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闪亮于由男性主导的英伦文学史中的女性主义先驱.《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作为“房中天使”卑躬屈膝,逆来顺受;而莉丽作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追求独立,特立独行.从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到新女性莉丽的转变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重新定位自我,完善女性自我的历史过程,伍尔夫“双性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因而看似对立的两个女性形象实则相互关联,同体共生.  相似文献   

2.
围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形象展开论述,通过对莉丽十年前面对画布充满困惑,而十年后重返故地,触景生情,终于一挥而就完成画作这一线索的分析,认为伍尔芙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莉丽是一个追求女性独立的"女儿"形象。她不仅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同时要挣脱"母亲"的影响,以获得真正的自我;莉丽这一形象也体现了伍尔芙关于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3.
意识流小说不是王蒙的独创,它是"舶来品"。在西方文坛上,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初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威廉·福克纳等一批意识流作家创作出了《尤利西斯》、《到灯塔去》、《喧哗与骚动》等经典的意识流作品,并且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不仅对西方而且对东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塑造了一位大地之母形象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作者对这位出色的女性形象赞誉有加,然而,通过细读和严格的定性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位近乎完美的女主人公身上,时常会显现出她对自身处境的困惑与不满.实际上,通过拉姆齐夫人这一人物形象,伍尔夫探讨了妇女的两难处境这一主题,从而表现了作家的女性主义立场的一个侧面,即对妇女在社会中的定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时间技巧与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她的几部长篇小说中都表现出她对小说时间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巧妙处理,具体表现为《达罗卫夫人》中的"时间的浓缩",《到灯塔去》中的"时间的空缺",和《浪》中的"时间的象征"。文章阐述了时间问题的巧妙处理对沃尔夫小说的意义:时间的巧妙处理使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蒙太奇等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沃尔夫小说中得以运用;时间的巧妙处理辅助构建了小说的结构美;时间问题处理技巧是沃尔夫传达思想情感,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及小说的诗化手法与绘画手法的成功运用,从而揭示使得这部小说在意识流小说衰落以后,仍然能在文坛上绽放光芒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浓厚的抒情特色不仅源于作者精湛的意识流写作技巧,更是文字叙述与音乐叙事珠联璧合的产物。本文从音乐叙事结构,意象的主导动机,节奏性语言和风景描写的听觉叙事这四个方面对小说的音乐叙事特色进行认知和解读。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英国著名女小说家、批评家、女权运动的热衷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独到的意识流写作技巧在其作品《到灯塔去》和《海浪》中的应用。并通过其写作风格的形成 ,阐述作家在时代影响下的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9.
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兰瑟关于叙事权威的理论来解读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可以看到,吴尔夫在小说的公开叙事层构建了一个"自我消抹"的叙述者形象,而在隐蔽叙事层,却勾勒出一个无处不在的叙述者形象。通过分析探讨小说的叙述者在隐蔽叙事层的所作所为,可以证明《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就好比是1 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而吴尔夫本人对叙事权威的追求和依赖决定了她缘何可以在现代派和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双重地位。  相似文献   

10.
窗与两性的灯塔——《到灯塔去》中象征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灯塔去>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她的小说理论--探求生活的真实性在于表现人物的"内在真实",即人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为实现这一理念,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暗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到灯塔去>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拉姆奇夫妇和两种实物--灯塔与窗--充分表现了作者独特新颖的想像力和创作思想.充满神秘特质的象征意象不仅赋予了小说多元的意义,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与人物及作者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183;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文章主要从叙事的主观性和叙述视角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技巧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是一部实验性意识流小说。小说中的"窗口"、"灯塔"、"莉莉"和"眼镜式结构"蕴含着丰富的主题隐喻。"窗口"隐喻着作家用艺术的视角放大现实生活;"灯塔"影射着拉齐姆夫人试图表达的人生重在过程,而非目标的观点;画家"莉莉"代表着用以表达和感受心灵与情感的艺术形式;"眼镜式结构"宏观强化了时间只是生活的载体,现实生活具有永恒价值.这些小说元素隐喻着一个主题,即艺术地定格和感悟现实与情感,才是生活的永恒真谛,可以解读出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唯艺术、现实与情感三者相结合的完美生活观。  相似文献   

13.
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传统的叙述模式进行了颠覆,将女性主义思想揉和在新的叙述模式中,并进行了一系列新的试验和尝试.其代表小说<到灯塔去>的创作,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和多重叙事角度等多种叙事形式,体现了女性主义精神和立场,旨在彰显女性身份,发出女性的叙述"声音".  相似文献   

14.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代表了李劼人小说创作的成就,蔡大嫂、黄太太和刘三金这些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进发的生命激情的背后,是作家独特的妇女观,平等是他的妇女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她双性同体思想最完美的体现。小说通过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伍尔夫对于两性关系的理想追求,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互存互补、辨证融合的。崇尚事实、理性和逻辑的男性气质与赋予想象、情感和直觉的女性气质,只有克服各自的片面偏激和自满自足,才能达到两种素质、两种力量的完美结合。伍尔夫把实现两性融合作为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她的双性同体思想为女权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她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完美体现。本文采用功能语言学的语篇意义研究方法,对小说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片段进行及物性分析,发现显性心理过程和隐性心理过程的使用使人物心理活动对象化,物质过程的使用使景物描写和社会现实心灵化,并得出结论这种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在表现小说心理现实主义理念和强化小说象征意义方面有突出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这个人物一直处于缺场状态,福克纳通过其兄弟的意识流回忆来塑造凯蒂形象,结果却十分成功。文章认为,在《喧哗与骚动》中叙述技巧呈现出的"非线性""音乐性"以及"潜意识"等特点不仅完美地呈现了凯蒂形象,而且反映了福克纳在小说艺术上的独特创新,为他后期创作和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的拉姆齐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生动而精确地勾画出了她身上的时代特色与传统气质,更在于这个人物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和自我价值,即她的“母性”力量。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母性之美,伍尔夫展现了一位生存在传统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妇女是如何坚实地依靠自我的精神力量与感情,实现着自我的个人价值的。通过拉姆齐夫人,伍尔夫呼吁了“母性”的回归,也印证了她提倡女作家通过回溯过去以及母亲形象来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进行女性主义的文本解读,阐明《到灯塔去》是小说家伍尔夫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主义的有意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