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同时,在商部农工商部的主导下,还开展了对传统农业的改良与振兴。创办农事实验场就是商部农工商部改良农业的一个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农事实验场这个平台,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逐渐出现了近代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1901年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清末新政。这场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设立了商部用来专门管理工商业。商部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当然,由于时代的制约。商部也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1901年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清末新政。这场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设立了商部用来专门管理工商业。商部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当然,由于时代的制约,商部也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振兴工商措施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部———农工商部作为清末新政中新增设的专门管理全国实业的中央机构,在振兴工商业方面采取了调查商情,制订保商、奖商法规,劝办商会,注重工商教育,鼓励参加国际商品赛会和资金扶助等一系列措施,扭转了"贱商"的传统风气,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实业教育发展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脚步,同时经过了一个教育本土化的吸纳和转型过程。近代华北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经济、文化区域位置,形成了实业教育特定的办学特色。近代华北的实业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实业学堂的兴办、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和职业教育制度的转变三个大的阶段。在为华北地区培养各级专门人才、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推动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謇与清末民初的经济立法的关系是双重的。作为一名实业家,张謇在投身实业过程中深感法制不备对工商业的影响;作为一名政治家,他自身又参与并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立法的进程。文章围绕这两条主线,介绍了清末民韧的经济立法,评述了这些立法与大生企业建立发展的关系,并希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法律、经济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圣西门的实业思想与法国近代的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西门的思想以实业理论而著称,这一理论认为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以实业活动为基础,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为目的;为此必须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实现工业化;圣西门还就发展法国新型的金融业和改进农业经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圣西门的实业思想和工业化主张成了第二帝国时代工业化的主导思想,对法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认为 ,实业是富强之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先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后 ,才可能强盛 ;而实业教育是根本的根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培养出大量自己的实业科技人才之后 ,才能不依赖于外国 ,走上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因此 ,大力兴办近代实业和实业教育 ,应是晚清“自强求富”的根本大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张之洞领导了中国近代许多重要的军事、民用工业建设 ,创办了大量的实业学堂 ,确立了实业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地位 ,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代宁夏羊皮毛贸易兴旺,且独具特色。其发展大致历经民间生活所需的物物交换,洋行垄断贸易,到地方商栈掌控,最后发展到官商联盟的购销与加工、地方政府倡办的购产销一体化等几个发展阶段。外商洋行在宁夏,恣意掠夺当地羊皮毛工业原料,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宁夏近代工商业的萌芽,有利于汉、回、蒙古等族的相互交往和了解。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强的社会背景下,为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浙省创建了全国最早的实业教育机构──杭州蚕学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文学堂章程》之后,在农业实业教育的基础上,浙省各类型的实业教育机构相继出现,到民国初年,具有浙省特点的实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它为浙省乃至我国近现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及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以工商立国、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达发展国民经济、谋求国家富强之目的。知识界为实业救国活动的积极参与力量,或著文立说探索思辨,主张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宣扬实业为立国之根本,给实业振兴大造舆论;或投身创办和参加实业学会,开办公司,投资矿产等具体实业实践。近代知识界的实业救国活动与实业界相呼应,已非古代社会垦荒和奖励耕织等恢复与发展经济措施的复现,而是改变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追求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2.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和实业经营家。在长期的经营中 ,他发觉国家的军事力量受经济力量的制约 ,因此提出“振工商以攘外” ,主张“以商立国” ,振兴商务 ,进行商战 ,并建议清政府实行制度改革 ,以保护民族工商业。他的爱国思想启迪着国人 ,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加速,同时受实业救国思潮和清朝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近代城市经济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与原先因战乱涌入城市而呈现潮汐形态的人口升降不同,这一时期进入城市谋生的人口表现为持续增长的态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当时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远不及实际需求。严酷的现实,使得很多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很难在城市安家或长期立足,因而只得辗转于城乡之间、彷徨失所。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行使直隶总督之权责,大力执行各项新政。为兴办新式学堂提供师资队伍,袁世凯大力倡办师范教育,自此,清末直隶师范教育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且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初步踏上了教育近代化的轨道。本文主要探讨了袁世凯兴办近代师范教育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遭遇惨败,有识之士纷纷认识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乃至“商战”不如“学战”,从而使洋务教育偏重学习“西文”和军事技术等“西艺”的思想和做法有了调整,兴办服务于民族工商业的实业教育渐成风气。在这样的背景下,1896年“俾育人才而济实用”的江南储材学堂应运而生,开两江治下实业教育之先河。在维新运动中该校更名为江南高等学堂,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又嬗变为江南格致学堂,在清末“新政”中于1904年改办成江南实业学堂,又于1905年升格为江南高等实业学堂,成为江苏和安徽等地实业教育的最高学府。民国以后,江南高等实业学堂以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和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两脉延续和发展。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随着大学区制的实施,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和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南高等实业学堂的办学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步伐,近代实业教育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发展到长足发展和转型的艰难历程,每一阶段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审视其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近代实业教育主要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靠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正是制约实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日本侵华战争使佛山不少工商业毁于战火,企业、资金、技术与管理人员流散,沦陷期间日军对工商业的财产设备的抢夺、实行的经济统制、交通封锁等措施使佛山工商业蒙受巨大损失。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佛山工业从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业化转变的进程,延长了佛山现代化的时间,给佛山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精神损失与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总结了杨虎城开发陕西的经济思想与贡献,从赈灾安民以奠定稳定的社会前提,整顿教育以提供人才,整修交通以提供保证,结合省情来开发实业四方面论析杨虎城的经济思想;从振兴教育,开发交通实业,振兴水利和农业等诸方面入手,以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论证了杨虎城对陕西近代经济开发的贡献;从而得出科学结论:杨虎城不仅是一位爱国抗日的将领,而且是一个开发西北、推进陕西近代化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成立后,大力提倡棉业改良,制定和采取了一些较为现实的改良措施,使清末棉花生产无论在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当时机器纺织业的兴起、市场需求的扩大、国际竞争的压力、清廷农业政策及改良棉业舆论,是推动棉业改良的前提条件.而在商部--农工商部主持下,棉业改良取得的可观成效,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机器纺织业的发展、棉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及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赵尔巽是清末湖南颇有影响力的巡抚之一.他凭借强大的背景、过人的胆识和坚韧顽强的性格,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在整顿吏治、发展教育、倡办实业、改良社会风俗等方面颇有建树,为推动湖南社会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