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是一种专业社会学理论,它研究道德发挥功能的规律和不同社会层次上的道德实践.它的研究客体是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道德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认识道德过程的和道德现象的辩证唯物论原则、对待道德生活现象的具体历史方法、阶级方法、系统方法和综合方法.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系统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发挥,道德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进行管理的条件的形成、建立和发展;它详细分析集体和其他社会集团的道德状况的最佳模式,揭示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的道德文化的状况及其完善途径.道德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  相似文献   

2.
一、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青年问题青少年问题是目前日本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围绕青少年出现的学校内暴力和家庭内暴力、偷窃等不良行为,以及家庭解体、教育荒废和升学战等等。这在社会学上可称为“病理现象”。对于各个生活领域中产生的问题和病理现象,如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加以认识,不能用科学方法去验证,那么就丝毫无助于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考虑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青年问题研究中两个古典研究的特征。其一是W.怀特的《街角社会》(1943);另一个是曼海姆的《现代的诊断》(1943)一书中的“现代社会中的青年问题”。  相似文献   

3.
住宅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住宅问题是同产业革命一起发生和发展的。十九世纪下半期,大规模的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使许多农村劳动者涌入城市。人口密集,租金高昂,居住条件恶劣,就使住宅问题成为社会问题日益显示出严重的性质。1842年11月到1844年8月,恩格斯深入英国工人住宅区,重点了解了工人阶级的住宅和房租情况,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使人不寒而慄的社会现象旰?德国由于《法兰克福和约》,从法国得到五十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工业大大发展,城市住宅问题也更加尖锐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提出各种各样解决住宅问题的主张,恩格斯为此写出《论住宅问题》的专著,指出:“解决这个问题同解决其它一切社会问题完全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85页)。时间又过去一百年,在当代世界,房荒仍然是同失业、饥馑、疾病相共生的社会问题。1981年春天,由于住房缺乏,在西德西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科隆、纽伦堡等十多个城市,都发生了强占房屋  相似文献   

4.
王小章 《浙江学刊》2020,(1):147-153
全球化使道德相对主义日益逼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就道德相对主义认为特定的道德只能在其产生作用于其中的特定社会环境中来认识与理解,因而反对以自己社会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其他社会的道德实践而言,它与道德社会学可以说是意旨相通;但是它没有将这一立场贯彻到底,于是最终落得在"地球村"的新社会条件下,徒劳地固守在隔绝状态之下产生作用于各社会内部的那种特殊道德,进而否定人类普遍道德的存在可能,陷入特殊主义的陷阱。在全球化已经在客观事实的意义上使全人类成为"祸福一体"的"命运共同体"的条件下,为了使这个"命运共同体"从客观上的"同命运"进一步上升到精神上的"共命运",我们必须去寻求确立一种与这种客观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普遍性道德,而"主体间关系"则是这种道德的"最朴素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陈涛 《社会》2017,37(6):71-104
要把握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对其基本思维方式进行辩护和反思,我们应将它置于它曾经努力挣脱的学科体系中,并把它视为对现代伦理学的一种回应。本文通过检讨涂尔干和列维-布留尔的道德科学对伦理学的两点批评来触及社会学的基本主张。针对伦理学把自己理解为一门立法科学的定位,社会学强调只有从对道德事实的实证研究入手,才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有效的规范。针对伦理学把实现人的本性作为道德的目的的观点,社会学主张从社会功能出发来界定道德。可以从这场争论中看到社会学如何试图通过对经验现实,特别是非西方民族的宗教和社会形态中的合理性的把握,突破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典范地位,进而为人们构想现代社会和道德提供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宁 《社会》2006,26(6):1-1
在全球体系的视野中,社会学的本土化作为一种学术运动,乃是社会学话语的“依附国”力图摆脱对“发达国”的学术依附地位的一种集体诉求。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乃是一种学术民族主义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外部效度问题成为“依附国”的学术群体所攻击的靶子。通过寻找和创立更具有效度的、更能解释本国实际的理论,学术“依附国”获得了独立于学术“发达国”的话语权利。这种类型的“本土化”,是合乎情理的。   从学术“依附国”内部的视野来看,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本土学者与海派学者之间所进行的学术资本和话语权利竞争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学的由来及其传统科学社会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从知识社会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知识社会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的创始阶段。19世纪30年代,当孔德(AugusteComte)创立社会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知识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19世纪未,迪尔凯姆(E·Durkheim)通过探讨知识的基本概念和逻辑范畴的起源及其与原始社会结构的关系,开始建立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到20世纪20年代,舍勒(M·Scheler)和曼海姆(K·Manheim)正式提出“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它才作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  相似文献   

8.
阿根廷社会学从一开始便把对进化本质的认识、社会制度、个性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看成其“独立性—广博性”的主要矛盾。“传统—现代”、“野蛮—文明”、“遗产—创新”、“自身的—别人的”、“精神—理智”、“文化—工业化”、“拉美—西方、美国”等等溉念的二重性,一直是它的理论认识原则的出发点。在80年代它们显得更为现实。1983年召开的阿根廷第一次社会学会议上,许多报告谈到了文化的独立性问题。例如民族生存,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基督教在其中的作  相似文献   

9.
我是《社会》的忠实读者。两年前我刚从工科院校毕业,是社会学的门外汉,然而,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使我的视线发生了转移,我不能仅仅盯住自然科学及其成果,还要了解国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情况,因为一个改革者对企业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科技工  相似文献   

10.
准确地阐明科学社会学的理论方法论问题及其研究对象、内容和状况,以及搞清它同其他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科学的自我观察(die Selbstbetrachtung der Wissenschaft)这个总过程的一部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课题通常是指下述几方面的研究: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位置;科学的社会职能和它对形成人的世界观的作用;科学对政治和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全球伦理对话的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适 《浙江学刊》2001,(2):20-25
近年来孔汉思提出全球伦理的问题,在中国国内有何光沪等积极响应,几位先生学者的崇高志向与事业热忱是值得称赞的,他们把全球伦理这个大问题提出来是有功劳的.不过这样的事业,就其性质来说,实在同古代孔子、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和保罗所作过的事情类似,并有过之无不及.因为人类只是到了当今这个现代性的全球化的时代,才第一次有现实的可能使人类本身及人性、伦理实现其真正的普世性.如果真的有一种全球伦理出现在当代,那么无论从实践和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说,都应比古代的伦理智慧创造更有前进.因此欲从事它的人需要好好掂掂这项工作的份量,并且相应地好好思考为达到我们的目的所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正 《唐都学刊》2013,29(1):53-58
舜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第一个人格形象完整的人,他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首先是父子关系的问题,舜的父亲因为偏爱不是个慈父,但舜秉承着父子天性的认识,以不变的孝心来对待父亲,最终得以处理好父子关系。而兄弟之间因为出现了继承权之争,即利益问题,所以舜的弟弟象一直想杀死舜,但舜坚持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始终以让的美德来感化兄弟。舜对于夫妻关系,认识到其中的异姓和异性问题,因此"内行弥谨",谨慎地与妻子相处,最终得以使家庭和睦。  相似文献   

13.
14.
新的形势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这些工作存在党政"两层皮"、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两进"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尊重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公利的原则和和谐的原则。在此基础上 ,建构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新的经济和价值观念模式 ,正是当代哲学伦理学存在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芳 《唐都学刊》2008,24(4):47-50
面对当前的社会道德生活,无论是鼓噪道德正在复苏,还是惊呼道德已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不表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已陷入异常的困境,集中表现为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道德个体的孤独反映的是一种内指型道德困境,而道德权威的尴尬意在表达一种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困境.积极向外寻求依托制度伦理的力量以加强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的权威性,从而解决内指型道德个体的孤独,最终实现道德个体与社会道德博弈中的互惠共享,增强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19.
道德信仰:道德建设的本质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建东 《唐都学刊》2006,22(1):34-39
信仰是道德的基本特性。把道德提升到信仰高度来建设,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信仰价值,有利于扩大群众基础,增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与社会的政治信仰形成遥相呼应的互动格局。道德信仰包含了对道德的信仰与对善的终极追求两方面内容。解决信仰什么和为什么信仰的问题,可使道德成为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道德信仰的养成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既需要从道德体系上完善道德信仰理论,又需要政府政策性的公共引导,同时还需要创设仪式化的社会生活氛围使之加以巩固与强化。  相似文献   

20.
One question in moral psychology concerns the role of emotions to motivate moral action. This question has recently become more urgent, because it is now clearer that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ies cannot offer a complete explanation of moral functioning.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emotion, as is typically understood in psychology, cannot be seen as the basis for an acceptable explanation of moral behaviour and motivation. However,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understand emotions as embedded in agentic processes, and regulated by conscious concerns. So understood, emotions acquir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erson's moral life. These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through an extensive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