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些人认为志愿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正式的、非营利的组织等来进行。也有人认为。这些组织不仅包括非营利部门.也可以包括公司和公共部门。还有人认为.可以抛开组织不管。非正式组织的活动也可以算作志愿活动.例如邻里之间的一助一活动等。我们主张志愿活动可以由正式组织进行.也可以由非正式组织开展。可以由非营利部门进行.也可以由公司和公共部门组织。  相似文献   

2.
综合国际上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与我国本土经验研究,有利于深入分析城市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原因与动机。目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呈多元化特征:青年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现出较明显的政府动员特征,而宗教价值驱动不明显;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更多是基于一种社会公益的奉献精神与互助精神,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获得社会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孙慧民 《社会学》2007,(1):31-36
上海志愿者活动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深入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在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形成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上海的志愿者事业尚存在着各种不相适应的问题,面对的是巨大的挑战和改革的良机。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在国内外非常流行.而志愿活动在建构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则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澳大利亚学者马克认为,一个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社会资本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部分人认为强制性劳动是不能视为志愿活动的.但因为志愿者活动涉及报酬因素.就出现了一个灰色区域。曾经有人做个一个“广州市民如何看待志愿工作”的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对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认为“这是社会责任”的占被调查者的25.4%.认为“因为能倡导社会文明”的占27.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的占13.0%,“热心公益.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的占49.7%.“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的占55.1%.“想多学东西”的占20.2%.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的描述,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所在,阐述了高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建设、组织制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进而研究志愿者活动对人格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徐晶 《现代交际》2014,(5):43-43
本文从志愿服务活动的功能分析入手,进而调研当前困扰大学生志愿者的突出问题,深究其原因,探索各类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志愿者活动,推动文明和谐城市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在我国志愿组织本土化发展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的成功积累是志愿组织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结构、关系与认知是创立组织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青年志愿组织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网络维度、信任维度、规范维度的社会资本不断积累,组织的自我治理能力不断增强,而推动社会资本积累、组织不断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精英动员机制、自组织机制、互惠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提高高校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并提出了强化该功能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10月15日,由江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南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江西民生广播联合举办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暇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南昌市西湖区象山文化广场举行。本次活动是江西省2012年敬老月系列活动之一。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全省机关、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的200名社会志愿者深入南昌市100户空巢老人家庭,免费为老人们进行医疗保健、理发、打扫卫生等服务,为老人们送上节日的问候,给老人们以心灵和精神上的抚慰。  相似文献   

11.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志愿者权益和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保障、志愿组织开展活动的无序状态等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亟待通过法律加以规范和指导。推进志愿服务立法,已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作为欧盟最重要的成员国、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服务。德国政府通过将志愿服务引入社会服务和管理领域,大幅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同时提升了社会管理的水平,也带动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认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模式趋于行政化,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因此,深刻理解并广泛推广志愿精神的现代涵义、尊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一般规律、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管理以及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活动从其创立之初至今,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传播社会正能量,而且其逐步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了规范化、组织化、制度化强的特点,它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非政府组织力量的推动、规范化管理、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等经验,能够为优化和强化内地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以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各地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为31万个,到2010年底上升到44万个。这些社会组织尤其是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力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增进了社会和谐。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国曾经对亚洲、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大量的国际援助,内容包括军事、经济等方面。伴随着这些援助活动,中国政府曾经派遣大量的志愿人员到国外参与相应的项目及活动。这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外派的志愿活动。  相似文献   

18.
志愿活动应是志愿者的自觉活动,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开展志愿动员有其必要性,一是由于公民志愿意识低,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转型期中国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志愿动员必须考虑体制内资源和体制外资源在动员中的双重影响和作用,并进行路径选择,主要是社会化动员和半社会化动员。  相似文献   

19.
崔志鹏 《职业》2015,(7):64-65
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根本在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什么是就业能力?国外研究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使得一个人寻找或者成功地选择有利于自己就业的一系列个人技能、知识和个性特征的总称(莫兰,《企业家精神与教育:从就业能力的角度分析》,2006)。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就业能力不是单纯指某一项能力,而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除了其专业知识、技能以外,个性特征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下,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特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助人为乐、慈善公益的传统。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志愿服务也相应开展。而国内志愿者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1987年开始,我国的志愿服务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元到多元、到全民参与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