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战争对清朝政府和嘉绒藏族地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欲利用史料仅对第一次金川战争还以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2.
析乾隆帝在大、小金川地区推行的屯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土司战乱后,乾隆帝在大、小金川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的改土归流措施。其中,在经济上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屯田制度,对清朝政府在嘉绒藏区的统治、祖国的统一、西南边疆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自秦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也是继春秋战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这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民族融合又是在激烈斗争中进行的,因此战争就比较多,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屠杀与破坏。据此,有人就认为这是一个大混乱、  相似文献   

4.
乾隆帝对大小金川土司改土归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帝平定大、小金川土司的叛乱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该地区进行全面的改土归流,应该说措施是完善的,也是成功的。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述了改土归流对嘉绒藏区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1944年冬天的桂(林)柳(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继桂南会战之后中日两国军队在广西境内进行的第二次大的会战。这次会战,日军投入兵员之多,作战区城之辽阔广泛,战争对广西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1939年年底至1940年年初的桂南会战。并且,桂柳会战是豫湘桂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豫湘桂战役则是中日八年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会战,其规模之大,较之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著名战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秦以后,就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间虽然出现过分裂,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总是被新的统一所代替。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在我国历史上有积极作用,但早于北宋结束割据局面,辽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广大北方,其历史地位,尚未被史家们重视。尤其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看辽与五代、北宋的战争性质?这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往或者由于受大汉族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处理辽对中原战争的性质时,不管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从兵制史的角度看,它是晚清兵制发生第二次大转变的枢纽。本文仅就有关甲午清军兵制的三个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正。一、甲午战争暴露了清军兵制与近代战争的尖锐矛盾兵制是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直接导致兵制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战争的发展。当技术上的进步被用于军事目的之后,必然会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从而导致军队组织的变化。因此,兵制必须与战争的发展相适应。当一种兵制已不适应战争需要的时候,它就会被…  相似文献   

8.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9·18”,发动侵犯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第三次是1937年“7·7”,发动进犯我国华北、妄图侵占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9·18”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7·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  相似文献   

9.
重新评估杨玄感起兵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丽 《文史哲》2001,(1):111-115
公元 61 3年 ,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这次起兵既从客观上援助了高丽的抗隋斗争 ,又推动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隋炀帝第一次侵略高丽的战争中 ,负责督运的杨玄感故意拖隋军的后腿 ,“欲令渡辽诸军乏食” ;杨玄感起兵迫使隋炀帝立即从第二次侵略高丽的战争前线撤军 ;杨玄感对隋朝腐败政治的认识和揭露程度已经超出了他的贵族阶层的局限性 ;杨玄感的起兵得到了多方面的响应 ,使隋末农民大起义更加波澜壮阔 ,从而加快了隋王朝的灭亡速度。总之 ,对杨玄感起兵的历史作用应作多方面考察 ,切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1903—1904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武装入侵我国西藏的战争。文章主要利用一手中外文资料,对英国侵藏的国际背景、原因、英国对西藏的文化掠夺以及《拉萨条约》签订后在当时国际社会所引发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碉楼是羌、藏等少数民族在古代修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平时居住及储藏物资,战时则用以防范外来势力的进攻。清朝乾隆年间,中央王朝对大小金川的用兵,大小金川土司除了依仗天时、地势和人力外,更重要的是倚恃碉楼的防御体系抵抗清朝官兵,致使大小金川战争成为乾隆帝“十全武功”中历时最长、耗资颇巨、伤亡甚重的一次战争。  相似文献   

12.
吴惠巧 《河北学刊》2012,32(5):54-59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即纳入清版图,隶属福建省。随即,清廷在台湾设儒学并开科取士。有清一代,清廷对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并为他们创造了许多机会,提供了诸多便利。其中,专为台湾士子设置保障性中额便是最突出的体现。这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台湾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光绪初年的华北久旱,以其大范围的蔓延和长时间的连续造成北中国触目惊心的饥饿、时疫、死亡和流亡.在农业经济的中国,荒政曾是国之大政.但时当19世纪70年代初期,绵延了十多年的内战刚刚过去,国库空虚,地方的仓储也空虚.因此,以荒政为家法和旧轨,则国家不能不主持赈济;而巨祲交逢衰世,朝廷和地方又都没有足够的物力施行赈济.与这种深深的困境相对应的,是内廷焦灼,州县竭蹶,旱境里的灾民因饥饿而死,办赈务的官员因劳瘁而死.焦灼和竭蹶,饥饿而死和劳瘁而死,既写照了天灾下的社会相,也写照了儒学民本主义在衰世里的最后一点余晖.而在国家权力之外,"南省"工商社会和西教教会各成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入华北助赈,又显示了19世纪后期的世事变迁,荒政亦变迁.  相似文献   

14.
黄尊严  陈德金 《文史哲》2002,1(6):129-136
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与责任如何 ?长期以来 ,日本的某些史学家或把他说成是这场战争的反对者 ,或把他视为被军部和政府拖入战争的被动角色。通过对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的言行及作用的探讨 ,可以看出 :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的直接推动者和领导者。无论是战前的扩军备战、建立战争体制 ;还是亲自批准向朝鲜派出军队、对华发表宣战诏书、坐阵广岛大本营、协调内阁与军部在战略和策略上的分歧、筹集战争经费、鼓动日军的战争狂热 ;抑或是操纵马关议和、决定接受“三国”干涉 ,等等 ,明治天皇自始至终都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 ,发挥出了专制君主和最高统帅的作用 ,故犯有“破坏和平罪”  相似文献   

15.
学术发展既随世运推移而变迁,更在变迁中为时代走向注入新的特质。作为集传统学术之大成的清代学术,即在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的嬗变中,经由清初迨及乾嘉,以知识界对传统经典的回归取向为标志,实现了由理学返抵经学的学术转型,遂在反向层面上拓展了传统学术的更新进路,从而彰显出有清一代学术的鲜明个性。而在此转型过程中,乾隆初叶清廷诏开三礼馆这一政治性学术活动事件,确然担当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代康熙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他的廉政思想和主张对于康熙帝整肃吏治和康熙朝的大政方针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陈廷敬在其一生的宦途中,尽管以清廉著称,但是仍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折,那就是发生在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张沂贪黩案。陈廷敬因为和张沂是亲戚而受到了牵连,但很快就被洗雪。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陈廷敬始终奉行清正廉洁的做官准则,他的清廉作风被世人所公认,因此取得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和信任,成为康熙帝最倚重的大臣。  相似文献   

17.
两汉黄帝崇拜发微与黄帝形象的神人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民 《学术探索》2010,(4):103-107
两汉时期,黄帝的文治武功构成黄帝崇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认识的差异性,在炎黄之战和炎黄关系等问题上出现了诸多歧异认识,而且由于神学思潮回流和百家言黄帝传统的延展,黄帝崇拜进一步发展。由于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升华为世界观的高度,黄帝由传说中的古帝演化为天神,而成为祭天大礼中的祭祀对象。秦汉时期祭祀黄帝的制度化,使黄帝作为天帝之一受祭成为定制,尽管黄帝一度作为古帝和初祖享祀,但缺乏连续性和制度化。黄帝的人、神纠葛和融通,建基于世俗观念的神灵世界存在和生命另种形式延伸的普遍信仰之上。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生玺 《文史哲》2006,(3):132-137
在三方角逐的明清之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多元化走向,明王朝、李自成和关外的清军,都具备成为胜利者的历史机遇。历史最终以满清定鼎中原而尘埃落定,明朝和李自成多次错误的主动的历史选择,发挥了相当的关键性作用。清军原先是愿意和明朝议和的,但崇祯却错失了这个机会。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崇祯在调吴三桂援京或者南迁问题上又再失时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若与清方谈判或者固守北京,也很可能取得胜利。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正确选择方能得以具体体现,这就是明清之际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