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中有效的知识管理将大大促进其服务创新的开展,是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文章提出金融服务创新过程的本质是知识转移和开发客户关系,并根据金融服务创新过程,分析服务创新各阶段知识转移特性及知识获取和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2.
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过程往往是服务提供者与客户合作生产的过程,它需要双方在创新的每个阶段进行频繁的交互。本文通过对管理咨询企业创新过程的剖析,探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客户互动各个阶段互动强度和知识转移路径的变化,进而揭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过程中服务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管理已成为创新的决定因素。知识管理也就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知识的生产和流动,提出并详细阐述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知识管理的过程,指出要在KIBS中构建知识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服务创新理论,以山西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形式和创新战略、创新障碍、创新资源等方面来分析山西KIBS创新发展现状。从创新的三方主体:政府、KIBS企业、行业协会出发,分别给出促进山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创新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创新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焦点,而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越来越多地参与甚至主导制造企业的创新行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产业之间的互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实践界的关注。本文从创新系统观,创新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角度,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创新的机理和趋势作分析。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创新轨迹的研究以制造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技术导向的创新轨迹研究无法充分捕捉服务创新活动的互动性、非技术性和开放性。文章在综述服务业创新轨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纵向多案例的研究设计,选择6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通过3家P-KIBS和3家T-KIBS的对比分析,识别不同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轨迹的共性和差异性,揭示服务业创新轨迹的演化路径。研究发现,P-KIBS和T-KIBS发展出不同的创新轨迹,前者从顾客驱动创新发展为与顾客合作创新最终实现基于创新网络的协同,后者则是从技术驱动创新发展为基于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实现基于创新网络的协同。内部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外部创新网络之间的协同和互补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中有效的知识管理将大大促进其服务创新的开展,是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文章提出金融服务创新过程的本质是知识转移和开发客户关系,并根据金融服务创新过程,分析服务创新各阶段知识转移特性及知识获取和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8.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是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下催生出来的特殊创新主体,通过新知识获取、知识重组、模块化知识服务等服务流程为目标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通过担当需求者、提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同中小企业集群内的创新主体进行交互式活动.在中小企业知识创造与转化(SECI)的过程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社会化、外部化、知识融合和内部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创新桥梁作用",促进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创造和转化,提升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研发(R&D)中介服务业与创新网络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与开发(R&D)中介服务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knowledge 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KIBS)或知识密集型服务。它成为促进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媒介,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或区际竞争力、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引擎。在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和政府对中介服务组织的控制都成为制约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改善研究与开发中介服务、加强创新网络研究、倡导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是大力推进中国创新网络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实践的知识论立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知识的生成与应用相关联,并生成彼此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形态.它们在实践的联系中形成一条无形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STEI)"四元知识链".从"四元知识链"来看,工程创新是凝结于工程"人工物"中的工程知识被并入到生产函数中以获得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从四元知识链的视角理解工程创新,对知识经济时代现实中的工程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创新到创新体系是人类创新行为演变的基本趋向。国家创新体系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生产与知识的扩散同样重要,为推动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构建不同行动者之间紧密整合与互动的社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塑造国家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12.
知识技术观和技术创新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知识经济形态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内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知识技术观的技术创新实质上属于知识生产的一种。同时 ,知识经济形态下的技术创新具有网络化、属人化和富集化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是当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目标,本文从当代科技创新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入手,探讨了企业如何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的动态、双向的匹配、协同与互动的创新模式;提出科技创新在于学科交叉和汇聚,在于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创新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国家需求推动和市场牵引。  相似文献   

14.
从创新导向、创新知识基础和结构、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结合科学发现对创新思维活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创新与知识发展、思维活动的关系,提出了创新必备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创新与知识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阐明了创新是实践的本质特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简要分析了出现这种相互混淆现象的原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从知识管理过程角度综合解释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相互关系的框架,通过对此框架的分析,得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有其各自的内涵,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关系、发挥着不同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知识视角分析国家创新系统,论述了知识特性、行为主体的效率、知识链接及制度环境四个方面对国家创新系统内知识的分享效率和配置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国家创新系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为建立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及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基础,构建符合企业技术创新要求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认为: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源,作用于技术创新构思成果的评价与反馈,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研发阶段的知识共享、交流与转移,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的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生产过程优化与营销创新;人才管理则可以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全员创新,提高风险意识、强化学习能力,提高团队意识、构建高效团队,保障有序生产、提高营销能力,确保有效沟通、提升人才素质。阐明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创新与人才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5点对策协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人才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包括: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全员创新;客观评价,预测风险,及时反馈;优化员工知识结构,提升员工团队意识,促进知识共享;提高生产效率,鼓励营销创新;吸收创新成果,提高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型企业不断涌现 ,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创新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进行创新管理 ,企业才有可能赢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文就知识型企业中创新管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研究 ,阐述了知识创新管理的主要任务 ,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知识创新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对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Nonaka关于知识的分类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知识创新SECI模式所存在的不足:首先是通过可表性和易表性对臆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区分与实际过程不符;其次是知识创造不一定是一个四阶段依次螺旋上升的过程,指出了Nonaka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分类标准是动态的,模糊的不利于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区分,因而不利于对知识创造过程的研究。据此提出按是否已表的标准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SECI知识创造机制模型的改进。将融知创新巴和共享转移巴引入SECI知识创造机制模型,多样化了知识创造过程,而原SECl只是其中一个特例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