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当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停留在程序化的救助层面,救助效果有待提升。文章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专业社工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并探索社工介入救助工作的路径,从而打破传统程序化的救助方式,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流浪儿童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
付慧 《现代妇女》2014,(4):211-211
流浪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源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同时宏观上也加剧了流浪儿童问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过程中需将救助办法本土化、专业化,形成地区性、针对性救助。通过可持续性的救助消除流浪儿童的重复流浪现象。  相似文献   

3.
1.从社会控制到儿童优先——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是在社会控制的理念下进行的。管理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管理的机构是公安部门,管理的方式是收容遣送。这样的管理基本谈不上救助,与社会福利更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02年成立6年来,共救助、安置流浪儿童近1800名。多年来的救助实践显示,在获得应急救助和护送返乡的流浪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回乡后不久就再次外出流浪。据今年的不完全统计,重复流浪儿童的比例达48%,且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5.
付慧 《现代妇女》2014,(3):87-87
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而逐步严重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儿童流落街头。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面来探讨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一是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二是有效利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构建规范、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必须将之置于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考量,并对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之间职能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予以兼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国家、社会与流浪儿童的家庭三者共同担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回归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以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引导流浪儿童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如何分工、两者关系如何调适等方面尚未形成学界共识。因此,对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讨论很有必要。构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应包括五个原则,即政府依然要扮演主要角色、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不可或缺、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相结合、档案管理与因人施“救”、对流浪儿童实施主动性救助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流浪儿童开始在我国城市公共街头流浪。民政部门每年救助的流浪儿童的数量在15万人次左右。考虑到很多流浪儿童实际上无法获得或者不想获得民政救助,我国流浪儿童的实际数量可能要远远超出15万。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总数大约在100万至150万之间。这些儿童在街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面临饥饿、寒冷、居无定所、疾病、歧视、暴力与性侵犯等严重威胁,构成引入注目的人道危机。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11.
社工的需要不能被忽略以人为本的视角,经常被社工应用于对服务对象需要的探讨。实际上,这一视角不仅应该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之中,也应该用于对社会工作者需要的探讨。就以内地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规范基本上是从服务及服务使用者的需要出发,但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购买方很少考虑到服务提供者——社工的需要,例如服务数量是否已超出社工的负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是否超过了社工的能力范围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乡低保以及社会救助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大规模的“应保尽保”扩面工作完成之后.社会救助工作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将成为工作的重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走向专业化.在此情境下.社会工作的介入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或群体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或群体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在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的过程中,个案社会工作是运用最多、也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分别以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一社会模式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5.
流浪儿童救助突然升温,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偶然性来看似乎是“随手拍”民间活动使然,从必然性来看则是问题长期积聚的当下爆发。流浪儿童救助,国家是义不容辞的第一责任主体,主要原因如下:从流浪儿童的产生来看,主要肇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控制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1,(3):F0002-F0002
崔乃夫民政部原部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创办者和第一任会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依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形势.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服务和社区建设体制的构想,指出社会工作为落实社会保障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配套性专业服务,应该作为一种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在他的推动下.民政部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办了我国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班;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1991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并亲任会长,为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却无法避免穿梭于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自孙志刚被打致死事件之后,国家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而后又相继颁布了对于救济资金、未成年流浪人员保护等相关法规,旨在进一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本文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出发,发现现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导刊》2014,(25):13-14
社会工作者的根在基层,基层也是上面千条线落地的地方。行政工作占据了基层工作者大量的时间,而社会工作的行政化问题也随着社会工作者在基层的大量引入浮出水面。与简单的社区工作行政化有所不同,社会工作的行政化既包含社会工作者因行政工作事务缠身而行政化,即社会工作者被行政化;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承担大量的行政性事务而行政化,即社会工作服务被行政化。无论哪种被行政化,都使社会工作者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服务中。让我们听听来自各方的声音,以期寻找出一条更好的途径,让社会工作回归其职业本位、专业本位。  相似文献   

19.
高校资源是儿童救助事业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大连市救助管理站自2006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引进高校资源,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在儿童救助中该如何发挥高校资源的作用呢?对此,大连市救助管理站进行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从2004年以来,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和郑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合作,以流动救助车和全天候街头救助点为载体,运用外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在街头主动为流浪少年儿童提供引导式救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