事人才 工作地位作用更加凸现。为了更好地做好人事人才工作,各级 人事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工作。河南省人 事厅围绕人事工作的“两个调整”和“十五”人事人才规划组织 了17个课题调研组总结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 人才工作的发展规律,在分析现阶段人事人才工作特点的基 础上,对“十五”期间人事人才工作的改革思路、改革目标和一 些相应政策措施,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现将研究课题中的 部分观点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4.
楼芸 《人才开发》2008,(6):38-39
近三十年来.义乌凭借“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联动”的独特发展模式.由昔日黄土盆地的穷县.发展到在中国百强县(市)中排行前12位。义乌企业数量众多.尤以中小企业居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多.对劳动力需求大。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使得企业招不到符合生产要求的员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紧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让人才进入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必然要求。而人才市场的建立,又把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才能,淋漓尽致地“解放”了出来。 今年9月,人事部副部长张汉夫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国沈阳、中国北方(在天津)、中国上海三个人才市场将先后开业。 在现阶段的中国,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安置”,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各级政府面临的安置压力将明显大于劳动力需求,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我国人才的匮乏,有些专业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匱乏,因此,如何对人才这一“短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其合理流动,就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人才之争将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谁掌握了最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必然会逼迫人们更加珍视人才,并把人才的吸纳、引进、用好、留住、视作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西安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起点。早在盛唐时期,长安就以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与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一道,共同谱写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开放与辉煌篇章。近年来,西安着眼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丝路科创中心等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进了一大批急需紧缺的外籍高端人才,为西安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海外人才智力支撑。在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中,西安荣膺“外国专家眼中最具潜力的中国城市”榜首;在2020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中,西安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列第五位。“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7.
美国《时代》周刊在题为《我们看中国时的真正盲点》的文章中,阐述了大量在美国学成的中国人才纷纷“回流”的现象。文章说,中国早已启动“人才发展”计划,大力吸引海外华裔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回国,尤其是身在美国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时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建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已悄悄拉开了人才争夺战的序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次成为国人的共识。“人才是财神,得人才者富,失人才者贫”,“要发财,靠人才”,“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谁就拥有称霸世界的实力”,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响亮口号。“抢市场,抢项目,抢人才”的“三抢”鼓点已重重敲在中国无数有志之士的心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显著栏目中的广告招聘大战,社会上各界的“重奖冲击波”也不断把当代中国人才争夺战推向高潮。对此,日前一位人才研究专家告诉笔者,1994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这赤字,那赤字,人才“赤字”是最大的赤字。这重要,那重要,人才的作用最重要。山东省副省长张瑞风更一语道破天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他把该省提前7年实现全省经济第二个翻番的原  相似文献   

9.
最近,某培训学校在招聘老师时,开出的招聘条件中,有一项竞是要求应聘者要有两门左右的补考。有的企业也倾向于招聘有补考经历的本科生。在人才是关键制胜因素的今天,这些单位在选人时为什么要弃优而择“劣”呢?一位企业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理由就在于他们担心留不住人才,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战争是为了争夺自然资源,现在是为了那些具有知识的劳动力。”(美国《经济学家》)“入世”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国际大循环中。人才资源成为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认真研究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人才问题,对于人才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题记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智力、知识、智慧是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是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在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面对“强手如林”,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出奇制胜”,就必须从过去单纯的“引进人才”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打破旧的封闭式的人才管理模式,迅速建立起新的人才流动机制,运用灵活的人才策略,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地向社会招贤纳能。实施“人才柔性流动”就是一种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的新策略。所谓“人才柔性流动”是指  相似文献   

12.
如今的人才市场,无论是招聘,还是求职,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年薪、“身份”都堂而皇之地跃然纸上。对于工资、福利、待遇,人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而是大大方方地“明码标价”。今年5月,武汉首届中高级人才竞聘会上,16位中高级人才上台演讲,他们大都开价年薪5万至10万元,也有人的开价达到了10万~20万元。台下的28家企业也诚心招贤,据悉“成交”的人才有3位。知识有价,掌握知识的人才也应有价。这顺应了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下,价格因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中心环节,调节…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人才市场,无论是招聘,还是求职,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年薪、“身价”都堂而皇之地跃然纸上。对于工资、福利、待遇,人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而是大大方方地“明码标价”。今年5月,武汉首届中高级人才竞聘会上,16位中高级人才上台演讲,他们大都开价年薪5万元至10万元之间,也有人的开价达到了10万—20万元。台下的28家企业也诚心招贤。据悉“成交”的人才有3位。知识有价,掌握知识的人才也应有价。这顺应了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因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中心环节,调节着…  相似文献   

14.
鄢陵县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县委、县政府干近日表彰了“鄢陵县第一批乡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受表彰的10位同志,都是在本职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乡村技术骨干。鄢陵县表彰首批“乡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许昌市人事局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提出当前职场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可能象以往那样仅以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特长作为出发点和标准。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更多地被经济发展的需求左右,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只有从观念上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自我认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理清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阶段, 把握职业发展的动态趋势,才能增加未来职业选择的胜算。  相似文献   

16.
童汝根 《人才开发》2011,(10):16-18
我国重视产业结构与升级,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将经济发展形态向创业型经济转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业型经济均要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而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需要大量创业型人才。在“十二五”期间,培养大量创业型人才、改进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7.
时下,跳槽之风颇盛。跳槽者中,不乏为高薪所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外国公司长驱直入,纷纷就地高薪招聘中国的软件人才,造成中国软件企业人才大量流失。大兵压境,直面人才竞争,软件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人才呢?浪潮软件在积极探索中演绎了人才“三乐章”。  相似文献   

18.
正2002年,面对加入WTO后直面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中央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初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被写进了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根据2012年全口径人才统计结果,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为1.2亿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7%;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9.2年,主要劳动力人口受高等教育占13.6%,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42.3人年;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第15位(2000年为36位),专利授权量14.4  相似文献   

19.
谁拥有人才谁便拥有未来──国外人才观念概览及启示李永臣在国外把人力视为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视人有为“国宝”、“人对就是人财”、“人才就是资本”、“财从才来”的“人才第一”意识牢固深重。美国一位钢铁大王说,如果你把我的钢铁公司没收了...  相似文献   

20.
走遍西部,处处可闻关于“人才流失与匮乏”的困惑。   新疆人不解:为什么叶良才发明的世界顶级的电熔爆技术在本地难以转化,反使江苏成为此项技术的第一受益者 ?  贵州人吃惊:青岛海尔控股的遵义三线企业风华机器厂和电冰箱生产线,“海尔机器”顿时撩起“贵州孔雀”的创业激情,使贵州海尔产品迅速覆盖江南 9省。   陕西人纳闷:陕西技术人才的数量及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居于前列,综合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但经济发展为何如此滞后 ?  凤凰择嘉木而栖:“嘉木”如何植   “西部缺人才,更 缺少人才成长的土壤”,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