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肖洛霍夫的作品,无一不表现了他对“人”的内涵的深刻理解.顿河两岸的人的灵魂,在肖洛霍夫的笔下,呈现出种种真实,《人的命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这部被称为短篇小说的作品,却包含了极其复杂深邃的内涵.它是作家对战争的沉思实录,是对战争与春天、死亡和生活这些两极问题深沉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米哈伊尔· 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杰出成就的代表.这位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够历经时代变迁的考验,依然在大众心目中焕发出恒久的魅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创作的人民性.肖洛霍夫创作的人民性源于他"为人民"的创作初衷.他带着为人民写作的规划走入文学并终其一生都没有背离自己的创作目标.他对历史与精神真理的无畏追求为艺术创作树立了难以超越的典范.肖洛霍夫创作的人民性体现在其作品的真实性上.他的创作以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多维度多层次地反映了整个宏大的历史时代的伟大场景,证明了人民在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的生命力和推动力,而且揭示出普通人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心灵的矛盾性,展现了历经无数创伤而走向幸福、 越过一切不幸而走向最高道德价值的人民的主题.肖洛霍夫创作的人民性还表现在他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阅读、 在不同社会阶层及文化等级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上.  相似文献   

3.
<正> 1928年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第一卷问世,引起广泛关注,肖洛霍夫这个名字开始为人所知,并且逐渐走向世界。也正是从此开始,《静静的顿河》的著作权问题就象影子一样,一直困扰着肖洛霍夫。几十年间否定他著作权的说法层出不穷,这些说法有的被事实所否定,有的因编造得过于离奇而不攻自破。肖洛霍夫本人也不会想到,他去世几年之后,这个问题又会掀起一个不小的高潮。  相似文献   

4.
肖洛霍夫对中国作家影响颇深.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客观真实的创作原则、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创作立场、魅力无穷的人性刻画以及魂牵梦萦的乡土情结.中国作家在吸收和借鉴肖洛霍夫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还继承了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普希金是俄国杰出的天才诗人。高尔基称他为“伟大的俄国文学的始祖。”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也包括他的优美动人的童话诗。这些诗篇直到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受到深刻的教育,得到艺术的享受。从童年时代起,普希金就受到民间文学的哺育,他的奶妈和外祖母常常给他讲述民间故事,他认为每一个故事都是美好的诗篇。他长大了,常和车夫、商贩闲谈,在酒店、客栈里和士兵聊天,熟悉他们的生活。他还到农村去听农民朴素、生动的语言,观看他们丰富多采的娱乐。他认为它真实、完整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意志;认为民间文学有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 肖洛霍夫是苏维埃文学史上一个极其独特的现象.他作为极具争议的一个作家,却为意识形态对立的东西方两个世界所共同认可。他是唯一一个既获列宁文学奖、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苏俄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既能为对苏联持批判观点的西方知识界所称许,又能被本国统治阶层所接纳。什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肖洛霍夫真可谓左右逢源。  相似文献   

7.
一、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 肖洛霍夫是苏维埃文学史上一个极其独特的现象,他作为极具争议的一个作家,却为意识形态对立的东西方两个世界所共同认可.他是唯一一个既获列宁文学奖、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苏俄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既能为对苏联持批判观点的西方知识界所称许,又能被本国统治阶层所接纳,什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肖洛霍夫真可谓左右逢源.  相似文献   

8.
肖洛霍夫关于“写真实”的文艺观,从当时充斥文坛的左倾思潮来看,显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他矫枉过正,由反对理想化走向反对革命理想,反对粉饰生活,结果成了对生活的歪曲。他的文艺观和他的创作观完全是一致的。他的这种创作倾向就决定:那些致力于纠正历史错误,巩固社会主义的人需要他;而那些企图否定历史,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也需要他。从他最后两部作品来看,和后面这种人的情绪则更合拍一些。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他最先提出国内各少数民族“自决自治”的主张,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理论的精髓是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0.
<正> 《静静的顿河》问世以来,在苏联国内引起多次贬褒不一的争论。由小说的性质、肖洛霍夫的阶级倾向开始,转到主人公葛利高里身上。五十至八十年代,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到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其中有六种代表性看法,一是以列宁格勒的肖洛霍夫专家勃里吉科夫为代表的“历史的迷误”说,二是以莫斯科大学教授雅基缅科为代表提出的与人民决裂又脱离哥萨克群众的“反叛者”的看法。三是以列宁格勒大学教授维霍采夫为代表的历史进程受害者说法,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失误。四是以莫斯科大学梅特钦科博士等为代表提出的  相似文献   

11.
林旭是维新志士,也是“同光体”闽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波诡云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御侮图强、革故鼎新的时代精神。他的诗转益多师,有变化,有创新,诗集中不乏艺术成就相当高的佳构。  相似文献   

12.
冯至诗的世界迥异于地同一时代的中国诗人。他诗歌的“星星的世界”中不仅遍布着真实可见的小事物和他周围的“小人物”,而且它的整体框架中有许多出自于本土和外来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的“星”。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后人为他唱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颂歌,他的形象早已超凡出世,确实有点“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味道。解放后,史学界不少同志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也就越来越清晰了。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对诸葛亮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意见,谓其“嫉贤妒才”、“德薄才平”……总之,认为他是一个“过大于功”,不值得肯定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文艺来自生活,是生活的再创造。文艺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反映现实,反映时代。只有真实地再现生活,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斯汤达说:“小说是一面镜子”;巴尔扎克声明,他要充当“法国社会的书记”,为自己的时代“开出恶习的清单”;托尔斯泰认为,“写不真实的东西是可耻的”;罗丹表示:“我没有说过谎话”、“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歌德说:“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采,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我的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马克思主义经典  相似文献   

15.
孔子“述而不作”新论吴定初“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此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对“述”与“作”的价值判断,也是后世论者裁量甚至批评他重述江南作的主要依据之一。不少人认为,“述而不作”的含义是“讲述”而不“创作”。如是观之,孔子看重讲述而轻视创作。笔者认...  相似文献   

16.
<正> 王船山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又是杰出的史论家和爱国主义者.史论是船山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论史的一大特色,就是通过对历代的兴替、存亡、得失的总结,作为“求治之资”。所以他的史论,往往就是他的政论,真实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他在论史时曾经批判过“孤秦”和“陋宋”,特别是指责宋代统治者,因“陋”而使国敝,先陷于女真,终亡于蒙古,溃决了“华夷之大防”。显然,这是他联系到当时明亡于清的现实,有感而发。本文拟从他在《宋论》中提出的关于“陋宋”的观点,作一些考察,进而对他的政治思想作一些探  相似文献   

17.
一位语文教育家说:“范读课文要有音韵美,讲解课文要有鉴赏美,板书课文要有艺术美,自然教态要有感官美。”鲁彦在回忆鲁迅先生讲课时写道:“他的每一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被迫停顿,打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家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讲述,都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历史,每件事态甚至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表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全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哀怨、爱恋与憎恨、羞愧与忿怨。”我在漫长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没有什么建树,但有一点我…  相似文献   

18.
陈岱孙教授在《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中指出: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斯密提出了“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两个概念,并实际上赋予二者以截然不同的含义。他的根据是:斯密先是说:“一个人占有某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国富论》上卷,第26页。下同,均只注页码)按他的理解,“在这里,劳动一词指的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而‘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也就意味着‘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另外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诗真实地反映了中唐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中国诗歌史上,继“李杜”并称后,只有“杜韩”并称,就是证明。 他反对藩镇割据,积极参与削藩斗争,并以诗揭露割据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如他早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23-229
自传文学这一叙事文类既要求"真实",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虚构"成分,在"真实"与"虚构"间协调平衡是一个充满伦理选择的过程。对《安吉拉的灰烬》《吻》《说谎:一部隐喻式自传》三部颇具代表性的美国当代自传文学文本的分析表明:当"主观真实"比"历史真实"重要时,即使因各种原因"历史真实"出现偏差也不违伦理;当自传主真诚讲述时,即使讲述的"真实"人生故事不为主流社会规约所容,自传主的勇气依然值得赞赏;当自传主刻意在某一"历史事实"上语焉不详,甚至前后矛盾,但他/她以此建构出来的身份也许更加"真实"。与传统自传(文学)相比,美国当代自传文学屡屡突破真实/虚构、主观/客观之间的界限,以传达更加复杂的人生体验,这使当代自传文学的伦理问题更加微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