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年来,历代经学家对“学而优则仕”都极力加以美化;“五四”以来,人们又把这句话当作“读书做官论”而痛加挞伐。笔者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均不能自圆其说。 一、“优”字泽作“好”不符合逻辑。 “学而优则仕”最初见于《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北京大学《论语批注》把“仕”解释为做官,把“优”解释为好。译文是:“子夏说:‘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把其中的“优”字注为优秀、优异、突出一类的意思,这条语录就成为孔丘宣扬“读书做官”的罪状了。其实,这条语录的本意并非如此。 《说文》注:“优,饶也。”“饶,余也。”《康熙字典》注:“优,又有余力也”,并附“仕而优则学”条为例句。《辞源》也同此。《论语正义》引马融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刘宝楠注:“言人从事于所当务,而后及其余。”根据以上这些注解,我同意杨伯峻先生的翻译:“做官了,有馀力便去学习;学  相似文献   

3.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说的两句话,见于《论语·子张》篇。对于这两句话,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来有很多人做过很多次的注释。这些注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差别。如东汉马融说“仕而优则学”同于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国时何晏作《论语集解》,采用了马融的解释。北宋时邢禹作《论语正义》,又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解释为“人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间有余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南宋时朱熹作《论语集注》,在解释子夏这两句话的时侯,也说:“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明清科举,  相似文献   

4.
《论语》之“学而优则仕”一语,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又是为了光耀门楣,谋取私利。于是,“读书做官论”便被当作“学而优则仕”的代称。其实,人们将“学而优则仕”视为“读书做官论”时,却并未了解其确切含义,这就有必要为其“正名”。在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探究。笔者也发表几点浅见,如蒙专家教诲,则幸甚。我们先也不妨将“学而优则仕”称作“读书做官论”。因为“仕”即做官,至于“学”虽然不仅仅指读书,却毕竟包含读书在内。那么,《论语》①之“读书做官论”到底是怎样的?从《论语》看,孔子确实…  相似文献   

5.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段语录,探其原意,实质是谈“学”与“仕”的关系。在“十年浩劫”中,把子夏这一言论指之为“集中地概括了孔丘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并上挂下联,口诛笔伐,“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假令孔子有幸健在,他是要求给予平反的。当然,作为孔子的文学高徒——子夏的言论,也可能师承了孔子的思想,因为《论语·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的“野人”是指在野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6.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语(以下简称“仕而句”)出自《论语·子张》,是子夏的一则语录。对于这句话的训释和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时甚至被断章取义,加以曲解。因此,先有必要略述一下已有的各种不同说法。归纳起来,不同说法主要有五种: 其一,“行有余力”说。这一说起源于汉代经学家马融。他以经解经,认为“仕而句”就是《论语·学而》中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这一说的影响很大,旧时注家,多援引和发挥马融的说法,当代也有不少学者赞成此说。例如杨伯峻先生的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缘起在“文革”中掀起的声势浩大的“革命大批判”运动中,曾批判过《论语·子张》篇中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斥之为“孔老二”的反动的“读书做官论”;谁曾想到,“文革”结束后,同样还是这句话,却又被人褒之为孔夫子“选贤任能”、“打破宗法世袭制”的进步思想。一贬一褒,乍看水火不容,但被文探源,却是貌离神合:这两种观点都把“学而优则仕”解释为“学习如果优秀就做官”。笔者以为,从文字训治学的角度来看,这里对“学”、“优”、“仕”三字的解释与作者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以偏盖全、以今释古、割裂原文、断章…  相似文献   

8.
诸家在《论语》“先进”章的分歧体现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语句内涵等方面。细致考辨之后,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在上述三个方面皆最为可信。今人杨伯峻依其所作的翻译也甚为可取。然而,刘、杨之说确实存在与史实不合之处。不过,只要将其中的“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与“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 修正为“先学习礼乐而后有资格做官”与“先有资格做官而后学习礼乐”,即可圆满融通。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学术界围绕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深入的讨论,很受启迪,颇多教益。这里仅就讨论中涉及到的三则古语,略述愚见。 一、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最早见于《论语·子张》,是孔丘学生子夏说的。原文是: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子张》中有先哲孔夫子“仕而优则学”之名句,意思是说要想做一位优秀的官员,就得注重学习.孔子之后的荀子也讲过“仕者必如学”之语,仍是这个意思.其实,在新时期我军现代化建设中.作为一名不为“仕”的普通士兵,要想出类拔萃,有所建树,也必须得注重学习.我们的战士,大都想有所作为,大都有美好的愿望和理想.然而,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从干好本职工作上看,随着我军新时期战略思想的转变,新矛盾、新问题、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学习和掌握这些新东西,已是胜任本职工作的一个紧迫课题.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大都与有无学习的好习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学习既是一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上看,我们的战士都处于青年时期,世界观正处于由不定型到定型的过渡阶段,理论是思想的基础,所以注重学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学而优则仕”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人才观,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对“学而优则仕”作怎样的解释和评价,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 对“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解释和评价向来不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说法,认为“学而优则仕”的意思是“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即“读书做官论”。解放后对它进行了不断的声讨笔伐,尤其是在“文革”批孔中,它被视为没落的、反动的教育思想,斥之为“封资修糟粕”,被批得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一则新探李全祥《论语·学而篇》第八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孔子这则语录,古今注疏家有不同的注释。杨柏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的译文中解释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用法相当灵活,有时甚至难以捉摸,因此对具体用例的分析,历来就有分歧.将“而”视为假设连词,作假设复句中偏句的关联词看待,一般文言语法读物皆不涉及.而翻检古典文献,仔细琢磨,属此类用法的却又不少.粉碎“四人帮”以后,报章上常有“闹而优则仕”、“跳而优则仕”、“唱而优则仕”等语出现.这可以说是“而”作假设连词的功  相似文献   

14.
《论语》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正因此,《论语》为历代世人所研读。本文以翔实的材料为基础,从13个方面总结概括了《论语》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原则。这对于今人更好地观察和处理问题仍是有启迪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学”具有学习、学问、学说、学派、练习、模仿、觉悟、教授等诸种含义,其中可以把“觉”理解为“学”之体,其他含义为用。这种理解有助于实现《论语》哲学的持续建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对人民教育版《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教师用书》)提点不同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1、学习与思考 上册第8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则,选自《论语·为政篇》第15则.《教师用书》译为“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杨伯峻《论语译注》也以“读书”来解释“学”。这似乎不够周全。“学”的本义是“效仿”、“效法”,所以宋人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毛晃父子也说“传教受业曰学”。《论语》中的子张“学干禄”(《为政篇》),樊迟“学禄”、“学为圃”(《子路篇》),俱属这一类用法。勇毅粗豪的子路甚至断然宣称:“有民人焉,有礼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先进篇》)大致说来,全书60多处“学”字,不管带不带宾语,都不单单专指“读书”。《教师用书》说这一则语录“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概括确当。不思之学,往往停留在技能的层面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必陷于迷茫,不学之思,脱离了具体的学习和操作,徒然苦思冥想,即使疲倦至极也不得有豁然开朗之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认为曾国藩一反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提出了读书不一定要做官。然倘若做官,则应忠言直谏、以民为本;倘若做官则不要发财,以遗后人;倘若做官,则要珍惜官声,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养小“衙内”。最后,做官不要贪得无厌,要善于保存晚节。作者认为曾国藩虽为封建官吏,但其官宦思想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这一段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纲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了孔子的学行结合原则,体现了孔子以“学而时习之”为快乐的幸福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体现了孔子的“仁”与“爱”。“仁”的真实含义是尚群、乐群、向群、聚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学行结合的心理要求,体现了孔子的“恕”。指出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对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发挥。并论述了孔子学行结合原则在人道、治道、圣道中的表现,分析了“好学”“乐学”与学行结合、“文行忠信”与学行结合、颜回的理想与学行结合之间的关系。还提出了孔颜乐趣是一种学问境界、道德境界、政治境界、社会境界、自然境界合一的重生存的境界等新观点。最后阐明了《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与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子的义利观曾广开《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①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发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报端连续看到两篇谈论文史关系的文章,其中都引用了“文胜质则史”这句话,借以强调“文史不分家”,治史必须习文,或说明文人修史,天经地义。这样的理解未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文胜质则史”,语出《论语·雍也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这段话,历代注家的理解大体相同:一个人须有文有质。如果质朴胜过文采,就象个乡下人,显得鄙略而粗野;如果文采胜过质朴,又象个修史的,未免虚浮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