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现行制度的主要弊端当前劳动制度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在用工制度上,表面看似乎传统的固定工制度被打破了,新招工人都实行“全民合同制”。但这种合同制与原有的固定制相比,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因此还是集体工、临时工纷纷争取向全民合同工转制。前几年,有关方面对集体工、临时工开了一个到一定年限可以转为全民合同工的口子,引起了集体单位的“集体工”和“临时工”的攀比,都强烈要求转制,甚至有的未达到要求就闹事,组织集体上访,  相似文献   

2.
随着就业制度、用工制度的改革,城镇待业职工作为一个新的待业群体,已经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企业职工由在业转为待业的主要来源是:合同工在终止、解除合同后转入待业,固定工在优化组合中产生的溢余,试行企业破产中出现的人员裁减,企业行使开除、除名和违纪辞退权向社会释放人员。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在待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务院于1986年7月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以法规的形式在我国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3.
<正> 一、劳动合同制的概念劳动合同制,就其一般特征看就是以劳动合同的形式联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并用以调节劳动关系的一项制度。劳动合同制首先是一种用工制度。作为用工制度,它的特点是:1、劳动者与企业要结成劳动关系,先要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2、合同须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实行责权利结合;3、合同有明确期限,到期后即失效,合同期内双方亦可依照规定的条件解除合同,人员能进能出。这项制度打破了用工制度上的终身制,革除了职工能进不能出、责权利不明的弊端,与现行的固定工制是对立的。不过,我们又不宜把劳动合同制的内含仅仅限定于用工制度这一点上。因为,劳动合同制还导致了我国整个劳动管理制度的多方面变革。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劳务派遣用工迅猛发展,文章以上海劳务派遣用工调研资料为背景,对我国劳务派遣岗位用工制度进行分析,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用工形式上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后,如何使企业原有的固定工制度作相应改革,已成为企业目前劳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题。我国在株洲、青岛等城市进行的劳动制度改革试点中,就是以实施劳动组合制为主要形式的。这种劳动组合制的基本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转换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就是要改革企业内部的三项制度,即改革企业中原有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赋予职工自由择业权,赋予企业自主选择职工的用工权、人事安排权,以及在宏观控制下的自主收入分配权。从而在企业中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新经营机制。在我国传统体制下,企业的用工制度实行国家统包统配的能进不能出的终身就业制;人事制度是能官不能民、能上不能下的终身制;分配制度则搞平均主义。从实践来  相似文献   

7.
计划外合同工即临时工,主要是指使用期限比较短的,一般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和在较短期间内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用工。企业招用临时工原则上在城镇招用,若向农村招用,应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  相似文献   

8.
加快云南集体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陈真一、云南省集体企业实行养老社会统筹的现状自1986年全省实行了国营企业固定工社会养老县(市)统筹后,紧接着又开展了集体企业固定工、合同工的养老社会统筹工作。截至1993年底,127个县(市)中有79个县市开展了集体...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落实,天津市的劳动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天津市的劳动制度改革开始于1980年,至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三步:第一步是改革就业制度,结合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这项改革主要在企业外部;第二步是改革用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把劳动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第三步是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  相似文献   

10.
算法技术嵌入平台经济的用工领域,改变了就业方式与工作环境,重新定义了用工方与劳动者的权利边界。平台用工方将经济利益与价值选择内隐性地嵌入平台用工的算法系统,在用工决策、用工筛选与用工管理中穿透劳动者保护法律制度屏障,从而诱发劳动者的权利危机。面对算法时代用工方侵权行为更加隐蔽且广泛的特征,传统的劳动者法律保护制度难以满足算法用工规制的需求,亟须法律制度进行相应的调适。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算法用工法律制度体系,赋能劳动者新型算法权利,明确算法用工侵权的责任承担以及配套算法用工监管机制等,以平抑算法用工对劳动者的负面影响,推动平台经济增长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机构编制是我国人事管理的重要制度,编外用工是在机构编制以外聘用,由财政负担保障的各类工作人员。当前地方政府的编外用工表面是“压力-能力”失衡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实质是更为复杂的治理制度问题。编制短缺是因制度性因素和地方政府“主动作为”而导致的人力供给相对不足,编外用工则是基于当前地方政府治理环境选择的一种补偿策略,较好地发挥了补偿行政管理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特殊功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发展的编外用工制度,将伴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补偿方式所取代,也有可能因其赖以存在的条件消失而消亡。  相似文献   

12.
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是中央针对我国企事业单位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作出的重要决定,是维护农民工群体权益、反对身份歧视的关键一招。农民工之所以"同工不同酬",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下的身份管理制度和用工"双轨制"、劳资关系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双扭曲"、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都是重要原因。只有通过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步伐,消除用工双轨制和身份差别,构建科学的岗位、薪酬和绩效体系,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三方结合的同工同酬运行机制,健全法制和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等多措施并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从而真正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共享社会公平正义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其作用及影响不仅仅是企业用工行为和劳资关系。它将对企业产生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影响。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它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制度激励作用。可以预见,它的出台和实施将在企业制度体系建设、人本管理模式的推行以及硬件环境建设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我国在理论和宣传上是不存在失业的。“人人有饭吃,个个有事做”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几十年间一直为教科书所津津乐道。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劳动力资源的使用实行全面控制:在城市,劳动者的就业安排完全由国家一手包办,企业用工规模和用工数量完全由政府部门规定;在农村,人民公社这一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体系使劳动力不能流动。但是,失业问题其实是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5.
李金水  李绍平 《理论界》2010,(4):213-215
高校后勤用工制度的改革,涉及高校职工人事身份的动态变化与高校的资产运营的产权分离。着眼于高校后勤用工制度的改革,以维权工作为支撑点,探索高校工会对职工维权机制的构建与用工制度的改革关系;推进高校的民主管理,保障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在《劳动合同法》的视域下,引领高校工会工作的法制化,解决学校工会维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高校在可持续发展中用工制度的改革思路,发挥工会在高校管理中的助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制是一种法律化了的经济手段。深圳经济特区坚持改革,勇于创新,自1980年在用工制度方面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改变了企业的面貌,开创了新局面,为我国劳动制度的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张赛林 《东岳论丛》2019,40(4):21-26
通过对S国有控股公司私有化改制过程中职工身份置换事件的描述分析,解释国企职工在改制过程中,面对劳动权利的侵权,职工群体性的消极妥协回应及其行动逻辑。身份认同弱化、社保断缴危机、工会组织失语以及忌惮企业威权是影响他们采取消极妥协行动策略的主要因素。其行为选择嵌入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及国企产权制度变革之中,既有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国企身份优势弱化影响推动,也受劳动用工制度和国有产权制度变迁基础上所产生的企业权力结构变动制约。  相似文献   

18.
(一) 国有企业的改革步履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僵死的用工制度,是阻碍企业搞活,弱化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几十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孕育了一套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制度。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传导效应,以及国有企业初步改革的尝试,国有企业也开始部分推行劳动合同制,逐步形成了以固定工为主体,固定工和合同制工人并存的用工双轨制,这对于打破单一的固定用工体制,促使部分劳动力合理流动,搞活企业有一定作用。但这种双轨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仍未能完全获得充分的择优用工的自主权,职工也未能完全地获得自由的择业权利,企业内部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规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既影响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又影响非全日制就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在非全日制工的范围、合同形式、劳动基准法适用、规章制度参与权、平等待遇、工作时间和超时加班、非全日制工与全日制工的转换等方面的规定值得借鉴.我国应完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以推动社会就业的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制度的改革拉开了序幕。如废除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等。对实行干部能上能下的改革,一些单位和部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也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