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台湾少数民族的神话与传说张崇根台湾少数民族的神话与传说,是他们对宇宙构成、异象和灾害等自然现象进行的猜想和解释,有太阳神话、洪水神话和创世神话等,这些神话传说,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太阳神话各族都有太阳神话流传于世,大致可分为拜日型与斗日...  相似文献   

2.
台湾原住民文学(包括口传文学和汉语写作)是台湾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口传文学作为其原初的文化资源,其实就蕴蓄了原住民身份的自我认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崛起的原住民汉语写作从争取民族自我命名到张扬族群文化生存的权利,凸显了原住民身份书写的诉求。山海书写则具有族群身份认同的意涵。都市和山海的对峙,汉原对立彰显了原住民的生存困境,而汉原融溶的愿景将为台湾原住民文学增添新质。  相似文献   

3.
西乌拉弯.毕马所著的十部著作囊括了台湾原住民各族的神话与传说,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繁多,想象之离奇,情节之怪异均堪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族神话与传说宝库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4.
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的始祖神话十分丰富,从岛外的大陆、海洋起源,到岛内的山地、洞穴、平原起源,并伴随着石头、树木、竹林、葫芦、蛇、虫等图腾,是族群历史模糊化的集体记忆与万物有灵的原住宗教心理糅合的产物.各族群的始祖神话有一定的共性,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原住民文化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岛外起源始祖神话的普遍性.体现了原住民的外来文化特征.始祖神话的多样性和分层性,反映了原住民起源的多元性和族群迁徙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世界各国的民族/族群研究中,有一个特殊的议题涉及到“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或“土著人”群体。这个议题的出现既与这个群体受到的社会关注程度有关,也与近代殖民主义的出现和工业化在全球的扩展有关,还与人权运动的发展有关。现在我国台湾社会把该地区的土著群体统称为“原住民”,在两岸学术交流中有时也把大陆的“少数民族”与台湾的“原住民”从群体演变历史、政府制度和政策实施的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本文简略地讨论了“原住民”或“土著人”等术语的使用,介绍联合国对“原住民”或“土著人”的相关定义,并对台湾原住民问题的现状与政策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太阳是宇宙间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我国各族先民对它充满了天真、好奇的玄想,按照自己生活、生产、婚姻和居住环境,进行了种种臆测性的解释和拟人化的描述,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太阳神活。从现在发掘出和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可以说,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太阳神话,甚至一个民族还多达五六种。就拿“太阳神”的诞生,各民族传讲着各自的神话;诞生后的“太阳神”形象,也是各自描绘得独具神韵,斑烂多彩;还有“射日”的神话,更是传讲各异,别有民族风情。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的神话学者和专家,还有民族民间文学爱好者,开展对太阳神话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笔者仅就太阳神话  相似文献   

7.
校园新貌     
<正>2014年5月13日,著名民族音乐家蔡宗德教授来到江汉大学音乐学院,作了题为《原乡/梦土:从流行音乐文化寻回台湾原住民音乐文化》的学术讲座。讲座围绕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文化,以及现阶段台湾原住民为保护"非遗"音乐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  相似文献   

8.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吞并了中国台湾。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从台湾征兵共20万人。由于日本人将台湾原住民称为高砂族,便将从台湾原住民中8次征兵所有的2万多人称为“高砂义勇军”,这2万多人被派往马尼拉、新几内亚、拉哇鲁。高砂义勇军上了战场后在日军中地位极低,给日军打杂挑担,被日本人称为“苦力者”,没有地位,也没有军阶,最后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三分之一。就在这三分之一中,多数还是伤残。日本战败后,少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将在战争中战死的高砂义勇军的灵位放在靖国神社中,还宣称“台湾人是爱日本的”、“台湾人愿意做日本人”。而事实上在日治时期的台湾原住民,是被日军或胁迫或利用下被迫或少部分自愿成为“高砂义勇军”的。本文从原住民祖灵信仰的角度,研究高砂义勇军,探讨他们悲剧性命运的一个成因。  相似文献   

9.
自日治时期以来,台湾原住民社会组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成果较多的一个研究领域.综观一百多年来台湾原住民社会组织研究的历史,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观点.本文从部落、亲属、贵族与阶层、会所与村社等视野对社会组织研究进行梳理,为台湾原住民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彝族审美文化中许多东西是值得引起关注的,特别是对人类自身的肯定和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的重视。彝族支嘎阿鲁射日神话,特别是日月再生神话,透着一种以祈求自然神的保佑为终极目的的原始宗教心理,它暗示了人类“历史性”的未来——走向关好与和谐的发展趋势。神话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因为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精髓,也是大自然精神的精髓。只有当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一种无限和谐之时,人类社会才能合理的协调发展。这或许正是彝族日月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生态和谐的审关理想。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对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的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为生态诗歌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唱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主题提供了审美视角;“仁民爱物”、珍惜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为诗歌表现珍爱生命、体爱万物的人文情怀提供了思想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生态消费观,为诗歌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生活经历和性格极为特殊的作家。他的乡土小说把美和爱推向极至。他以现实主义方法在深层次上展现了湘西人原始古朴的生活形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题材上 ,一方面反映了在闭塞的湘西环境中 ,生活在底层人民的质朴、善良、勤劳的人性特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严酷的古代遗风、封建迷信、家族统治、兵匪为患给人民的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造成的哀痛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自然审美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生态化的统一。自然审美在对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的确证中,表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的美的自由契合。生态审美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体验的依存、互渗和参与。生态自然审美是以自然审美为中介的生命共在活动,它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并表现人与自然间的天然醇化,用以启示生命的生态化存在。当自然审美和生态审美被艺术性地转换后,它们同时也就得到了艺术审美的提升,成为艺术生态自然审美。  相似文献   

14.
北邙与岘山意象在唐人笔下屡屡出现,成为他们比照探问生命价值何在时的两极坐标。两者本同是自然山川,均令见者从人之必死的深切体认中衍生出焦灼的个体生命意识,但流向却截然相反:北邙是以死亡的一视同仁消解了个体生命意识,而岘山则是极力寻求生的价值从而使个体生命意识得到张扬。  相似文献   

15.
台湾农民创业园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台湾农民来闽创业。由于自然环境差异、社会文化及管理体制差异和农业的弱质性,台湾农民面临着政策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劳动力风险、资源风险等创业风险。闽台农民联手创业,在优势互补、互通互融、互促互进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能够共同抵御风险,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6.
查尔斯·泰勒认为,人类是一种自我诠释的动物,他们能够理解并且反思人类生活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的意义.社会实践应该按照行动者的社会意义进行阐释.他由此批评了试图按照因果解释将社会科学还原为自然科学的自然主义,它忽视了人类生活中意义与意向性等最为重要的方面.因此,他倡导一种诠释性的社会科学知识理论,这种诠释的目标在于理解,而这种诠释性理解理论通过语言哲学得到支持,语言提供一种表达理解的形式.主体的实践通过他们的语言理解所塑造.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黄春明分别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通过想象建构了各自的乡土世界——商州和宜兰。作为直面现实的优秀乡土小说家,他们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大陆、台湾社会转型期乡村日常生活的历史新变。处理生活经验和题材的相似为我们比较他们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尽管采用的文体形式不同,乡土观念、创作视角、价值立场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创作中积极融入新的乡土经验,反映了转型期农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镜像,表达了对"精神家园何处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生存状态,包括经济生活方式,都关系着他们采取何种方式造物,以及这种造物的目的和加工制作方法。原始彩陶对泥土的发现和利用,同样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材料感知、适应、选择的主体性调适的能量。人们从陶土所折射出的生命潜力和精神意蕴中,不仅清晰的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结构中浓烈的尚土意识,还悄无声息地滋生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恋土情结。  相似文献   

19.
源于自然审美的哈尼族服饰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服饰的总体特征是以黑色为基调,无论男女老少均以黑色或青蓝色为主,他们认为黑色是融于大山森林的色彩基调,是哈尼族生命的保护色。哈尼族的每一个支系就有一种衣着类型,但黑色与银饰形成统一的审美观,其审美图案主要是表示日月星晨、山川河流、自然花鸟和水族动物的影子,充分体现了哈尼族融于自然及其以自然为主体的审美意识,蕴含着深刻的服饰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探讨,指出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