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计算分析的方法,以"解剖麻雀"的形式,对同一作者相同体裁的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系统地描写了庄重与幽默两种言语风格在修辞特征上的具体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推衍出了庄重风格和幽默风格建构的基本原则。不仅以科学的形态指明了两种言语表现风格的基本特征,也与前此言语风格研究"印象式"的非科学研究模式划清了界线,从而为中国修辞学及言语风格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2.
亚里斯多德的"风格论"其实就是言语风格论.其主要贡献有三方面明确了风格范畴和风格的明晰美;总结了常见的言语风格表现手段,并提出了风格要素选取和运用的得体性原则;论述了散文、诗歌及其下位类别言语风格的具体要求.亚氏的言语风格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突出体现在他首次提出了得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古典词学传统中的"风格",主要指向词人创作风貌的静态描述和笼统概括,并以诗教传统中的"雅正"之风为尚。晚近以来,随着西方风格学知识的传入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普遍运用,"风格"也逐渐成为词学核心话语。胡适和胡云翼将词学"境界"说导向"风格"论,引领新的词学批评潮流。此后,龙榆生的词风流变论,对于词派乃至词的时代风格演变过程的研究,使现代词学风格论渐趋成熟。詹安泰立足于文学本位,以修辞学的视域划分词体风格的多样形态,丰富了词学风格论体系的内涵。"风格"一词在词学批评中的流衍,足可视为词学发展史的缩影,是观照词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化丑为美"风格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种风格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追溯书法艺术"化丑为美"风格的发展过程,分析其产生的原由,并对其历史价值作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作者<语言风格学>有关风格学史概述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中国现代史上语言风格论的源流和相互影响,提出了"中国现代语言风格学史"分期的初步构想,为编撰此类教材和专著勾画了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6.
"晚期风格"是萨义德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更是理解他晚期思想的关键.萨义德明确界定了"晚期风格",并通过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艺术名家等三种话语策略证明了"晚期风格"的自我放逐特征.他将"晚期风格"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美学类型,认为它是艺术家以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对日益临近的死亡的思考、体验和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冰山风格"在国内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语言形式和文体风格的层面,笔者以为"冰山风格"还有更丰富深厚的意象和内涵有待挖掘。本文以《白象似的群山》典型文本为代表研究发现,"冰山风格"内部"八分之一"的隐喻表现与"八分之七"的潜藏意象之间,存在复杂的多元对话关系。"白象"在文中是作者语言表现的冰山一角,这种隐喻或象征手法无形中呼应着"冰山风格",而以德里达的"平行论"和"间距"论展开对隐喻或象征的理解对话,进而发掘出"冰山风格"具有深层内涵及其内在张力。"冰山风格"不仅仅是艺术风格,也有隐藏作者思想意识的作用。所以,"冰山风格"说到底就是,语言表现"简洁"之后的隐喻与丰富内涵的存在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的方法,以"解剖麻雀"的形式对相同题材内容的文本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系统地描写出韵文体刚健与柔婉两种言语风格在修辞特征上的具体形态。同时,在此基础上推衍出韵文体刚健风格和柔婉风格建构的三条基本原则。文章以科学的形态指明两种言语表现风格的基本特征,也与前此言语风格研究"印象式"的非科学研究模式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9.
基于Sharpe(1992)风格模型,笔者对投资基金的风格漂移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封闭式基金还是开放式基金,实际的资产配置结果与所承诺的"名义"风格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基金生命周期内的资产组合配置属于"黑箱"过程;尤其在市场波动剧烈条件下,基金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动性较强的资产配置方式,进而导致更大程度的风格漂移。有效识别基金的"名义"风格与实际资产配置方式的差异,了解基金投资组合构建的"黑箱"过程,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更加科学地选择基金与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0.
赵本山小品的语言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氏小品"多年来深受喜爱,形成了稳定的风格。文章概括出其语言具有"俗"和"活"的整体风格色彩,并结合作品从八个方面论述了其风格的具体表现:淳朴生活化、俏皮直接化、机智诙谐化、俚俗趣味化和上口开放化、灵活新颖化、形象地域化、融境双关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学的风格概念有诸多词语形式,"风格"、"气格"、"体格"是主要的词语形式,虽然都指称风格,但细微的差别还是存在的.若按照抽象化程度依次排列,"气格"的抽象等级最高,"风格"次之,"体格"再次之.或者换一说法,"气格"偏于虚,虚中有实,"体格"偏于实,实中有虚,"风格"则虚实参半.  相似文献   

12.
本着"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课堂教学理念,探究学习风格概念、类型以及学习风格差异的特点,从观念上肃清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两个问题,即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同时以"和谐发展"观念为指导思想来看待对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关注,做到"关注个别和关注全体",关注"优势方面与劣势方面"二者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从匹配和失配教学的角度,从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就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行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还大有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13.
"风格就是人"是布封的一句名言.马克思曾经引用过它并进行了发挥.笔者根据古今中外文坛的实际情况,对"风格就是人"提出了疑问,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批评一向重视风格,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几乎可以说就是文学风格的批评史,但是,在这种重视文艺风格的文艺批评史里,却找不到批评家及其批评风格应有的位置.只有"风格批评"而缺乏"批评风格".为什么文艺批评的风格研究会成为理论上的空白呢?这个问题既与文艺理论对批评认识的偏差有关,也与文艺批评自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5.
如何厘定文言小说的"类"是文言小说研究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献中区分文言小说"类"的观念与方法入手,分析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趋尚;指出文言小说的分类宜从风格上把握,不宜从题材上去把握.可按风格分为"晋类"和"唐类".  相似文献   

16.
自《楚辞》产生以来,历代学者对其风格有过许多表述。对《楚辞》风格的种种表述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以司马迁、班固和王逸为代表的汉代学者对《离骚》的总体风格的论述。司马迁以"兼"确认《离骚》的总体风格。班固以"弘博丽雅"定位《离骚》的总体风格。王逸以"博远"概括《离骚》的总体风格。以世界诗学为参照系对这些学说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认识《离骚》的总体风格,也有助于认识《楚辞》和整个诗骚传统,从而推动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文学翻译中风格再现的问题,通过对培根的名作"Of Studies"的两个中译本在文体选择、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的比较和评析,说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以及再现原作风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由于历史上没有较为系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所以没有形成自己环境艺术的风格,因此现在表现蒙古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叫做"新蒙古风格"的设计。很多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文化元素目前可供环境艺术设计使用的并不完整,同时也缺乏系统性和时代性。新蒙古风格的设计首先应该寻找到并完善自己的"文化基因",只有基因健全,设计作品才能够成为完整的形式系统。"新蒙古风格"的环境艺术设计目前还处于方法探索时期,文章还结合作者的设计实践,介绍了一些新蒙古风格环境艺术创作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翻译界关于译者风格的讨论由来已久。关联理论翻译观提出的"风格即关系"为理解与解释译者风格提供了认知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利玛窦和许渊冲三位著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活动,阐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对读者认知环境的判断、译者的偏好与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了译者风格,说明关联理论的风格观对译者风格这一翻译话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可能有被动的成分,也可能是主动的,都形成了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20.
从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再现原作风格方面评析散文名篇"OfStudies"的2个译本——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的译本。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无论在体现原作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做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指出一篇译文除了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外,在风格上也应尽量贴近原文文本,做到"文随体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