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显现”概念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现象学最直接的交汇点,他们都将“现象”的原初意义理解为“自身显现”,这既体现了三者在“回到事实本身”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也彰显了现象学理论谱系的相互关联性。但他们对显现内容的理解却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理论的自足性。胡塞尔强调“纯粹意识”之显现,将“什么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转换为“如何显现”的现象学问题,开创了现象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者自身之显现”,将“现象”从意识领域拓展至整个存在者领域,实现了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而阿伦特则强调“人之复多性的显现”,揭示了现象学所隐含的公共维度,实现了现象学的政治转向。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意义极其重大。它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又一次新的探索,是完成历史使命、迎接新挑战的时代要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解决党内主要问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李国安江泽民同志向领导干部提出的“一定要讲政治”,这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原则问题,毛主席历来十分重视和强调政治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治是灵魂”,“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4.
稳定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健问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保持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他明确指出:“稳定压倒一切”。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 ,必须着力关注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视界、本质特色和实践价值等问题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化 ,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科学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 ,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邓小平理论中 ,“实践主题”的明确提出源于对“生产力问题”(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 ,并使“生产力问题”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 ,“生产力问题”既导引出“实践主题” ,更深化了“实践主题”。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力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价值 ,不仅在于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意义 ,更在于强调了要从实践上创造性地探索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经“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是在关键时刻针对近两年改革开放步子迈得不大,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就如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而进行的一次谈话,内容丰富。以经济领域来说,重申生产力标准,克服姓“社”和姓“资”的“新凡是”思维观念;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都是事关“一个中心”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大问题。而我认为,最能促使全党“换脑子”的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制度与廉政建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认识金太军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认真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并指出:“对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一定范围试行委任干部任期制、聘用制、...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内容、核心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相互关系等问题,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出:加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仅是个重大的自然科学问题,而且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第一章第四节提出“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一问,并且说,“这个问题对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哲学来说,是特别毒辣的。”仅此可见,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命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来的。对于这一命题,一向就有不同的看法。一为“前提说”。此说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一命题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二为“附论说”。此说指出:  相似文献   

10.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的哲学观蕴含着孟子对心性问题的思考,其与庄子“斋心达性”以及释氏“识心见性”同中存异.心和性实际上均指向善,既强调善的可能前提,即“尽”与“知”,又强调善的达成方式,即“存”与“养”.“尽心知性”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强调路径,关注“善的先在性”“本能性”;“存心养性”是修养论问题,强调方法,关注“善的可能性”“教化性”.宋儒直承孟子这个心性理论,认为“尽心知性”为“上达”,“存心养性”为“下学”,肯定二者在概念内涵方面的符契之处,同时强调二者在概念外延以及心性进路方面的差别与分殊.孟子心性思想有别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旗 《江淮论坛》2006,(4):30-3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对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问题进行探讨,在于论述法治与德治的内在联系,着重阐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并对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出具体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2.
关健英 《北方论丛》2004,(3):117-120
先秦法家的"法治",虽然在字面上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别无二致,但从实质上来看,"以法治国"不但与真正的法治精神相去甚远,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与德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分析"以法治国"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先秦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从来都为人治主义所主宰,是人治的法治,专制的法治.  相似文献   

13.
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古代礼、德、法兼容并举的历史证明,法治与德治两种手段可以同时并用。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法律与道德的经济、政治基础基本一致,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内容广泛交叉,其功能作用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使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有机地发挥它们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区域法治——深化依法治国方略中崭新的法治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区域法治是深化依法治国方略和建构世界法治秩序中的一种崭新的法治形态,开展区域法治建设和研究,既是区域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以及我国加强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必然要求,而且既有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可资借鉴,又有我国区域法治研究的起步和刍型作为前引,还有其深厚的宪政基础和法理依据;为此就必须科学地构思我国开展区域法治研究的战略设想和建议,并为建立和健全区域开发和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而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5.
梁武帝的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促使他内心深处潜意识地滋生自负心理。面对太平繁盛的局面,他的自负心理日益加重,晚年形成严重的骄盈心理。这一心理导致他统治后期沉溺佛教、荒废朝政,在进而导致的"侯景之乱"与宗室内讧中,"梁武帝之治"宣告终结。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是孔子总结和发展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孔子的用意在于为风雨飘摇中的统治者寻找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但这种统治模式直到荀子时代做了彻底的改造德治思想遂成为统治阶级“治安策”中的内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到战国末期,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彻底的改造,德治思想遂成为统治阶级“治安策”中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九项内容,这些内容在一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利益,但它们不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长治久安而释放的怀柔声音罢了,统治阶级或者它们的代言人都不可能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展这种思想,更不可能把这种思想推向民主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优胜劣汰”法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效率优先”抑或是“优胜劣汰”,都不适用于文化。“较低文明被较高文明所征服”、“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与现阶段人类社会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努力并行不悖。具体到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目前还需要采取宽容态度,给予适当保护,使其与强势的文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刑事法治对人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需要法治的确认和保护,以免受到社会其他公民和国家公共权力两个方面的侵犯。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刑事法治观,既要重视刑法在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也要重视刑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作用。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在刑事法领域的具体要求,它在国家刑罚权与公民的自由之间划出了一条明确的界限,从而保证刑法既能有效地打击侵犯人权的犯罪,又能防止滥用刑罚权侵犯人权。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人权,应当慎重适用死刑和注意“严打”中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人的解放与法治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解放是法治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目标 ,两者乃是一种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中西历史的比较 ,提出人的解放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并揭示了思想启蒙于法治的巨大促进作用。进而认为 ,中国推行法治应以权利本位观为指导 ,注重对个体权利的保护 ,以破除依附性 ,促进和实现人的解放 ;另一方面 ,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主体人的解放 ,因此应重视人们法律观念的现代化和主体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行政道德属于职业道德中的一种 ,它专指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在其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 ,应遵循的具有行政工作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 ,我国古代称之为“官德”。这种特定的内涵与功能决定了它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中的关键性作用与基础性地位。因而我们要从多种渠道着手加强行政道德建设 ,以保证“以德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