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区域形象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形象与区域的发展存在着一种正比关系。这种正比关系表现在:区域形象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的发展也较好,区域形象较差的地区也往往较落后。这不是一种无意识的巧合,而恰恰是一个规律。这种正比关系告诉人们,区域发展和塑造区域形象是密切相关的。在发展区域经济,进行区域规划,开发区域内的产品时,必须要同时考虑到区域形象的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余秋雨近日应邀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提出,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从宏观视野来审视中华文明,向世界说明中国文化形象。外部世界对中国文化形象陌生余秋雨指出,在开放时代.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接触都是近距离的,外部世界对中国文化形象的陌生,必将带来不少问题。他说,在7月参加世界文明论坛时,不少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形象之间的落差感到  相似文献   

3.
我们正处在一个注重形象和追求形象的时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形象、机关形象、基层形象、干部形象、城市形象、商品形象,等等,都是社会关注的话题,说明“‘形象”正从文学大雅之堂走向社会和市场,大有被全民喜闻乐用,造成形象热潮之势。一方面,许多人、许多企业和单位非常注意自己、自己的商品、自己单位的形象,甚至有意识地下大功夫从形象方面进行自我塑造,以便利用良好形象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非常注重从形象方面来判断和感知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种商品,乃至每一种…  相似文献   

4.
在<长夜>的整个艺术想象系统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再现、类比和变异三种想象方式.这三种想象方式从记忆形象、象征形象和理想形象上将姚雪垠的江湖世界打造得色彩斑斓而又别具一格.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个作家能像姚雪垠这样在长篇小说中以建构在个人经验之上的想象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如此完整、集中、系统化的江湖世界.  相似文献   

5.
向丽华 《船山学刊》2007,(2):214-216
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文章结合莱辛不同时期创作的代表性小说,透视了她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并按照她们年龄的差异对其进行大致的分类:少女形象、中年妇女形象和老年妇女形象,同时对她们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无疑是以科学精神为导向的社会。科学给予了人类一个永恒世界的信念。人们认为,在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科学精神确立了支撑点,确立了不可动摇的支柱。因此,科学世界已成为世界各民族试图达到的目的地。(一)科学产生以前的世界及精神实质简单来说,符码化是科学产生以前传统世界的特征。符码化即相信某种符号和形象是物,相信符号和形象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语言,有其感性特征。举例来说,在天主教  相似文献   

7.
在《日瓦戈医生》当中,帕斯捷尔纳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集大地母亲与人类母亲形象为一体的女主人公拉莉萨。拉莉萨形象是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中索菲亚形象的完美体现;同时,她也是东正教文化的符号。拉莉萨形象的塑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8.
1 在很长的时期里,我们对文学形象创造方法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典型化理论的探讨上。忽视了象征化的地位。众多学人的努力,确曾在典型理论领域取得了累累成果,特别是近年来,进展更为显著。但人们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为自己造成了一种认识局限:似乎文学形象的世界,就是典型的世界;创造文学形象的方法仅仅是典型化。从文学史的丰富事实看,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尽管任何文学形象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但从  相似文献   

9.
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位置:世界秩序原理批判 也许,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在<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周宁的这样一段经典表述:1750年前后,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确立.成为改变中国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启蒙运动中完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建立在一系列二元对立范畴上.诸如时间的现代与古代.空间的西方与东方.以欧洲为中心,以进步、自由、文明为价值尺度的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秩序,是一种知识秩序,每一个民族都被归人东方或西方、停滞或进步、专制或自由、野蛮或文明的对立范畴;也是一种价值秩序.每一种文明都根据其在世界与历史中的地位.确定其优胜劣败的等级,生活在东方、停滞在过去、沉沦在专制中的民族.是野蛮和半野蛮的、劣等的民族;还是一种权力秩序,它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扩张准备了意识形态基础.野蛮入侵与劫掠成为自由、进步、文明的‘正义'工具……这种意识形态改变了西方文化构筑中国形象的期待视野,中国形象也成为停滞、衰败、专制、封闭、愚昧、野蛮的东方帝国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林媛 《阴山学刊》2011,(4):12-14
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通过文化交流传播以促进彼此间相互了解,塑造自身良好国家形象,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外交形式,同时文化外交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美国是世界上在文化外交方面影响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政府进行文化外交的过程深受“美国例外论”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美国中心主义”和文化优越感,忽视文化的特点、违背文化传播的规...  相似文献   

11.
在针对当代视觉文化的考察中,形象始终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核心命题。草根传媒文化不仅带来了较之从前远为驳杂、丰富的视觉形象,同时也在"形象"与"情感"之间建立起了难以割裂的密切关联。依托网络这一新兴技术平台,草根传媒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转型期人们的社会、文化心态,从而与当代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呼应、沟通与契合。同时,公民在当下情境的特定情感体验,又促使某些视觉形象得到了不断的演绎与凸显,并由此形构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情感的类型学"。正是形象与情感的互动使人们对转型期社会文化状况的深度开掘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索了菲华女作家作品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自省精神;同时提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他者”文化形象问题,认为这些形象是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和折光,同他们本民族所创造的同类形象有区别,这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对话”。对这些“他者”形象的关注和研究,既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各国各种文学领域中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13.
裕固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畜牧业为生的草原游牧民族。草原文化、游牧文化成为他们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特征。中国的传统性别分工中总是从生理性别上确定女性地位,女性家庭成员常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在裕固族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中,弥漫在文学世界中的是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氛,女性往往是其中的主题。他们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灼人眼目的,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充分地体现了裕固族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4.
民国四年太平猴魁茶在安徽茶叶协会应征,在国内首先获得农商部赴美国巴拿马赛会展览会出品一等奖(见附照片一)。当时正处于“日本群芳,步入世界名茶之林。为安徽竞得大奖,同时连动江西、江苏、福建、湖南、浙江、湖北等七省共获大奖开了先河。重塑了华茶形象。  相似文献   

15.
自我的变迁与意义的沉浮———读肖鹰的《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李鲁宁1719年,丹尼·笛福发表了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创造了一个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拿着来福枪,独自在与文明世界隔绝的荒岛上建功立业的鲁滨逊形象;1762年,让·雅克·...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史上,屈原不仅仅以其作品光耀史册,并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士人们首先为我们描绘出具体可感的屈原形象,并率先展开了对屈原本人的论争,开启了后代评屈论屈的先声。综观汉代士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他们首先不是将屈原作为一个文学家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士”的形象来接受,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士”的人格修养、价值标准的探讨方面。他们或将屈原称为圣者贤人,当作“士”的楷模;或批评贬抑他的为人处世;还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颂扬屈原的道德,一方面又批评其行…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与其他的服务性企业一样,也要有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构成,才能为读者开展各种服务。然而,长期以来人们都忽视了图书馆还存在着另一种生产力资源——形象力资源。形象力资源与传统的生产力资源不同,它是一种无形资源。开发好图书馆的形象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形象色彩与修辞杨振兰词的形象色彩即在词的形象意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性的联想色彩。它作为色彩意义的一种类型蕴含在某些词的意义之中,从而使得该类词形象、生动、引人联想,令人回味,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形象色彩构成了色彩意义中最富有修辞特质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位校长就代表着一所学校,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影响着学校,校长的形象就是学校的形象。现代教育环境为校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天地.也向校长提出了更高境界的要求,校长要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新的世纪。那么,现代教育中的中学校长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我认为,校长的形象应该是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调控有力的管理者形象、大胆创新的改革者形象、积极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形象。治学严谨、治校有方的学者形象。学校…  相似文献   

20.
周宁的"跨文化形象学"系列研究立足于西方与非西方世界之间文化权力对比悬殊的前提预设,使其研究回避了中国形象在非西方世界被重新组装利用的可能。因此,其系列研究呈现为一个缜密的推导式论述结构,并对非西方世界进行了整体化的处理,其学理依据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在进入非西方世界时,带出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跨文化对话空间,混杂并置是文化间对话的基本风貌。中国形象跨文化流动的西方源点并不存在,其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图式也是非线型的。非西方世界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中国形象之间的互塑及其构成的过渡性空间的内在结构辨析,是跨文化研究不能忽视另一重要问题。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背后的问题不属于中国,它对中国语境而言不完全具有适切性。只有站在一种本土批判的立场上,对自己的思考本身进行"再魅"和对象化,使其避免与本土的某种权力结构达成无意识的共谋,探讨西方的中国形象才能成为我们深入思考中国问题的有效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