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东村农民中盛行的偷盗铁矿石、私自开铁矿等"反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涵。在对铁矿归属的认定上,农民的观念与法定产权之间存在冲突,即农民具有独特的产权认知。进而,这一产权认知嵌于农民在日常实践中形成的"物的分类"图式,而这一图式是塑造农民行为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可见,农民认知与行为方式受到地方性知识与内生秩序的影响。我们必须超越理性小农和生存伦理的假定,在特定文化情境中揭示农民的行为动因,以其本土实践来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与客我"双向互动的过程。而社会资本作为建立社会网络、促成人际互惠的个体之间联结的要素与个人如何认知自我关系紧密。个人使用微信朋友圈平台发布内容,继而得到平台的反馈,这一过程对于使用个体而言是一种自我思想、自我意识的回顾和反思,影响着自我认知。而这一平台成员身份的特殊性则可能导致平台反馈的"伪抽样"效应,从而使个体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并影响其在真实世界的社会交往行为和社会资本。本研究历时3年,对湖北6所原属985或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的400多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并在其毕业后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访谈,证实了虚拟和线下的自我认知偏差确实存在,并探讨了其对大学生的线下社会资本产生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的幸福观表现出崇尚"大我"、体现"关系"、弘扬"合力"和支撑"秩序"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幸福观蕴含更大优势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统一完整、文化绵延不断、社会团结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幸福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需要吸纳中国文化的辩证思维,深刻认识心理现象属性在情境定位、潜在功能和动态转化等方面的特征;需要发扬中国文化的价值优势,在契合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促使自我的社会认知、态度动机和行为方式同个人幸福体验相一致;需要遵循中国文化的本真内涵,确立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调整中获得自我平衡是一种重要幸福能力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新自由主义认为自我优先于其目的和价值,他们假定社会是由独特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先验地拥有一种作为认同的自我,其哲学基础和论证方法都是个人主义的。基于一种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立场,社群主义认为自由主义的这种个人观念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在他们看来,个人是生活在社群之中的,个人的行为、活动是受社群关系所制约的,因此,社群是自我的归属。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看,社群主义的"自我"观是一种抽象的整体主义,社群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个人要受社群的制约,但在另一方面又把社群当作是高于个人的抽象集体。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方法及其健康人格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评介了人本主义方法及其人格理论的某些重要方面,包括自我表露和真实──理想自我的和谐一致,揭示了人们在表露自己时所遵循的社会原则;自我表露与个人调节、健康的关系;真实──理想自我与善于调节、认知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区别于族群认同,是差异化的族群成员通过"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形成自己情感与身份的归属。心理学路径下,个体的认同心理要素是一种从认知到情感,进而影响到行为层面的心理过程,并与整个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研究认为,心理学路径下公民的国家认同可从价值倾向、情感确认、行为投入三个层面入手。价值倾向的内容结构可分为世界倾向、国家倾向两个维度;情感确认的内容结构可分为自我分类、依恋归属、承诺、重要性四个维度;行为投入的内容结构可分为评价、行为探索、社会嵌入三个维度。建构心理学路径下的国家认同测量,需对国家认同已有概念边界、结构维度与测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整合,并讨论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展开了讨论,并产生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主张个人服从社会,也有主张利己的.西汉以后,儒学获得独尊地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是重整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个人依附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蒙上温情脉脉的宗法血缘的面纱,在内容上却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仁"作为人们追求的至善,是一种群体和谐的原则;社会的秩序是一种以义务为中心的秩序.  相似文献   

8.
从融合度主观认知角度看,农民工的自我身份、城市归属和发展规划三方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前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更为分化,在更多的人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的同时,也有相当部分人希望成为城市人;农民工城市归属认知状况总体上较好,但是利益相关性影响对城市归属具体指标的评价要消极一些;倾向于留城和返乡的农民工在发展规划认知方面的人数差别不大。社会性排斥制度、城市歧视和传统同质性社会资本下形成的农民工亚文化,影响了农民工融合度认识的上述三方面,然而这不过是二元社会结构的表征而已。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需要在制度上保证其享有公平的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国际秩序认知的变化与其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国家身份的认同不仅是共时性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历时性社会变迁的后果。理解中国自我身份的形成,就必须考察国家生存的斗争与其自我认知的努力之间的历史纠结。“全球化”的力量正在把民族国家这一曾经被视为同质的社会空间打碎,并依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地方化”的重组。在这样的世界中,“谁才是现时代的我们”这一追问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导游是"旅游业的灵魂",其幸福感知关乎导游队伍的稳定性、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旅游目的地形象。文章基于导游主观幸福感调控命题展开,引入"导游自我认知"和"领悟社会支持"内外部因素变量探讨主观幸福感的调控策略。实证环节通过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探析自我认知、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认知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认知对领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自我认知可以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的完全中介效应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最终,据此提出导游岗前执业风险预判,构筑导游良性人际支持与和谐主客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乔治·爱略特将"面纱"的浪漫诗学意涵与哥特式认知隐喻进行气质杂糅,在其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呈现浓郁的文化"精神分裂气质"。她通过呈现面纱在审美和认知之间所形成的认知迷雾,质询绝对的认知模式并认可他者的不可尽悉,进而呼吁审美同情的干预。凭借审美同情的想象空间,人遵循审美诉求判别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以及实现自我与自我的和解,并依靠关系、链接的驱动来整合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从而推动个体人到社会人的转型。与揭露"事实"相比,此认知模式展现的是基于想象而改变的"可能性",因此更益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社会共同体的构建。这使爱略特在受认知焦虑困扰的维多利亚时代得以重申艺术和文学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无可取代之地位。  相似文献   

12.
小说<悟空传>的主题是"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人们总是生活在某种既定的社会价值规范中.这种既存的社会价值规范设定了一种神妖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凡是在其秩序之内的都是"神",被排除在其秩序之外的则是"妖",被认定为"妖"者往往失去对自我的判断能力,一心向往成为"神",孙悟空就是如此.为了成为"神",他自觉地去除"妖精",积功德,当所有的"妖"都被除尽时,他也就最终除掉了自己,成就了如来的阴谋.因而,认识自我,认同自我,逃离既存价值体系,才是解放自我之路.这是<悟空传>的深刻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国家、民族立场与道德立场之间冲突与协调的关系是当代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人民常常会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立场的社会心理基础的考察和分析指出:1. 国家、民族立场是以自我为出发点,道德立场是以他人为出发点,故二者在其行为方向上表现为对立性。但是,两种立场的根本动机都是在于更有效地满足人类个体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二者在其目的性上又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2. 两种立场是分别基于不同的认识层次。由于个体与其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直接的归属和依存关系,故个体很容易直观地认识到国家、民族对自我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产生爱国主义立场。而道德立场和道德原则因其超越了直接的归属和依存关系,因而它必须通过对人类本性及其社会性存在的理性认识方能达到。3. 在作用和效果上,道德立场和原则对实现人类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具有普遍有效性,是人类文明进步最根本的、普遍有效的推动力量,因此应当作为衡量各种信念、立场和行为的尺度或标准。而国家、民族立场则必须置于道德信念的指导之下,在道德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才能对人类进步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责任法上,援助或协助另一国实施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应该对其行为承担国际责任,但其内在逻辑和法理依据并不明确,这将影响、制约对责任归属的具体情形和事由的理解适用及其自身的发展完善。为此,在对相关的国际责任条款草案予以规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社会所存在的各种援助或协助行为情形进行实证归纳与剖析,从而在责任归属方面确立一种"相当因果关系"模式。《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的相关规定构成了责任归属上"相当性"要素的现有内涵。通过对"相当性"要素的恰当阐释、调整和运用,适当地界定援助或协助行为的不法性及其国际责任,从而维护、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作为自我呈现和数字交往的重要媒介,也是社交用户之间关系形成和维护的平台。其中,如何提升用户的关系融入成为数字交往的核心议题。本研究以用户间相似性为切入点,运用社会认同和自我扩展认知理论解释相似性引发的认知困境,探索基于用户间相似性的社会认同的机制,引入认知需求以规避用户间相似性对其自我扩展的消极影响。研究发现,用户间相似性与社会认同正相关,与自我扩展负相关,而用户社会认同和自我扩展均会提升用户社交媒体关系融入。针对认知需求较高的用户,社交媒体可以减少相似性机制的影响,从而提升用户自我扩展认知,实现社交媒体关系融入。  相似文献   

16.
明喻与暗喻的语义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喻和暗喻的使用是人们对语言认知的一种结果,对比它们产生的语义认知发现,其相同点是它们都必须确定认知域和语境,不同点则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本体与喻体语义关系和语义认知内涵上。  相似文献   

17.
哈耶克是英国当代颇负盛名的自由主义大师,其代表作《自由秩序原理》,又译《自由宪章》)亦被公认为20世纪自由主义经典作品之一。正是在这本书中,哈耶克阐释了“进化理性主义”(evo-lutionary rationalism)和“建构理性主义”(constructivist rationalism)这两种不同的认知社会的知识论框架。论题结合哈耶克的观点,探讨进化理性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的不同特征,它们和自由的关系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的不同的行动模式与政府类型。  相似文献   

18.
吉登斯提出的"极盛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种后传统的秩序,其特征是建构了一种制度的反身性。当下,现代制度的全球趋势对人的个体行为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采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分析《斜阳》,旨在揭示当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认同与主体意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结合"尼木措毕"仪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对凉山彝族洁净与污秽观念进行文化分析。洁净与污秽作为一种分类和象征观念体系,并非孤立存在于凉山彝族宗教文化中,而是深嵌于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凉山彝族的洁净与污秽具有神圣与秩序、外部边界与内部区隔、隔离与阶序、三元对立的四个原则,把握这四个原则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凉山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自我分类理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分类理论产生的直接理论背景是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分类理论在Tajfel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它是针对社会自我概念、去人格化的前提条件和结果等的一系列假设,从社会认知的角度阐释个体主动将群体心理化后,集体现象与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联结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