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诗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可以发现 :《诗经》多以山水景物作比兴之背景材料 ,景真实而语简朴 ;《楚辞》比兴的背景材料更为丰富 ,景多虚而词尚丽。《诗经》多以“水”象征绵绵愁绪和渲染情绪与气氛 ,情景交融者较少 ;《楚辞》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 ,且每每以自然山水历程之艰险象征人世道路之艰难 ,情景交融者甚多。《诗经》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敬畏山水自然之神到以山水为比兴材料及愉悦对象的变化过程 ;《楚辞》从一开始便表现出对山水等自然神的亲和感和热爱感。较之《诗经》 ,《楚辞》的山水审美意识更强了 ,山水审美的自觉性更高了 ,诗歌艺术境界更宽了 ,为迎接山水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3.
羁旅纪行中的价值困境引发向往家园安顿的精神需要,山水作为补偿家园失落的重要文化因素,就成为展现行役之人追询家园的心理流程的典型形式,这也是山水审美依托行旅活动得以萌发产生的重要文化动因。汉晋纪行赋中山水物色的呈现形态,延续着《楚辞》模式中的楚调山水,逐渐发展为重视描写技巧和山水形质美感的山水赋,由对立于家园感的异己形态转变为怡情畅神的亲和形态,这种文体变迁与晋宋山水审美思潮的发展脉络是相应的。从“居”与“游”的角度看,陶、谢田园山水在文化意蕴上的差异,也可以从家园体验这一独特视角找到解释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有大量诗篇涉及到山水和花草鸟兽虫鱼等自然物的描写,这些描写大多具有审美意义。《诗经》的时代,山水自然物被作为审美对象是历史的必然。在《诗经》中,诗人对山水自然物表现出浓厚的审美兴趣,这种审美兴趣是来自对山水自然物的审美情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本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诗人在对山水自然物的观照中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他们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纪游散文中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的游记作品充满着艺术的气韵,作者以小说家的想像力、画家的洞察力、诗人的表现力抒写着自然之美。在各具特色的山水描摹中,作者常常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或憎、或怨、或喜、或悲的真挚感情,倾注到自己所描写的景物上去,化景语为情语,使自然景物具有了生气,从而也加重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在对大自然美的创造中,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美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浮生六记》景物描写的传统审美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生六记》的景物描写蕴含有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主要表现为:喜含蓄、忌直露;崇尚“天人合一”的生命律动,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相似文献   

7.
人类来到世间,便和山水自然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很长的一个时间里,山水自然仅仅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而并没有把它作为审美对象。把山水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去观照山水自然之美,那是很迟的事,西欧人直到十八世纪才发现自然美,英国人汤姆森的《四季歌》是欧洲人蕞早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田园诗。比较起来,中国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认识和欣赏,比西欧人要早二千五百年到三千年。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表现山水自然之美的诗句。比如《诗经》第一首诗《关睢》的一开头两句,就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不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伟大的山水诗人,也是辞赋创作大家。谢灵运共有辞赋14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辞赋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论文从抒情主体与相关客体的关系,景物描写与情感起伏的互动关系,赋的唯美化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谢灵运赋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氛围性(意境性)特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她小说中的意象描写不只是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机械复制和真实性的描绘与捕捉上,重要的是饱含着某种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义的审美象征意蕴。细读张爱玲的小说,不难发现这种意象化的呈现艺术主要表现在小说的景物、人物和环境描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经》情结,诗人对《诗经》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乐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风格化用"等四个方面。诗人如此钟情于《诗经》,古为今用,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由此熔铸出诗人自己山水田园诗的独特精神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与前代相比,初、盛唐的山水诗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不再局限于具体景物的精细描绘、刻画,而是注重表现山水的整体气象,在山水形象中含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宇宙意识,诗人对山水的认识、体验不仅加深,艺术手法也更为纯熟;二是自然景物和生活感受的结合,山水形象中含蕴着生活美和诗人的人格美;三是不粘滞于物象,注重表达对山水自然的领悟,由此创造出韵味无穷的诗境,山水不仅虚灵化也情致化了;四是风格多样。初、盛唐的山水诗虽然以雄浑、清雅为主,但又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2.
山水审美始于东晋时期,然而东晋时代却产生不了山水诗,原因在于一,晋人游赏山水,其终极目的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于借山水悟道.二,玄学家对清谈的热情关注,使他们对自然景物"视而不见",清景美致只起感发作用.三,东晋时期,山水诗审美体式尚未确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乐山、乐水。“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经·崧高》);“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诗经·硕人》)。江山多娇,山水自然奇观荡涤人的情怀,慰藉人的心灵,也激励人的心志。对山水自然生命意蕴的感悟,不但促使中国诗人写下了丰富繁茂和绚丽多采的山水杰作名篇,而且产生并形成了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山水诗审美思想体系,其中尤以有关山水诗的审美构思心理思想内容饶有特色。如果说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芬芳馥郁的奇葩的话,那么山水诗的审美构思心理思想内容则是构成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思想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5.
王海荣 《新天地》2011,(10):57-58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战书,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盛唐特别优越的"自然环境"生态,成全了盛唐山水诗群,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盛唐诗人们的政治态度、哲学观念和生活方式,盛世文明又使优游山水的享受优雅化和高尚化,诗人与自然建立了全新的关系,形成了盛唐山水诗群落心灵与自然拍合而心融神释的生态效应,一个个的都是十足的"闲者",口口声声的"闲"言。主要是因为闲适的原因,在回归的自觉中,诗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体验也就显得特别的敏锐与独到。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提升了自然生态的文化品格,增加了山水自然审美的人文意蕴,人在与自然的息息相通的交流中,自然不仅诗意化而且也人格化、人道化了,山水自然被演绎成以禅趣为主而寓有清幽情怀的空灵禅境,强化了山水的人文性特征,赋予了意境的人道文化内涵,因此也给山水诗带来了崭新的品质和面貌。  相似文献   

17.
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是这一“人的自觉”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 ,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悟道”的触发媒介 ,使得山水描写得以蓄积力量。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 (刘 )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基础的诗人 ,但是他的诗作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说玄论道”的范畴。使山水诗完善并趋向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月兆 ,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使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 ,反映了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反映了文学沿着独立化进程趋向自身完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山水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特色,一宗丰富的遗产。翻开古代诗人的集子大多可以看到有一定数量的山水诗,大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诗歌史上有过山水诗派。刘宋谢灵运;南齐谢胱;盛唐孟浩然、王维;南宋杨万里、范成大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山水诗产生于魏晋。魏晋前诗赋中已有对山水的描写,但不作为独立的题材。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魏时期,曹操父子,王粲等已有描写山水的诗篇。两晋描  相似文献   

19.
《诗经》、《楚辞》龙凤文化审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 ,《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 ,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 ,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孔孚先生怀着近于宗教般的爱心,徜徉在自然山水之间,浑然于宇宙大化之境,以一种独特的人格与艺术风范,为我们建构起天地自然与社会人文浑融合一的审美空间。他的山水诗,无疑独辟新诗之蹊径,把本来只属于辅次或背景范围的自然山水,上升为审美观照的主体,使新诗第一次呈现出古典艺术那空灵静穆的品格和美感。 诗人总有一种看取事物的基本方式和态度。作为以自然山水为观照主体的山水诗,自然更应该有一种与自然山水相交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