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本文指出传统思想的影响、立法的不完善、家庭暴力的控制机制失范是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立法工作和司法力度 ,完善家庭暴力的社会控制机制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才能杜绝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特别是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的视角看,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是性别异化的结果,社会性别角色的固定化是主要根源,父权制是最终根源。马克思对异化的扬弃是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分工来完成的,因此,根除和减少家庭暴力就必须消解社会性别角色的束缚;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扩大女性的政治参与权;增强女性防暴能力,同时,加强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3.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暴力,是人类不平等和不文明的行为,是导致家庭不和谐或破裂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既是保障家庭暴力受害者人身权利,实现人人平等、社会公平的需要,也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学角度对严重破坏家庭关系行为的家庭暴力问题进行研究。本课题通过走访、座谈、抽样调查、汇总和分析全省县以上妇联两年的家庭暴力投诉数据、列举触目惊心的案例等方式,从社会学角度对我省家庭暴力状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云 《学术探索》2004,(10):56-59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对方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和自由权的侵权行为。引发家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法律原因、观念和心理原因等。对规制家庭暴力应建立预警系统 ,创设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救助机制 ,大力提高女性成员的主体意识、平权意识 ,采用充分发挥社会传媒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通过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强化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支持功能等途径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美国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暴力已成为美国一大社会问题,受害者以女性居多。对美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研究涉及:受害女性的特征;施暴男性的特点;妇女对家庭暴力的应对;家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家庭暴力的社会反应等。  相似文献   

6.
家庭暴力正在由个人问题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社会控制失范与社会道德力量弱化、结构性地位的不平等与相对剥夺感、基于个人病理与心理动力学的病理性行为,是家庭暴力行为的根源。消除家庭暴力行为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经由社会工作介入提升案主的自主性与问题解决能力,改变和提升公民意识,建立反家庭暴力社会舆论场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孙丽艳 《理论界》2006,(9):77-77
家庭暴力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引发家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历史因素、家庭现实因素,还有不容忽视的家庭成员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钱建平  温淑敏 《理论界》2006,(7):105-106
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常见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丑恶现象,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而且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我国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分析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以促进对家庭暴力的制止,使得国家国泰民安、小家幸福安康。  相似文献   

9.
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妇女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引发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原因有 :封建伦理道德留下的后遗症、不平等的经济地位、一些男士较差的素质。寻求制止、惩治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对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充实了我国家庭法律规范,对于基于亲权关系形成的家庭成员内部,有了明确的法律上的界定和规制。根据该法规定,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因此,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是属于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但社会是多元的,具体社会情况的复杂程度也远远超出了法律所能涵盖的范围。家庭暴力是发生在有血缘或亲缘关系、互负家庭义务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违法行为。如何恰当地适用法律让加害人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产生良好的社会后果,即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这才是每一个法律人所追求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正义。根据家庭暴力自身的特殊的违法性特征,综合分析研究家庭暴力的违法性特征,有助于理解和执行《反家暴法》。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道在文化殖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项贤明 《学术界》2002,(1):34-39
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化过程。大学这种精英层面文化的殖民化 ,对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整个民族文化体系都有着十分深刻的侵蚀作用。大学教育的殖民化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根源 ,泛滥的殖民心态和知识分子对文化增势的寻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大学教育的去殖民化和社会文化去殖民化是相辅相成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本土生长”是其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公司监事会独立性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伟 《兰州学刊》2008,(10):143-144,157
监事会作为公司专门的监督机关,保持与被监督对象的独立性是其监督有效的前提。尽管近代公司在监事会的独立性方面有所规定,但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相关规定不完善、股权集中及监事会与董事会职能重叠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公司内部的集权体制。公司的集权性质,决定了近代公司监事会难以保持独立性,这对于今天公司制度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足以造成同一损害后果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规定应承担连带责任。“足以造成同一损害后果”的认定应采客观标准。不同的案情对应的因果关系可能是累积因果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中断或多重的因果关系。不同的因果关系决定侵权责任的形态不同,《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不应均规定为连带责任。在因果关系中断的情形下,如果初始行为人主观不是故意,应确定由介入行为人承担最终的侵权责任,初始行为人不再对最后损害结果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4.
秦平 《齐鲁学刊》2007,(1):13-16
《春秋穀梁传》中存在浓厚的“内鲁”情结。但是与《公羊传》“王鲁”、“当新王”的思想不同,《穀梁传》的“内鲁”观念首先是对《春秋》书写记录的技术性方式的客观反映;其次,“内鲁”体现了宗法秩序下血缘性的亲疏情感;再次,“内鲁”还与周公及周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鲁”在文化意义上是对周礼精神和内容的抢救与尊重,显示出一种文化认同和政治秩序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广州话句末"先"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香港大学香港粤语口语语料库中出现在句末的“先”字进行考察 ,并从话语结构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发现 ,句末的“先”有两类 ,一类可还原成普通话的“先” ,另一类不能还原。不能还原的“先”主要的功能是充当话语标记 ,标示话语中暂时需要打断的地方 ,是一种会话管理的手段。这种较新的用法应该是由表示时间或次序先后的副词“先”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它与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运用社会保障学这一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来分析贫困问题,为理解"贫困"的概念与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可以借助社会保障学来分析社会保障在缓解、预防贫困方面的重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与"贫困陷阱"的关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有助于认识社会保障在应对贫困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为我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保障的缓解及预防贫困的作用,同时避免"贫困陷阱"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18.
范晓丽 《齐鲁学刊》2007,1(4):124-12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的彻底性即实践能力的思想。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存实践行动的理论,有着深切的生存指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纬度:首先它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次,它以有生命的人的个体性存在为前提和基础,是对人本身的批判和反思;再次,它是一种历史批判和对整个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尘埃落定》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叙事视角,它将第一人称的经验自我的限制视角和全知全 能的叙事视角通过视角越界方式联系起来混同使用,并结合了“白痴叙述”的傻子视角,造成叙事视角的 多重叠置;它在继承鲁迅的狂人视角的基础上打破了中西叙事理论的许多规范,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叙事 视角,是一种颠覆性叙事视角的运用,并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叙事视角经验。所以说《尘埃落定》在 叙事视角的运用和探讨上对文学史的意义和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在外语教学领域,元语言在一些学者眼中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但实际上,无论是谁,无论谈论任何问题,都离不开语言的指涉性用法。通过在语法词汇层面上的编码,元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参与交际活动,有助于在目的语语境下完成师生间的课堂话语交际。作为话语交际工具,元语言具有双重作用:作为过渡性语言有助于师生间的话语交际,作为辅助性语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语言现象及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