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原始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要经过家长制家庭公社。家庭公社在经济关系上是土地公有;在亲族关系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家庭;在生产关系上即农村公社。其埋葬习俗,则是“公共墓地”制。周代氏族宗法制度,就是由这种以血缘为主的族制系统改造而成的。反映在墓地上的是族葬制,即族坟墓制度。族坟墓有两种,即“公墓”与“邦墓”。“公墓”是国君、王室等贵族墓地;“邦墓”是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国人”墓地。两类墓制的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葬,同一墓地的死者都是同族或同宗者。族坟墓制度随农村公社的存在而存在,它从一个侧面揭示族坟墓制度是当时亲族关系和土地国有制的局部反映。  相似文献   

2.
家长制家庭是从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式,它又是从以血统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向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村社的过渡形式,因此它与父权制相始终。而父权制时期并不是阶级社会,它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阶段,是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故家长制家庭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准备了前提条件。在这个阶段,私有制并未确立,因为私有制是阶级社会的基础,而家长制家庭阶段,原始共有制尚未被彻底摧毁,但私有制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家长制家庭阶段出现了财产的二元化。私有财富的逐渐增多,不断蚕食共有制,最终取代共有制而确立了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古时代的父权家长制到西周、秦汉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父权表现在对子女的生杀权、人身专制权、婚姻状况的决定权、思想专制权和财产支配权等方面。究其发展巩固的原因是由于父权家长制家庭特殊的血缘组织关系和这种家庭上下等级关系适合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统治的需要。维护家庭中的父权家长制权威同维护奴隶主和封建君主的权威具有一致性。父权家长制对周代君臣上下等级差别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对秦汉乃至以后的封建统治,既起到了稳固的作用,又造成了父权专制和子女的愚从,进而压制人的创新精神,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封建家长制,是封建宗法的家庭制度。它以家长为家庭的“至尊”,其他家庭成员人身依附于家长;若干家庭又隶属于封建大家族,族长是大家长;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则建立在其上,由封建家长、族长形成基础,以各级地方“父母官”为中介,以“家天下”的皇帝为顶端。对封建家长制及其道德观念的批判,是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对封建家长制批判的考察,作为当前批判和肃清封建家长制残余的借鉴。戊戌变法时期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制造舆论,发动变法运动,进行了我  相似文献   

5.
王建民 《江海学刊》2012,(2):110-115,239
在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长制是乡土秩序得以维持的伦理基础,而近代以来的三种力量造成家长制的变迁和弱化:一是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家长制存在的文化根基;二是集体化时代的一系列社会与政治运动,以"解放"、"平等"等意识形态对乡土社会加以改造,促进了传统家长制的衰落;三是随着改革以来城乡社会流动的增加和市场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起,农村年轻一代相对于其父辈在知识、信息、经验等方面的"现代性能力"和个人主义意识增强,使传统孝道和老人权威受到进一步冲击。矛盾的是,虽然当前家长制已经消解,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平等主义的代际关系。在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父辈对子代的养老依赖依然存在,而年轻一代发号施令的"家长形象"愈加明显。可将这种新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称为"逆家长制"。"逆家长制"有诸多表现,其困境与城乡二元结构相伴而生。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中国家庭孕育于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因而家庭伦理呈现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首先,传统中国人以家族生活为活动范围,家族至上的群体意识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精神。其次,在等级服从的家长制家庭中,家内人际关系以与父的亲疏远近而依次排序,形成等级差序的人际格局。第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机制,为移孝作忠在政治生活中的实现提供了社会结构的可能。最后,传统家庭伦理价值目标以“齐家”为本,因此,价值判断具有严格同一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武王克商前,周人尚停留在原始公社制的末期,他们为了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为形势所迫,匆促地建立起国家。因此氏族制度的习惯和思想,特别是父家长制的某些传统,便被保留下来。如《诗·公刘》“彻田为粮”,这是部落首领向各父家长家庭征收实物作为公共支出的费用;《孟子·梁惠王》说:“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这种“比较温和的隶属形式”(恩格斯语。见《起源》第八章),其中就具有某些近似封建的东西,或者叫它作封建因素。马克思说:“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含着奴隶制,而且也包含着农奴制,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同田间耕作的劳役有关的”(转引自《起源》第二章)。西周时期,父权制大家庭无疑是存在的。《诗·大田》篇记载的“大田”耕作与“曾孙”督耕,说明大家庭公社  相似文献   

8.
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权力系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恩良 《文史哲》2005,(2):110-117
尽管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内部都是实行“家长制统治”,但就权力系统而言,两者存在如下区别:第一,在权力的来源上,民间教门的创教者及其教首主要依靠自我神化的方式来获取对信徒的控制,而秘密会党中“大哥”地位的取得主要依靠自身的实力与威望;第二,在权力的运行方面,如果说民间教门的教首相当于封建家长制统治中的家长的话,那么,秘密会党的会首则只相当于封建家长制统治中的兄长。因此民间教门的教首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其组织的运行,而秘密会党中的会首只是拥有维持组织正常运行的权力;第三,在权与利的关系上,民间教门中教职的高低与现实利益的大小呈现出对等的关系,而秘密会党中的职衔绝对不是获取个人利益的资本;第四,通过血缘关系世袭教权是民间教门中权力继承的基本方式,而秘密会党中鲜有父死子继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在其叙事母题的表现上都有其独特性。文章以朝鲜朝社会制度、文化制度问题而引发的家庭、家族内部矛盾与纠葛为切入点,探究分析了朝鲜朝家庭家族叙事文学文本中涉及的与家族文化、两性文化等密切相关的叙述母题,并对它们进行了文化的解读,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多重文化指涉和丰富内涵,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父权家长制的矛盾性。这些母题类型包括"审父"母题、"妒忌"母题、"受难"母题、"死亡"母题等。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早期的英国是一个家长制的等级社会。在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长,妻子处于附属地位,要绝对服从其丈夫。然而,妇女作为家庭事务的管理者和家庭经济的支撑者,享有一定的自主和权威,同时夫妻之间的情感也削弱了家长制的影响。尽管夫妻之间地位不平等,但妻子并非只是丈夫的附属,而是作为一个同舟共济的伴侣,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我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这是习惯说法,是从父系社会开始的,但这是错误的。事实上远在其前还存在着年代很久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于远多少年代,那就很难说,因为当时还没有记年代的工具。有人说大约有八千多年,这也靠不住,不过姑妄言之而已。我们说远古的母系社会的存在,从理论上说,女人生了孩子,必须给孩子奶吃,然后孩子才能生活,所以在有人类以后,妇女的地位当然高过父亲。作父亲的主要从事渔猎,和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所以古人往往知有母,不知有父,这是很自然的并不奇怪。我们讲母系氏族社会,还不是空讲理…  相似文献   

12.
王彦敏 《东岳论丛》2006,27(3):188-190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是两个十分重视家庭的民族。两个民族在传统家庭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家庭类型上,中国传统是追求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犹太传统则是倡导“离开父家”、夫妻合而为一并生育子女的家庭模式。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中国传统强调的是父、兄、夫对子、弟、妇的束缚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犹太传统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人伦观。在家庭价值观方面,中国是“家国同构”;犹太民族则是“家庭、宗教、民族同构”。  相似文献   

13.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对偶家庭”一节的最后部分,恩格斯的论述旨在描绘父权制这一家庭形态的特征,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般看法。根据这种看法,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家长制家庭和家长制家庭公社是一个东西,都是父权制家庭的别名。但是,在许多学者的论述中,特别是在涉及具体史料时,对这种家庭的特点的论述又多有不同。这不能不使人们对这种看法提出疑问。本文想就此疑问谈谈自己粗浅看法,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王垒 《学术研究》2007,2(5):110-115
儒家孝道伦理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里体现了传统父家长制的家庭伦常与专制政治纲纪的紧密结合。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宣告结束皇权专制统治以后,它仍然像幽灵一样缠绕于国人的脑际,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民族精神痼疾。历来的专制统治者,总是热衷于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以延续儒家孝道传统而肆行专制愚民政策。但是,历史经验表明,在发展民主政治的世界潮流中,儒家孝道伦理道德体系与传统专制政治机制走向彻底的崩溃乃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正> 恩格斯曾指出,《旧约》对希伯来人的家长制家庭形式,“比任何地方都描写得更为详尽”。因此,根据《旧约》研究探讨希伯来人家长制家庭存在的社会条件及其具体形态和发展阶段,对弄清希伯来人的上古史,丰富科学的家庭史,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家长制家庭初步形成时的形态希伯来人的祖先是塞姆族的哈庇鲁游牧部落。希伯来人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时候,已进入父系氏族时期。《旧约·创世纪》中所记关于亚伯拉罕及其就近几代后裔时代的社会情况,即处于这一阶段。在亚伯拉罕时期,他们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迁到巴勒斯坦的边境。  相似文献   

16.
营建“东都洛”是周初一项重大而系统的工事,标志其政治制度建设的正式开始,与周公“制礼作乐”也有密切之关系。具体而言,武王在克殷之后提出了规拟邑洛的意图,周公摄政时费二年完成,不过整个工程是由召公具体负责的,因工事关系重大,营建过程经历了五项程序。除了重要宫室外,还对京畿和基层组织进行了严格规划。新邑建成后迁殷余民入洛,先后有重臣如周公、君陈、毕公等主持东方事宜。此外部署了“殷八师”作为常备军以加强王权,威慑东方。  相似文献   

17.
殷商有无宗法制?我国古代宗法制是西周开创的,还是如孔子所说:经过夏、商、周的因、损、益?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着异议的问题,本文仅就殷商宗法制作一简要的论证。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以父权为核心的宗法关系是伴随着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形成而形成的。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虽已区分为自由人与非自由人,但仍是一血族团体。血族成员之间虽由于父权的出现而失去了原来的平等关系,但在经济上仍保存着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生产和共同消费的关系。家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分枝,氏族之上有部落,部落之上还有部落联盟等血缘团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墨显学所传颂的尧、舜、禹“禅让”时代,即相当于  相似文献   

18.
一、老子思想的历史根基 1、西方古希腊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很为彻底地清除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制度,观念、风习。而在中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的制度、观念、风习却大量地保存了下来。这是了解东西方思想文化差异产生的一大关键。 2、中国古代的原始氏族社会大约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获得了高度的发展。中国古代思想的产生同原始氏族社会的观念有着最为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深受原始氏族社会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首先是源出于原始氏族社会。研究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状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七、历史地理 周武王克殷年代考 黄宝权等《华南师院学报》(哲社)1979年第4期 商代的马和养马业 王字信《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 《尚书·汤誓》校释论 顾颉刚等《郑大学报》(社科)1980年第1期 《尚书·尧典》与氏族社会 李民《郑大学报》(社科)1980年第2期 卜辞中的天、神、命 夏禄《武汉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第2期 “宁信度而不信足”辨——评《试论殷代的众、众人与羌的社会地位》本毓祖《求是 学刊》1980年第2期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原始道德规范客观地存在于氏族社会中,通过风俗发挥干预社会生活、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是原始氏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人际关系的反映。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由共同的氏族生活和氏族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成的原始氏族公社的集体主义和团结互助;由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形成的民族成员间关系的平等和氏族部落组织内的民主;由集体自卫的正义行动和集体责任所表现的同态复仇和勇敢精神等主要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