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新媒体艺术引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呈现出强劲势头。与新媒体艺术的欣欣向荣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建构和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却显得相当滞后,新媒体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呈现"失衡"状态。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媒介显现亲密关系,新媒体艺术凸显媒介(媒材)的作用。媒体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的革故鼎新,新媒体艺术实践亟需艺术媒介批评予以观照和引导。对艺术媒介和艺术媒介批评的分析,有助于建立新媒体艺术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2.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艺术终结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艺术到底会不会终结?”两个主要问题展开。对艺术终结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及其判词的说服力;反之,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又会影响对艺术终结的理解。我国对这两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误解与简单化倾向,这不利于继续推进与深化艺术终结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艺术和原始艺术的理解和使用不同 ,对艺术起源研究的对象、目标、方法和途径都会不同。艺术和原始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起源研究的第一基础。目前 ,在确定艺术和原始艺术上有诸多难题 ,从这一意义上说 ,艺术起源能否搞清楚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管理的实践历史悠久,沉淀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艺术管理经验的总结,对今天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艺术从作为政教工具到市场化的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管理也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的艺术市场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初具规模,分析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艺术市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和方法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最主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大和最有决策力的消费者是宫廷,这是中国艺术管理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中国化特色问题。宫廷力量的强大,并没有影响到艺术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宫廷力量之外,还有着极大范围的民间力量,如宗教神职人员群体、士绅阶层、普通民众等。宫廷与民间的艺术可以说是既互为消长,又互相补充。古代中国的艺术传播体系发展便趋于完善,基本上能够保证艺术的流通与传承。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整理与传播艺术资料,这也是艺术管理的基础。古代中国有艺术资料搜集整理与传播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本质在于其精神性,从艺术和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中去确立划分艺术形态的标准是符合艺术本质的.按照艺术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神性艺术、人性艺术和理性艺术,以丰富的艺术史例可以说明其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探讨数字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从艺术哲学和技术哲学层面上提出并阐述了"艺术的环境要素技术"和"艺术的自身要素技术"的概念,得出了数字艺术的环境要素技术主要在艺术形态演化和艺术家整体艺术素质的层面上影响数字艺术的发展,数字艺术的自身要素技术则直接影响数字艺术的水平、发展方向和作品的具体创作的结论,提出了应当以此为基础探讨数字艺术人才技术素质培养的内容和形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艺术命名的成果形式为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理论文献。按照符号学的理论对艺术命名成果的内涵进行阐释,艺术命名的成果具有作为文化符号和材质符号的特质。同时,艺术精品和艺术经典在学理上的区分,其实质在于时效性和历史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现代的艺术学科, 在 “美的艺术” 中形成, 它启动于文艺复兴, 到 19 世纪末定型。 其产生、 演进、 成型在于三大因素: 一是按照美的原则, 从原有的 “泛艺术” 体系中析出一些艺术门类, 形成美的 艺术的门类体系; 二是由泛艺术体系中的生产者演进为美的艺术创造者, 即成为艺术家; 三是美的艺术的展 示场所, 在美的艺术的演进中产生出来, 成为文化中的专门审美场地。 以美为目的的美的艺术, 因与并非全 是美为目的的泛艺术区别开来而得名, 这一新起之名在改变了原来的内涵之后, 因语言简化规律而简化为 “艺术”, 最后成为世界知识体系中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论艺术史是“艺术共性”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作为独立范畴的"艺术",也不是各门类艺术的一种或是综合,而是艺术通感论下的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艺术相似性、艺术共性。因此,艺术史就是"艺术共性"史。  相似文献   

10.
人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远行"到"回归"的过程,从而呈现出前艺术——纯艺术——后艺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艺术从最初与人类日常生活及实用技术一体化的状态出发,逐步"远行",不断净化自身,直至与技术的最终分离。到了现时代,技术性作为一种看得见的因素又重新参与到艺术当中来,并促使跨媒体艺术的形成;艺术在技术的引领下再次与生活"跨界"融合,实现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回归"。在跨媒体艺术空前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应当具有"跨界"思维方式和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用独特工艺创造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四川凉山彝族的漆器,以其使用的广泛性和鲜明的特色不仅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漆艺文化中也最为引人注目,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真正朴实的实用艺术,也是高贵华丽的装饰艺术,是彝族人民艺术的史书和活化石。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给彝族漆艺的发展带来冲击,但如能提高大众化和精品趋势,彝族漆器艺术将大有曳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俗文艺的兴起及其引发的文艺雅俗之辨 ,是近二十年中国文坛的一个特异景观。雅俗文艺概念的易移 ,受到时代、地域、民族、个体审美心理等不同文化变动因素的影响 ;文艺的雅俗之分是个永恒的矛盾 ,是大众文化时代的一个艺术难题。在此基础上 ,对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的艺术特征与基本功能分别进行了考察与厘定 ,指出雅俗共赏作为文艺消费的理想状态之一所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及达到雅俗共赏的有效艺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家庭,对每个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家庭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当今社会家庭状态又是怎样?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意在说明传统的家庭观念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不断发生变化,施行正确的家政教育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普适媒体”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媒体。互联网艺术家努力推动世界仿真化、代码共享化、终端漫游化,以实现建设普适媒体的目标。互联网艺术对普适媒体的建设既具有支持性,又具有批判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古龙是新派武侠小说三大家之一,台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以“求新求变求突破”为创作宗旨,在武侠小说的主题、叙事、语言等方面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古龙研究已走过30年,古龙的生平创作和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都得到了细致的探讨,出现了现代观念、文体创新、金古比较、创作影响等热点议题。现代性视野的进入和研究方法的丰富,使古龙研究获得了领域上的拓展和学理性的提升,但总体上看甚显杂乱、不成体系,面临着类型学上的困境。探究古龙小说类型特征发现:现代都市平民生活体验的武侠意识形态,是市民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产物;侦探推理模式和“浪子/游侠”模式形成的武侠形式结构,体现了事件中心建构方式到人物中心建构方式的转变;古龙武学和市井江湖组成的武侠专门知识,革新了传统武功设定和江湖背景构建,三者共同构成古龙小说的类型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设计艺术类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艺术类实践性教学是以注重实用性为教学特征的,是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本文通过对设计艺术实践性教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探讨与思考,证明了设计艺术类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恩施自治州少数民族美术文化呈弱势状态,恩施自治州中小学美术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将恩施自治州少数民族美术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中,无论对传承恩施自治州少数民族美术文化,还是对促进恩施自治州中小学美术教育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武术除了有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还有着武术的技击价值,这对于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传统武术发展到现在,武术主要的运动形式便是套路练习。它既蕴含着现代武术的技击价值及作用,也通过套路演练充分体现了武术的神韵。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法、与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传统武术文化中有利于健全人格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归纳、分析,认为传统武术在传授武术技术的过程中较为重视以伦理型文化为主的道德人格塑造,为促进武术文化全球化发展、帮助广大习武者更快地适应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必须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对习武者的健全人格塑造与培养。  相似文献   

20.
商业、政治与文化的混合--论诺·弗莱的大众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莱的大众化理论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雅俗学界限的取缔,民间艺术对统治阶级化的分权作用。他提出了“创造性艺术”与“交流性艺术”等概念,以推崇精英化的品质。对广告等制造幻觉的商业化,弗莱开出的是在教育中增强“想象力”的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