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全书中,讽刺艺术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应该是《酷吏列传》。《酷吏列传》的讽刺手法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客观叙述深含讽刺;运用对比手法妙寄讽刺;运用层递推进的叙述手法取得讽刺效果;运用复笔手法增强讽刺力量;引用他人言论强化说服力。通过委婉曲折、富于变化的讽刺艺术,司马迁对于当时的酷吏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揭露,表达了自己对当代政治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史记》的叙事策略为有意追求特异性 ,即司马迁在叙事上特别注重事件的传奇性与戏剧性。这使其材料选择、情节安排、艺术手法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古文评点系统中,《史记》尤为后人所重。明代是《史记》文学评点的兴盛期。茅坤的《史记抄》用心独到,评论精妙,且多发明,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史记》评点本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茅坤极为推崇司马迁叙事才能,着眼于探求《史记》章法严谨、摹画精妙、手法多变的"叙事之法"。并且抓住历史人物塑造的个性化特征,挖掘《史记》的写人艺术。茅坤认为史迁之文独具"风神"之美,呈现出"遒逸疏宕"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4.
"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时所体现出的书写原则和思想法度,司马迁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开创了"春秋笔法"的新境界。司马迁从"春秋笔法"的角度处理材料、描写人物、传达道义,不但使《史记》中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更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是历史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史记》中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汉代艺术水准最高的文学著作。司马迁艺术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这与他个人的文学见解、文学主张是分不开的。本文结合《史记》内容,从文学价值观、文学功能观和文学批评标准三方面对司马迁的文学理论加以归纳分析。 一、司马迁的文学价值观 先秦时期,常说的“文、文学、文章”是指学术、学问。从今天的观点看,先秦最典型的文学著作是《诗经》和《楚辞》,但前者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教科书,  相似文献   

6.
《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司马迁第一次以传记的形式,成功地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各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为我国文学提供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宝贵经验,莫说后世写实性传记文学,就连传奇、话本、小说、戏剧等都广泛地吸取与运用。如金圣叹说:“《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史记》的伟大艺术成就,对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传统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近世的《史记》研究中,风行着一种“微言大义”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由于有诸多忌讳,所以运用了许多手法,这样《史记》中存在着大量的“微言大义”,需要我们离开字面意思去另求。深意”,否则便不能算真正认识了《史记》的巨大价值。“微言大义”说是不是科学的结论?用这种观点去索解《史记》是否符合司马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对于《史记》的文章风格,历代学者多有评价、概括,笔者在对《史记》文学语言特征的细致分析基础上,提出《史记》的文章风格,当概括为:俊逸、郁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史记·日者列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二传在对贾谊的称渭、对贾谊的评价以及二传的学术思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而《史记·日者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谈。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 ,《史记》研究成果之多 ,可谓汗牛充栋。以个人所见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义理方面 ,对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撰写目的进行探讨。 (二 )考据方面 ,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时代背景、书名变化、史料来源、编纂体例、版本情况以及若干专题进行考证。 (三 )辞章方面 ,对《史记》的文学意趣进行赏析。这三个方面对推动司马迁及《史记》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研究者各执一端 ,往往妨碍了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研究。为此 ,我主张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应兼…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具有明确的文学意识 ,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功用和文学创作等 ;《史记》以多种艺术技巧成功地刻画出众多历史人物形象 ,创为中国传记文学最早和最杰出的楷模 ;司马迁的审美情趣在于崇尚阳刚、悲壮、朴拙和含蓄 ,其生命意识由儒、道人生哲学互斥互补而形成 ;《史记》的悲剧精神 ,表现为抗争的目的性、坚韧性、超越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2.
朝鲜文人金泽荣对司马迁与《史记》非常推崇,不仅从史学、文学等角度高度评价《史记》,在评价他人时,更是以司马迁与《史记》为准的,论述他人文学渊源时常常追溯到司马迁与《史记》。在编撰《韩史綮》、《校正三国史记》、《韩国历代小史》等朝鲜历史著作时,金泽荣积极向《史记》学习,践行司马迁的史学观,秉承"实录"精神进行撰写。  相似文献   

13.
任刚 《甘肃社会科学》2007,(3):91-93,90
《淮阴侯列传》中非文字材料的使用方式及其对文字材料的印证、修正以及非文字材料对于该传的影响,在《史记》中是有代表性的.可以说,凡是司马迁凭吊过的或者是向当地百姓调查过的人物的传记,都有类似的特点.我们仔细考察,从中可以窥见司马迁撰写这些传记时对材料的甄别、对人物和历史的认识等种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当然这也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4.
学苑花絮     
“2007年中国.汉中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召开2007年8月5日至8月7日,“2007年中国.汉中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召开。这次会议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理工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的学者近百人,大会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这次研讨会把司马迁及《史记》研究与汉中文化结合起来,力求挖掘《史记》的综合价值与汉中的地域特色。这次会议主要从思想、文学、历史地理与汉中文化诸方面对司马迁及《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哲学思想、“司马精神”以及…  相似文献   

15.
现代研究《史记》的人都爱引用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笔者认为它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基本特征和司马迁的著书态度。细论之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之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发愤之作; (二)《史记》是“谬于儒术”的异端之学; (三)《史记》是效法孔子作《春秋》,即通过著书来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杨宁宁 《学术论坛》2007,30(8):164-168
交友是古代人际交往的常见形式,司马迁由于个人遭遇不幸,对交友问题有了深刻思考,并在《史记》中着力表现这一主题.通过《史记》我们了解了古人交友的类型、交友的目的和原则,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作《史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迹,成一家之言."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历代学者见仁见智,各说不一,至今仍无定论,实在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家之言",显然与思想有关,历史上最早批评司马迁思想的是东汉班固,指摘司马迁"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因此,一些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后学者,效法其后都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属于儒家还是道家的,或哪一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具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几说: 一、道家思想影响说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史记》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史记》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潜规则"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真实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前三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 ;《史记》是一部宏伟的史诗 ,体现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文化精神 ;《史记》是人类生命的载体 ,它使那些有生命价值的人物走向永恒。时隔两千余年 ,司马迁用毕生心血铸成的历史长城 ,依旧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它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辉。这里刊发的一组文章 ,由中国《史记》研究会的 5位专家撰写 ,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史记》的文化精神所在 ,希望引起学界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进一步关注 ,并以新的理论视角加以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文献中关于滇王国的记载,最早要数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有关滇王国的记载,以《西南夷列传》为详;《大宛列传》、《货殖列传》等篇也有涉及。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的有关记载,基本依据《史记》所述。 据《史记》司马迁《自序》所云:“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可见司马迁到过当时西南夷的西夷地区。有关滇池地区的情况,他是从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