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崇文门外花市清真寺内有一座御碑亭,中立通高4米余之清世宗“上谕”刻石,俗称御碑。实测碑首高1.13米、宽1.13米、厚0.43米,浮雕二龙戏珠图案,阳面正中刻“上谕”二字,阴面正中刻“皇恩浩荡”四字。碑身高2.12米、宽0.97米、厚0.22米;阳面刻该“上谕”全文,凡22行,每行不计留备提行抬格敬写之空位为37字,四周围以图案花边;阴面刻“顺天府属回民”立碑者“恭纪”题名,凡22行,74人,四周不饰花边。碑座高0.85米、宽1.39米、厚0.62米,亦浮雕图案。因将碑移出亨外露置已数十年,碑身字迹渐多剥泐,致于该碑之来历亦传闻异词。如近有报道说:“据寺人介绍,此碑立于康熙四十二年,也有  相似文献   

2.
清代回族将领马进祥马兴民,马苏坤一、残存的《三代节孝墓表》碑1988年夏,笔者在固原城关镇田家洼村的果园内找到马进祥的半块碑石。碑石残高1米,宽68公分,厚18公分,碑文为楷书。我少年时代见此碑全文共三块,这是其中的下半块,共18行。现将碑文缺字参照...  相似文献   

3.
20 0 3年1 2月1 3日~1 5日,在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的协助下,中共上林县委员会和上林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广西上林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来自区内外及日本、越南等国家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现将学术研讨会综述如下:一、上林唐碑唐城概况上林有两块唐碑,一为“六合坚固大宅颂”(以下简称为“大宅颂”碑) ,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 682年) ,位于今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剥庙山山脚的一个岩洞中。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碑文为楷书,竖刻,共382字。另一碑为“检校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以下简称“智城碑”) ,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697年) …  相似文献   

4.
沈阳故宫东路,露陈一筒《安达礼碑》。此碑通高314厘米,龟跌、螭首。碑身高272厘米、宽110厘米、厚21.6厘米;额刻满汉篆书“敕建”二字;碑身两面周有花纹,碑文阴刻,满汉对书满左汉右各六行书于碑阳一面,其文曰: “追赠三等阿思哈哈番照一品品级立碑谥忠介安达礼碑□朕□见危□命臣道之常至  相似文献   

5.
红庙,藏语称“拉康玛波”,原在日喀则县旧城,即现在日喀则镇所在地。红庙已毁,其碑藏扎什伦布寺院内。碑高120、宽60厘米。四周刻万字花边,无碑帽,额半圆,上刻“皇图巩固”四个大字。碑文直书,字迹清晰。碑文全文如下:“窃维御济宇宙,驾享乾坤,财通四达,位居五行。财神、龙王、土地之尊,自通都大邑以及僻壤遐(阝敢),莫不肃庙貌於观瞻,而受馨香之昭报。唯是,后藏地方向未设建神宇,水旱不  相似文献   

6.
1、唐蕃会盟碑 藏汉两体文字碑铭.亦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现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公主柳下.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是吐蕃赞普赤祖德赞为纪念唐蕃会盟而建.碑身呈方柱形,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至今保存完好.碑四面有字.西面碑阳为汉藏两体文字对照,分别刻载会盟全文.  相似文献   

7.
在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西岸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距县城1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格子村,1980年以来,在格子河与金沙江江流处发掘出石棺葬考古文化─—格子文化遗址。它同发掘于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县境内的其他石棺葬遗址一样,对于滇、川、藏三省区接合部的占代历史,特别是先秦以来的历史研究据供了重要的考古史料,将这一地区的历史推前了4000多年。1992年,又在格子村发现了一块藏文石碑,碑身高1.58米,宽0.76米,由藏文碑文、“臣眼图”、碑饰及动物日等几部分组成。该碑是在当地村民修路时发现的,现已收藏于丽江县博物馆.格…  相似文献   

8.
一解题 此碑立于塔尔寺内弥勒殿(俗称贤康,为塔尔寺兴建最早之佛殿,因殿内至供弥勒佛像而得名)门前北侧,碑高约1.9米,宽0.8米,碑额中心绘莲花宝座,两侧各刻一条龙,碑额正中刻一正方形印,印文藏汉对照,汉文为“护国宣化广慧大师班禅之印”,藏文为“rgal-khab skyog-ba'i-dge-rgàn chen-po rgyal-bstan yongs-kyi bdag-po thamd-cadmkhyen-pa pan-chen er-ti-ni'i-tham-ka”。石碑左、右及下面边缘刻有八宝图案。此碑刻藏文57行,楷书,全文清晰可读。碑文主要内容是记述九世班禅大师1935年5月至1936  相似文献   

9.
张虎生 《中国藏学》2006,(2):180-187
在西藏实地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劝人恤出痘碑的遗存现状。并对该碑在不同文献中载称的4种不同碑名作了评介,指出当沿用劝人恤出痘碑称谓。在碑身所刻文字严重漫漶缺损、拓本所显文字多半不全的情况下,选光绪版《卫藏通志》作为重要补充,经分析考辨,还原了碑面所缺损的刻文内容。同时在确定校勘原则的前提下,分别校对出了不同文献中对该碑碑文多字、缺字、误写、别写等多处,解决了众书籍文献从记载该碑碑文历史以来,以误传误、书载文字一直与碑刻文字内容不相完全一致的问题。整理出了较为完整的汉文碑文,并对碑文作了一定的注释说明。  相似文献   

10.
改水     
一座白色的石质纪念碑,座落在和田县不扎克乡吐乎拉村水厂内,朴素而庄严。这座纪念碑,为纪念具有重大意义的和田农村改水工程而建造。纪念碑的碑身呈水字形,故名水字碑。碑高3.95米,底座高0.8米,基座高0.6米。碑身用汉白玉贴面,碑铭、碑文及捐款单位和个人名单分别用维吾尔、汉两种文字雕刻而成。  相似文献   

11.
2000年 8月 19日上午,长江上游的通天河畔:《格萨尔》说唱老艺人扎西格来抑扬顿挫颂读着一篇大气磅礴的碑文,来自长江源头的才仁卓嘎、黄河源头的贡松怒周、澜沧江源头的康珠吉等三位藏族小朋友用藏语宣读保护三江源的倡议,数千名藏族同胞载歌载舞,气势宏伟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高高耸立……。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宣告成立。   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全世界现场直播了这一盛况。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碑体的正面,雕刻着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区名,碑体后面是…  相似文献   

12.
《青海社会科学》今年第2期发表了孟珂的《塔尔寺的三块蒙藏文对照碑》一文,就青海塔尔寺文殊殿内现存清代乾隆、道光年间的三通蒙藏文对照碑文进行了汉泽、注释,并加以简要说明。因该碑“对研究清朝中期塔尔寺的寺院经济情况及其与蒙古族的关系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现将有关部分摘要如下。 一、蒙古族僧人罗布藏噶桑等献银买地供给僧人口粮碑  相似文献   

13.
《河西老索神道碑铭》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全文公布河北保定出土的《河西老索神道碑铭》,该碑记录的老索家族情况,为西夏遗民在元代保定地区的活动提供了实证.本文认为现存的碑文为后代摹刻,初刻的具体时间尚待考证.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东四清真寺被称做明代北京伊斯兰教四大官寺之一,其建寺史的重要依据是金吉堂先生发现的立于该寺的一通明碑——敕赐清真寺□□碑记。本文考察了该碑的著录情况,对碑文作了新的整理,利用文献资料对碑文所载的建寺者明代回族人物陈友的事迹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碑的立碑时间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5.
杭州伊斯兰教历707年碑、730年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白寿彝教授1936年在《禹贡》发表了《杭州出土伊斯兰教先贤墓碑拓片(一)(二)》。拓片(一)系伊斯兰教历707年墓碑铭(简称707年碑),白先生在附文中说“碑文不甚可解”。拓片(二)系伊斯兰教历730年墓碑铭(简称730年碑),马志祥先生的汉译文附其后。白文不长,转录如下,“近年杭州拆城,城下发现阿拉伯文及波斯文伊斯兰教先贤墓碑甚多,其总数至少当在百件以上。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近在杭州凤凰寺得其阿拉伯文碑拓片十四幅,其中有图案一,碑头一,碑文重复者一,实计共碑文十一幅。十一幅中有年月可循者仅两幅。此幅所记年月,系回历七○  相似文献   

16.
我于1985年8月3日到广西西林县进行社会历史调究,在该县定安镇大院内厨房门口水沟上发现清朝嘉庆十八年二月立的《奉宪严禁积弊告示》碑。碑长120厘米,宽68厘米,厚11厘米。碑的内容主要反映当时桂西壮族地区士流赋税之争的情况,对研究清王朝与桂西壮族当时的土官及其后裔成员的矛盾与斗争,亦有参考价值。下为抄录的石碑全文及其对碑文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谈到形成今天“泰人”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泰”字的含义。“泰”字为什么没有“亻”旁呢?我之所以提出“亻”字旁问题,是因为在素可泰王朝的碑文里的“泰”字都带有“亻”字旁的缘故。碑文写道:“傣”既指“人”又指  相似文献   

18.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是与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有关且流传较广的重要文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铭刻》著录的版本有8种。由于传世方式多样,形成时代、存放地点、抄录者等不同,各版本间存在诸多异文现象。多数异文无歧义,但部分异文歧义较大。对此类异文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对文献内容的正确理解。笔者初步研究认为,传世的百字赞文献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版本系统,即洪武八年(1375年)武昌起义街清真寺碑文系统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南京净觉寺碑文系统。净觉寺碑文传世最广,影响最大。但笔者认为,起义碑碑文系统当更接近百字赞原貌,净觉寺碑碑文系统当是对起义碑碑文的改写。  相似文献   

19.
广西南丹县丹炉山遗存明代万历癸卯年(1603)那地罗氏土司撰写的《丹炉砦诗》碑文,碑刻为方型竖石,文字为楷体,仅刻于碑阳,共630字。结合正史和《罗氏宗谱》,考证碑文作者观阳子系明代那地第十代十一任土司罗谦端,且于1593—1599年袭得土司官位。碑文讲述了观阳子行道寻山炼丹的过程,展现了一幅"龙座丹炉大古先,果然清境独玄玄"的炼丹历史图景,彰显了明代那地土司对个人生命延续的一种本能探索。碑文对研究明代那地土司及其道教信仰显得弥足珍贵,而学界探讨土司炼丹为数极少,且尚未注意此则碑文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京城名刹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右前方、高大的饰花歇山重檐碑亭内,矗立着一座享誉中外的清代碑刻,即乾隆御制《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是乾隆皇帝特为纪念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班丹益喜(1738—1780)而建造的。该碑立于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后,清净化城塔落成之时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但碑文内容却是由乾隆皇帝完成于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前、病重期间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初一日。因《写寿班禅圣僧并赞》为乾隆御诗,故此碑又简称“御诗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