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明代科举中,冒籍是一种特殊的科场舞弊行为.从制度层面说,它与其他舞弊手段没有区别; 从科举所标榜的公平、合理的角度看,冒籍又是对科举制度不甚公平、有欠合理的一种反抗和弥补.因此,朝野上下对冒籍持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但冒籍者不会被轻易指发,也很少会受到严惩.现实社会中对于冒籍的宽纵也影响并反映在通俗小说中.小说作者往往并不将冒籍看作一种舞弊手段,而是将其视为小说人物考取科名的科场利器,并由此发掘出冒籍在人物形象与小说情节方面的诸多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元素.通过冒籍,我们也可以体察到小说作者对于科举的矛盾心理和隐秘需求. 相似文献
2.
明代科举的乡试和会试都要考三场,由此产生了所谓“前场”与“后场”的对立;而在前场中。又由于考生选取经书的不同,有“分经取士”规定。而这些在科举考试中往往不被注意的细致规定,都被明代的通俗小说细纳进来,成为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小说吸纳这些科举因素的具体形式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正面的、直接的反映固然存在,基于小说的特性与自身情节的需要,科举制度往往也会在变形之后才成为小说的情节要素。 相似文献
3.
4.
文章对明代亚洲部分外国来华留学生参加我国科举考试的概况及其影响作了分析 ,着重论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对越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并进一步对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部分国家的影响方式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5.
明代一甲进士群体由各科状元、榜眼、探花所构成,共267人,其户类和地域分布广泛,对统治高层实现不同特点人才的优势互补和巩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军籍一甲进士占比高于军籍人户在总人户中占比,说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具有更为强烈的上升欲望并会为此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一甲进士81%来自南卷地区,14.23%来自北卷地区,仅3%来自中卷地区,说明科举竞争实际上是包含经济和教育发展程度、政治资源、文化底蕴、科举氛围、人口规模、举子应考能力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11.61%的一甲进士出自省际移民,是明朝为合法移民在移入地参加乡试提供制度保障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7.
以明代科举制为例,文章从科举的内容、影响范围和考试程序三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了科举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认为科举不但不能消解社会等级阶层,反而会以其极强的操作优势成为维护既有社会分层秩序稳定性和柔韧性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赖晓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明代江西科举之风兴盛,受其影响,不同功名的江西小说作者在小说创作倾向上出现明显差异。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为取得功名的科举得意士人,其官宦经历作品多为笔记小说;白话小说作者则因科举失意,转而编写宗教宣验小说、类书体小说及历史演义小说等。科举还进一步对小说文本的生成及传播产生影响,《剪灯馀话》的评点及禁毁事件、《国色天香》的叙事与体例都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和完备,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整个社会的读书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读书治学、乃至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在这种双重作用下,明代社会也出现了无数个不为名利、一心于圣贤之学的杰出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科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阶段,对当时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在发展中主要着眼于追求程式的客观公正和强化思想控制,而忽视了所选士子的实际素质是否适应做官行政的需要,铨选中因过分重视出身又导致了进士身份贵族化的倾向,更把科学技术长期排斥在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之外,故对当时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日益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代乡村地域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都、保、区、里、社、屯等为重点,考述了明代乡级以下地域单位的主要类型、存在地区、历史渊源、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里甲组织之间的关系。澄清了目前明史界的某些误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乡之下的“都”这一早在宋元时代就已定型的地域单位,是解决明初里甲编制中存在的人户标准与自然村落之间矛盾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新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薇拉·凯瑟三部地域文学作品的“流动”主题。通过考察凯瑟作品中“流动”带来的角色身份的变化和个体与地方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美国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凯瑟敏锐地觉察到不同地域间的流动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力,其创作以鲜明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围囿,借助流动性使特定地域中的个体成为世界居民,同时将隔绝的地域与世界建立联系,展现了流动和栖居的辩证统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结构有其外在的方面,如古诗中的格律、小说的章回。但结构中内在的部分如作家对人生经验的组织,却更值得我们重视。因为经验的组织受制于民族文化中的深层观念,无视经典文化里的深层观念,则无法说明小说家对经验的独特组织,也就无从说明作品结构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学界常感叹公案小说不如西方侦探小说那么引人入胜。但此类比较未能很好地结合中国文化环境,也忽略了“引人入胜”叙事方式的某些内在机制。法医学知识和细密的故事时间是破案严谨的基石。明代科举和教育体系歧视仵作,强化了文人与法医学知识的割裂。限制计时仪器的发展,因此故事时间较为模糊。说唱常渲染作案经过以强化善恶对立,史传文化按时序叙述,导致隐藏作案经过的方式散见却未成主流。拟话本的题目与入话会提前叙述后文,设置反转和悬念时易顾此失彼。虚构看似相关实则无关的线索,可强化悬念,也使重要的线索与反转更难被觉察,结局更出人意料。但明小说作者视“奇”与“通俗”为手段而非核心,所以很少虚构假线索。悬念、推理和反转多散见却未实现精致的融合。此外,中国独创的密室情节值得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5.
16.
明清小说的作者和作品数量众多,绝大多数的小说作者都与科举存在联系。从地域的角度来讲,具有地域差异的明清科举,对众多的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并成为影响作者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区、各类科举身份的小说作者数量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小说创作类型的总体选择上存在不同,其中涉及的科举内容,也表现出赞同、讽刺等差异。 相似文献
17.
论明代夫妻离合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明代专写夫妻离合题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探究其特点及其成因、文章认为明初此类小说多为往复式情节结构,这与其所反映的元末战乱时代的生活背景有关,与明初倡导理学教化、推崇节烈有关,与作家的婚姻理想有关。明末小说创作繁盛,在结构方式上则多为并拢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的形成受同类小说结构形态艺术经验的启示,同时还受到戏剧结构艺术的影响。明中叶后社会思潮发生变化,影响到小说家审美趣味,平中求奇的审美趣味作用于小说的情节结构,也是并拢式结构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为了协调学校与科举的关系,使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二者浑然一体,难分难解。明代的政治风气,是与明朝的王权政治相联系的,科举教育一体化对于巩固明代王权政治有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王权政治本身的弊端,科举教育一体化的弊端无法最终克服而导致政治文化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9.
韩春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
版画是明代后期书坊主推销通俗小说的重要手段.从创作主体看,版画是画工、刻工和书坊主共同创造的产物.从通俗小说版画"话语"功能的多声部特征看,一是辅助读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具有叙事功能;二是寓含着画工与刻工对小说文本的艺术理解和再创造,具有再现和隐喻的功能;三是体现着书坊主的商业意图,具有推销产品的广告功能.明代后期金陵版画结合建安派和徽派版画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派版画,在刊印质量和艺术成就上与苏州、杭州等地小说版画一起代表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画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0.
明代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明朝相对较为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市民阶层的扩大和个性思潮张扬给明代神魔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明代神魔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作,在整体上达到了神魔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对后代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魔小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酝酿期、繁荣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