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文学翻译标准是文学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衡量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较之于市场上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衡量标准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以佐哈尔·沙维特提出的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两条原则为指导,在此基础上阐发、细化、构建出更加具体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儿童文学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探讨译者的儿童文学翻译观,我们发现大部分译者采取的是舍弃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反映出译者在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等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和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翻译观.儿童文学的译者应该解放自己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在充分把握目标读者特点的基础之上,尊重并信任儿童,以译作与儿童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儿童本位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文体翻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近年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例对其在中国内地和台湾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分析,得出将文体翻译与儿童文学翻译相结合的思考,最后论述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文体翻译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富有美感等。  相似文献   

4.
从鸦片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的萌芽期,其中翻译文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林纾一生翻译的一百多部文学作品中,有十四部是儿童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林纾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其与现在不同的儿童观、翻译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儿童文学的语言风格,通过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两个译本差异的研究,分析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现象学是研究意义意向与意义现实之间的关系,彻底打破传统哲学关于主客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儿童文学及其翻译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点和要求,现象学的意向性原则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儿童文学的语言特征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探讨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问题。通过论证发现,目的论不宜被直接"拿来"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必须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方法。文章认为:首先,目的论可以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但不可以用作儿童文学的TQA标准;其次,目的论必须与文本类型相结合才能用来指导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翻译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可以看作是再阅读和重写:文本每一次的翻译都会使用新的语言,处于新的文化氛围,呈现给新的读者。儿童文学的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童书经常配有插图并且常会用来朗读;具有儿童和成人双重读者。因此,译者的儿童观影响整个翻译过程。除此之外,对话理论、意识形态、阅读以及操纵等都对儿童文学翻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但未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文化特征以及自身生活体验的影响,对译文的理解各不相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儿童的期待视野,使译作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着重探讨儿童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翻译,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发挥景物描写对儿童认知的积极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儿童文学中的景物描写翻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重视读者,不仅应在感情色彩、逻辑关系、词义方面达到准确,还应通过色彩、声音和修辞手段,使译文达到生动准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来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主要发现:(1)不同时代的译者采取相似的翻译策略遵循了相同的翻译规范,这是由特定文本类型本身及其目标读者的内在特点决定的;(2)不同时代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遵循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这主要受到不同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主流翻译期待规范的影响,也受到译者本人对潜在翻译规范不同理解及选择的影响;(3)几个不同的翻译规范总是同时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在翻译规范互相抵触之时,译者需自己决定对翻译规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派学者勒弗威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译者在翻译时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对原作进行改造,以符合译入语的社会需要。以此为理论视角,研究晚清到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状况,分析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及诗学对儿童文学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及语言表达的影响。两个不同的时代造就了儿童文学翻译的不同面貌,不同的儿童观和文学范式给儿童文学翻译带来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儿童文学翻译也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或文学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说明儿童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功利性的行为,似乎总是并且应该保持着动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风格对等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大大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哈克贝里?费以恩历险记》中译本,探索儿童文学翻译如何实现功能对等。为了说明翻译中的对等,本文从"意思对等"和"风格对等"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几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实例,并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归化法在英语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指出由于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在处理语言文字信息时,归化法可做为英语儿童文学的主要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的翻译首先是针对儿童的,译者面临着既保持儿童童趣又要把它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挑战。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包含有文化因素,译者应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来鉴赏和体会原作,与原作"文化对话",充分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寻求最佳翻译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向目标语儿童传递源语文化。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是文学翻译发端和大盛的时期,以中国人作为主体的儿童文学的翻译也肇始于此。目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中国是处于边缘的位置,尤其是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缺乏比较宏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双性同体”翻译论强调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视角,能根据原文语境的变化灵活地转换视角。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双性”视角不仅能帮助译者更全面客观、生动形象地阐释原文,而且有助于儿童从作品中接收到正确的性别社会化信息,实现儿童文学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