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谈他的诗歌,他也未给自己编过一本诗集,这真是件憾事。 朱自清的新诗作品并不丰饶,而且多数作于青年时期,但他一生与新诗有不解之缘。从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创作第一首题画诗《睡吧,小小的人》开始,他先后在《新潮》、《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诗》等报刊发表了六七十首诗作。一九二一年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次年创办中国第一本诗刊《诗》,由朱自清和刘延陵、俞平伯,叶圣陶主办。一九二二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了文学丛书之一《雪朝》,内收八位诗人作品,公推朱自清首席。后又编成诗、散文合集《踪迹》。此后,他潜心新诗理论研究,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诗论。《新诗杂话》一书是他研究成果的集萃。与此同时,他仍不断受诗兴趋遣,写出一些新诗。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新诗和新诗理论都是从胡适开始的。他的新诗理论集中体现在1919年写的《谈新诗》一文中,也散见在评论、序言、通信中。尽管其理论并不系统,也欠深刻,但却代表了新诗开创初期的理论水平。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胡适的诗歌主张,“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以及文学研究会诸作者,大体上也这般作他们的诗。《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这个评价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很长时间里他并未注意到诗歌界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胡适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新青年》开始刊登白话诗),而专心致志地研究古典文学,并以能写漂亮的旧体诗文而受到师友的赞赏。“五四”运动打开了他的政治、文学眼界,把他推入中国方兴未艾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中。他于1920年兴致勃勃地开始试写新诗。1921年,旗帜鲜明地宣告:“若要去做诗,只有新诗这条路走”,“要做诗,定得做新诗”。他大步跨进最早的新诗建设者的行列。同许多新诗诗人一样,除了大量创制新诗,闻一多也热衷于新诗建设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接触到新诗发展的若干本质  相似文献   

4.
<正>像波兰作曲家萧邦在西方音乐史上以"钢琴诗人"名世一样,朱英诞这个名字,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就意味着诗。自1933年在报刊发表新诗《印象》起,至1983年创作最后一首新诗《飞花》后不久谢世,朱英诞的写诗生涯长达整整半个世纪。他一生留下了三千多首新诗,一千多首旧体诗,可以说是以诗始,也以诗终。他曾自称"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但他以他自己与众不同的诗,新诗和旧诗,还有同样与众不  相似文献   

5.
论胡适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胡适诗派步大唐新诗创作,始于“五四”文学革命。首先提倡并创作新诗的,是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的胡适。他在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后,紧接着在次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较之用白话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为早,因此...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先生的新诗有《红烛》和《死水》两个集子。《红烛》收集的是从一九二○年七月发表的第一首新诗《西岸》起,到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写的《红豆篇》为止的作品,共一百零三首。《死水》收集的是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作品,共二十八首。《死水》是《红烛》的发展。从《红烛》中还看不出闻一多鲜明的创作特色,但在《死水》里则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对新诗发表了不少好的见解,他的诗作是这些理论实践的结晶。闻一多一生写的新诗不多,而能显示出鲜明特色的也只有二十多首。但诗贵精不贵多,这些作  相似文献   

7.
论诗歌的艺术美刘晔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刚刚兴盛起来的新诗彻底摒弃诗的格律,主张无任何格律束缚的自由体。针对新诗创作上的这一极端自由主义的倾向,新月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在《诗镌》上发表了《诗要格律》一文,提出重建新诗格律,要求诗人“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所...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拓荒者,他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爱之神》。1919年4月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他》,这首诗标志着现代爱情诗的成熟与完美,是奠基之作。鲁迅还提倡并保护爱情诗创作,他不仅鼓励、指导"湖畔"诗社年轻的爱情诗人汪静之写爱情诗,而且当封建顽固者攻击、抵制甚至扬言封杀汪静之时,他挺身而出发表反击文章为汪静之辩诬,并当面鼓励汪静之要勇敢地写爱情诗,因为青年有写恋爱诗的权利。年轻的汪静之在处境最困难时受到鲁迅的支持与保护,又积极投入爱情诗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9.
问一:墨人先生,前年与去年,我们曾就文学观、诗歌现问题隔海相问,感谢您热情作答。真知灼见迭出,使我们受益非浅。《九江师专学报》将之刊出后,收到良好社会反响。我俩以“两岸诗人与诗”为题的隔海答问,还被今年第二期《新华文摘》转载。现继续就评论观请教几个问题。您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先写诗、写散文,后来又主攻o说创作。但我注意到,您早在1941年刚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n伯阳》等书评。二十岁刚出头的诗歌青年,怎么会对评论感兴趣?您能回忆早期的文学评论冲动的诱因吗?里人答:您这次的问题是我最…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诗研究者,我最感兴趣的是林庚先生立足于现代新诗创作,把古典文学纳入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对待的独特思路。他多次强调自己的兴趣始终是新诗创作,研究古典文学的目的是为新诗创作服务,而不是为了过去而研究过去。林庚先生之所以把中国视为诗的国度,以诗歌为中心来写中国文学史,在研究中强调总结中国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强调重视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不太重视社会历史背景等外部因素,都与他这种在研究唐诗的时候想着新诗的问题意识和文学史眼光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的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从1919年2月创作《睡罢,小小的人》开始,到1946年写作《挽闻一多》止,朱自清共发表新诗50余首。这些诗主要写于1926年前的六七年时间内,大都收集在《雪朝》(与郑振铎等7人的合集)和《踪迹》中。朱自清的诗产生于新诗刚刚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五七年一月,“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毛主席旧体诗词十八首和毛主席写给“诗刊”编者臧克家等的一封信。在我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这是一椿大事。它给了我国诗歌工作以极大的鼓午,同时又为诗人们创作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提供了卓越的典范。毛主席在“关于诗的一封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诗歌上有关新诗和旧体诗词的关系的明确指示。无论对诗歌运动或诗歌创作来说,毛主席这个指示都发生了而且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老作家艾芜的三部南行记,指《南行记》、《南行记续篇》和《南行记新篇》。艾芜是三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但他开始文学写作,可以说同他的漂泊生活一样早。一九二五年夏天他离开成都第一次南行的时候,便在脖子上吊个墨水瓶,走到那里,写到那里。一九二六年他在昆明红十字会当杂役时,曾在《云波》半月刊上发表诗作。一九二八年在仰光流浪时又在《波光》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但这些作品都只算是求生之余的文学尝试。真正开始创作活动,那是一九三一年一月艾芜因参加缅甸的反帝运动被殖民地当  相似文献   

14.
台湾著名诗人高準(1938— ),字正之,祖籍江苏金山。现任诗潮诗社社长,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他在1961、1971年先后获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及中国新诗学会诗奖。1972—1973年发表对台湾现代主义诗的长篇批判,提出“新八不主义”,为新诗大论战中的主要旗手。1977年又创办《诗潮》诗刊,揭橥“发扬民族精神”、“把握抒情本质”、“建立民主心态”、“关心社会民生”、“注重表达技巧”等旨趣。1981年受中国作家协会邀请,先后游历长城、泰山、三峡等名胜。高準著有诗集《高準诗集》,《葵心集》,散文集《山河纪行》,诗论集《中国大陆新诗评析(1916—1979)》,《详注中国古今名诗三百首》和《文学与社会》等。高準的诗及诗论,以其人格情操的峻洁,立论的高远和技巧的精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现在哪里,他有哪些重要的诗学主张呢?  相似文献   

15.
或许可以用“两栖”、“三擅”、“四维度”来概括丁芒迄今为止的诗学与文学事业。所谓“两栖”即丁芒自己“自嘲”和总结过的“两栖诗人”:兼写新诗和旧诗两种诗体。他发蒙于旧诗,成就于新诗,复又回归于旧诗,同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倡导着新诗与旧诗的融合。所谓“三擅”,盖指丁芒分别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和书法艺术三方面的擅长及其佳绩。所谓“四维度”是指他的诗歌及文学活动体现着四个维度:探幽古典,面向未来,身体力行,关注青少年。丁芒还是一位始终洋溢着生命热情的诗人,生命的感兴及其诗性表现常使得他的诗情超越时代的限制而通向久远,他早期战争年代写的诗及1983年写出《生命钟》后的诗大都体现了这个特点,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写的怨刺之诗说明了芒回复自我生命感兴以后才使得他的诗词重新获得了个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新诗自1923年诞生,风风雨雨,已历经了70个春秋。在这70年中,新诗应和着时代的变迁,由幼稚走向成熟,为文坛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和艺术经验,成为台湾文坛颇有成就的一个领域。而在这过程中诗坛出现的诸多文学现象,如诗潮、流派、诗社、诗刊、文学论争、诗人的文学活动和理论、创作等等,尤比其他文学领域显得复杂而突出。本文乃企图通过对这些诗坛现象的剖析,以深入认识台湾70年新诗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经验。 一、诗潮演变和新诗史的分期 诗潮,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由诗人逐渐趋向一致的创作追求演化而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创作倾向和潮流。台湾新诗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诗潮多有变迁,而主潮则发生过三次巨变。 其一是现实主义主潮期(1923-1949): 1923年12月施文杞在《台湾民报》发表《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这是台湾最早的一首新诗。到1924年又有谢春木、杨云萍、张我军等的作品问世。它们标志着台湾新诗的诞生,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最早呈现出台湾新诗的现实主义风貌。 台湾新诗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产儿,它和祖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具有深厚的精神联系。自1920年起,台湾一些有识之士便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和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启发下发表文章,开始注意到以白话文学传播新思想的时代课题。而自1  相似文献   

17.
《李长之文集》失收的新诗材料经整理得诗8首、译作3首、诗话1篇.由这批文献出发,管窥李长之54年新诗生涯,足见他是新诗发展史上的多面手.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长之与卞之琳、林庚等人交往密切,并将《益世报·文学副刊》打造成自由诗创作者的重要阵地.他致力于译介德语诗歌,希图以德诗的精神和生命力来疗补中国新诗.在新诗批评领域,李长之见解精当,并自觉反思新诗批评文体,是为现代诗论转型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8.
苏金伞是一位写新诗而获“读者很多”的老诗人。他的创作生活,从一九二五年在《洪水》上发表第一首诗算起,已是整整五十六个春秋了。先后出版过《无弦琴》、《地层下》、《窗外》、《入伍》、《鹁鸪鸟》五个诗集。粉碎“四人帮”后,老诗人“精神振奋,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代诗歌,如果从“民七的新诗运动”,即一九一八年一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开始发表新诗算起,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回顾这六十多年新诗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与其它文学形式一样,既有长足的进步,又遇到不少曲折和斗争。伟大的革命作家茅盾一生主要致力于小说、散文创作与文艺理论建设,同时还是现代新诗的热情倡导者与有力维护者。他对我国新诗运动的发展,对现代诗人、诗作的评论,对外国诗歌的翻译、介绍,都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是中国人民所熟知的。解放前他写的《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从军行》、《宝貝儿》等十四部诗集,至今为千百万人所诵读,成为人民群众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从他学习写新诗算起,创作生活巳经超过半个世纪。他以惊人的写作才干和毅力丰富了我国文学宝库,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