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藏敦煌吐蕃文书P.T.351是一份比较特殊的占卜文书。尽管佛教意味浓厚,但文书中的"夷施弥施诃"一词为判断该文书的宗教属性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卜辞内容的仔细爬梳,从藏文书写规则的历史演变以及卜辞所处语境进行分析,判断其景教性质及大概的成书年代。反映了景教在敦煌乃至河西地区吐蕃部落的传教活动中,曾利用包括吐蕃禁忌在内的传统习俗和生活场景进行宣教,充分体现景教传教活动的本土化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藏文史料《萨迦五祖全集》ba函中八思巴所写的一篇文章内容,对元代维吾尔族出身的吐蕃宣慰使叶仙鼐的史事进行了考述,纠正了屠寄《蒙兀儿史记》中对叶仙鼐在吐蕃宣慰使任上有关史实记载的舛误,补充了一些汉文史料中缺载的、并鲜为人知的叶仙鼐的史事材料  相似文献   

3.
赋税制度对于任何政府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吐蕃王朝的赋税制度是颇具特色的并且应该受到学者重视的.本文通过对《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所记录的吐蕃王朝赋税方面的史料进行分析,对吐蕃王朝赋税制度的一些特征作出简单论述.同时,对吐蕃赋税制度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旨在为吐蕃王朝赋税制度的研究做出初步探讨,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提要]近20年来,中外学术界有关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相比之前的研究显示出向语言学、写本学以及政治学回归,分工分类更加精细、更加专门的特点。文章从论著体例和学术观点两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或译注进行评析,分析其体例的特点,肯定其学术贡献。总的来看,近年来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研究呈现为:一方面对相关历史文书的释读继续深入,文书背后隐藏的一些历史信息得到进一步揭示;另一方面,以吐蕃历史文书为线索,结合其它语种文献研究吐蕃历史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取得了显著进步。  相似文献   

5.
关于吐蕃统治河陇时期的民族、经济政策,过去因史料不足,且现有资料又多抵牾之处,故一般认为,吐蕃对河陇各族采取了民族压迫和同化政策。河陇地区经济较前衰退。笔者依据藏、汉文史料及敦煌文书,就吐蕃统治河陇时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吐蕃在河陇地区的民族政策固然具有压迫性、歧视性和不平等性,但吐蕃向周边地区军事扩展的过程,也就是吐蕃部族向青藏高原以东地区迁徙及西北诸族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吐蕃统治河陇地区的近百年间,吐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在沿袭原有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河陇地区经济社会仍在缓慢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吐蕃王朝的分裂与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吐蕃赞普朗达玛(乌依冬丹vuvi dum brtan)薨后仍有两脉后裔自居正统行使吐蕃政权为引,导引出以汉藏文献史料典籍、外文专著考据论述,交叉辩证了佐藤长、山口瑞凤、伯戴克及理查逊等藏学者研究的优劣。笔者认为,在欠缺可信第一手史料之情况下,仅能仰赖后期的教法史料、片断残缺的敦煌文献,以及因外交中断致记载紊乱的汉文史料等,造成后世对吐蕃的衰亡过程有诸多误解。因此,需以汉文史料记载为基准,如唐蕃边境往来文书记录等,并参酌如藏文教法史、敦煌文献、碑铭、简牍等藏文文献,再核对时代背景予以佐证,如是方能得以相互印证、补阙且纠缪。  相似文献   

7.
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有不少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年)的作品,就其使用的文字而言,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古藏文文献,数量约在12000件左右;其二为汉文文献,数量也非常可观.与吐蕃王朝历史有关的文献数量虽不是很多,但非常重要,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用编年的形式记录了吐蕃王朝每年的大事,包括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成为唐代吐蕃史研究的基础.敦煌写本中与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很多,为唐代吐蕃社会史、宗教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可补充或印证汉文史籍及后世藏文文献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河西与中原得到了广泛传播,吐蕃时期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翻译传统也贯穿于这一时期藏文佛典的翻译当中。本文参考前人的著述,梳理了吐蕃梵-藏译经中的转写、音译、意译规则,并与唐代以来中原译经原则进行了对比,进一步阐述了敦煌、西夏和元代藏文佛典的汉文、西夏文、八思巴文译本对吐蕃译经传统的继承。贯穿于佛典译本中的吐蕃传统,可谓是藏传佛教传播背景下翻译文本的典型特征,堪为进一步甄别译者的信仰背景、研究古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与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吐蕃时期的吐蕃乐舞,在藏族舞蹈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吐蕃乐舞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诱人的艺术魅力,不仅成为吐蕃时期的文化标志,也成为整个藏族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解析吐蕃乐舞,它不仅开启了藏族舞蹈历史发展的先河,也构建了藏族舞蹈体系的基础,引导了藏族舞蹈风格发展的趋向,对整个藏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妇女地位,是妇女研究领域中一个居主导地位的论题。妇女地位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女性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吐蕃王室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都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吐蕃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中外学者关于古代吐蕃碑铭研究著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吐蕃东扩是吐蕃王朝前期军事化体制的必然产物。文章主要从自然环境和文化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吐蕃的东扩及唐蕃争夺青海的原因、经过及其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目前可以确认的17处吐蕃佛教石刻造像时代为公元8~10世纪,以密教系造像为主,服饰包括吐蕃化的俗装袍服和菩萨装、佛装,反映了吐蕃佛教传入伊始便具有显著的密教实践色彩和本土化特色,同时受到了中原汉地、印度尼泊尔、中亚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资料收集的欠缺与造像特征把握的不全面,提出应该用佛教考古学方法对吐蕃时期佛教石刻造像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唐末吐蕃王朝解体后 ,历五代至宋初 ,我国西北地区的吐蕃经历了一个由极端分散 ,各自为政 ,又逐渐走上局部统一的历程。西北地区的吐蕃各部先后建立了凉州六谷部联盟和河湟地区的厮两个地方政权 ,出于抵御西夏的需要 ,这两个政权先后依附于北宋王朝 ,主动与之接纳关系。文章从北宋与西北吐蕃部落间政治、经济交往的过程入手 ,对双方间的关系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5.
吐蕃节度使考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吐蕃为了对唐与周边部族作战,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相结合,在唐蕃冲突地区设置了五道节度大使,专事该地区的军事、民政及对唐及周边部族的外交等事务.吐蕃五道节度大使的前后名称及其内部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改为"吐蕃东境五道节度使"、"吐蕃东鄙五道节度使",下设五"道"节度使,诸"道"节度使下,又设若干小节度使.该制度为吐蕃在唐蕃冲突中取得优势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隋唐和吐蕃时期是青海丝绸之路及唐蕃古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海地区由于处于汉藏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唐朝佛教经由唐蕃古道输入吐蕃统治的核心地区,与印度输入的佛教产生碰撞和融合,形成吐蕃特色的佛教艺术。在吐蕃的大力弘扬下,吐蕃佛教向周边包括青海地区输出。以玉树和昌都为中心的吐蕃佛教摩崖造像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初,在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都具有明显的共性,说明在吐蕃时期,尤其是在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统治时期,青海玉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吐蕃佛教的弘传中心,并创造了一套统一的佛教摩崖造像系统。在吐蕃征服青海地区后的近二百年间,吐蕃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大量墓葬,墓葬的出土物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佛教因素,可以透过它们窥见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和存在状态:一些器物的造型和功能深受佛教的影响,如镀金舍利容器和吐蕃“王冠”;佛教中所流行的象征性图像广泛存在于一些生活器具上,包括迦陵频伽形象以及狮、象与莲花造型等。这些佛教因素更多地来自汉地,尤其是河西敦煌地区,与摩崖石刻中透露出的吐蕃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凸显了青海地区在唐蕃时期佛教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   相似文献   

17.
吐蕃与川西由于地缘上的相接,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因此,在某些时候,吐蕃与川西的交通是否通畅,能从侧面反映出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但是,学界历来对吐蕃与川西的交往关注不够。笔者试图通过对吐蕃与川西之间交通的考察,重新认识这一交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特蕃"考     
“特蕃”是敦煌文书对公元9~10世纪间吐蕃在河西及陇右地区的统治结束后的百余年的一个时代的专称。公元9世纪中期至10世纪后期,以敦煌为中心的陇右地区广泛使用吐蕃文,吐蕃赞普形象重新在敦煌石窟大量出现,说明吐蕃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和渗透、当时的统治者们对吐蕃影响的利用,以及吐蕃对中华民族社会进步发展的贡献都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19.
青海都兰的吐蕃时期墓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实地考察为主 ,结合相关的文献与实物材料 ,对青海都兰吐蕃时期墓葬中所反映出的吐谷浑与吐蕃王国的关系、吐蕃墓葬与青海道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等重大历史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由于当地有良好的文化互动底蕴,吐蕃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互动的政策,居住格局的杂居化以及民族间通婚增多,使吐蕃和汉族在语言、服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采借、交融,实现了汉蕃民族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