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首次对“文化”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全面阐发的重要时段,标志着毛泽东唯物史观的成熟和完善。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概念有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一是文化具有独立性,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生成发展规律;二是文化内涵丰富,意识形态是其核心内容;三是文化作为社会形态的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有着重要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形成确立的“文化”概念有其特定的现实逻辑、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革命实践的推进和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共生教育”是西南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它强调了个体生长过程中人在自然/人文关系结构中的共融、和谐,表现在三个维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互渗与共融,合一而不对立;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同一;在不同文化之间关系上的和而不同。“礼”连接了这三个维度的共生关系,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共生教育”中的礼,其基本特征为:植根于西南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礼源于俗”)、外显于礼俗社会中的器物(“礼形于器”)、操演于西南民族各种仪式性教育中(“礼融于仪”),并具有公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诠释了“全球化”的概念,指出全球化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其中核心内容是文化。只有作为世界文化资源的各区域文化融合为一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文化”或“世界文化”,才可以说进入真正意义的全球化。论述了全球化的文化转型和文化的多元化构建。  相似文献   

4.
考问“人的存在”是哲学的永恒议题。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阐述才彰显出它的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从现实性、本质性及发展性等角度对人的存在样态进行了理论思索,全面立体展现出“人”的内容。“现实的人”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对这一概念有效展开所形成的对社会结构性和历史性问题的审视,又是批判理论的旨趣所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可概括出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三重内蕴:劳动(实践)构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社会关系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自由时间发展出人的积极存在。梳理“现实的人”在不同语境所表达的问题关切,有助于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及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他长期致力于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结果。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提出了非西方社会的三个特点:(1)土地公有;(2)自给自足、闭关自守;(3)高度集权的中央专制政府。《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这一对非西方社会横向社会结构的解剖,为科学认识它的纵向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为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实践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生成的“开山斧”,“实践──社会─—人”之间的内在的辩证关系是这一文化哲学的理论根基和理论特质。从“实践的批判”入手,探求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是:“人的感性活动”和人的“感性世界”;“人就是人的世界”和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孤独症儿童作为我国数量十分庞大的一个儿童弱社会群体,其日常生活与社会参与都面临诸多问题,表现为:国家(政府)层面的投入不足,外部监管薄弱;市场(经济)层面的“经济人”理性思维与社会服务理念相矛盾,特殊教育体系规范性不足;家庭层面的认知度不够,经济能力有限等。要摆脱孤独症儿童群体的社会难题与困境,就必须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使国家(政府)、市场(经济)、家庭三方主体配合起来,多方面进行优化与改进:一是增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专门公办孤独症学校的资金投入,为孤独症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二是推广“公建民营”学校机构的建立,加强国家和政府对民办孤独症学校的监控管理与绩效评估;三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孤独症专业教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诊疗和教育干预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保障;四是做好员工福利待遇体系建设工作,避免员工流动性大与引进困难的状况,使孤独症学校既“用对人”又“用好人”;五是把家长学习相关知识与社会加强知识普及结合起来,完善社会公益服务网络和社会救助格局。  相似文献   

8.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标志,是穆斯林从事祷告和礼拜的场所,是他们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心。清真寺,阿拉伯语叫做“Masjid”(“麦斯吉德”)或“Jama’at”(“哲马尔提”),“麦斯吉德”意为“礼拜安拉之所”,由于这个词由阿语动词“萨吉德”(叩头、跪拜)派生而来,所以清真寺也称为“叩拜寺”。“哲马尔提”由“加麻阿”(聚会)和“主麻”演化而来,因此,“哲马尔提”就指可以举行主麻聚礼的大寺。严格说来,“清真寺”这一名称与上述的“麦斯吉德”和“哲马尔提”之意不尽一致,它的字面意义更深,更含蓄一些,所涉及的范…  相似文献   

9.
试论发展市场经济与发展双语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发展市场经济与发展双语的一致性郭先珍(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市场经济,简言之就是由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它的本质属性是“资源自由流通”;它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竞争性”。双语指一个社会里两种或多种语言共存并用。它的基本功能是“扩大交际...  相似文献   

10.
威廉斯因提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理论而著名。他坚持用历史唯物论来诠释文化的内涵,将“文化”定义为“一种对共同生活状况的反应”,认为这种“反应”包括哲学、艺术等诸多形式,并且将“文化”分为理想的文化、文献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三种基本类型,认为文化分析的框架是由文化本身的模式决定的。他的文化分析理论聚焦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认为文化的最重要功能是整合和协调个人(观念)与社会(观念)的关系。在对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文化状况展开批判性考察的基础上,威廉斯提出了推进文化革命的设想,其目标是以由国家控制又具有足够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文化替代僵化、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理论能够为当代人类化解正在失去文化的危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化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属于最复杂和最有争议的哲学问题之一。这个问題对任何哲学和历史理论来说都是关系重大的,而它的解决,则与人们赋予“社会”、“文化”、“人”、“活动”等概念以何种内涵有关。在这里,没有必要详细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修身求道也,为人者,仕进取初也.孔子“人已”之论,遂为后世儒家为学动机论之中心命题,争论颇多,影响深远.儒学“人已之辨”的文化意义有三:(1)养成中华土人”学以求道”的学风传统,谈泊宁静,乐学修已.(2)宋儒重“为己”而轻”为人”,偏于内圣,失于外王,忽略学问的社会功利意义,且有陋识人心之嫌.(2)今人论学习动机,复有“为个人”、”为社会”之辨,其实质仍是求道与谋利之矛盾;提倡先儒“学为君子”的传统,可补个人学为私己功利之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揭示:(一)、汉朝建立后实行稳定法制与保护商业、开放经济政策,积累了空前雄厚的国力;(二)、西汉时思想文化领域比较宽和,诸子学派都得恢复、发展、交流和综合,巨著《史记》正是这大环境中产物;(三)、“壮丽”为这大一统时代的审美理想,以“丽”论赋也早于被称为“文学自觉”标志的三国曹丕“诗赋欲丽”说;(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有其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1)“天人合一”的精神;(2)“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精神。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茅盾传统文化渊源与文化性格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人们只能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基本文化哲学观点出发,从文化模塑论的视角,考察了鲁迅与茅盾传统文化渊源和文化性格的同中之异:一、在“刚健有为”这一传统文化总体精神的承传方面,鲁倾向于“独立不惧”,茅则倾向于“健止、大正”,在“厚德载物”的自律原则方面,鲁持“个体—群体—国家”思维方式,茅则反是;二、在传统人文主义的承传方面,鲁持“人本”观,表现为强烈的生命哲学意识,茅则关注社会的“人”,持“民本”观;三、在吴越文化影响方面,鲁性近“山”,多承越文化阳刚一面,茅性近“水”,多承吴文化阴柔一面,并由此而显示迥异的审美取向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人性论如何超越唯心与唯物的两极诠释傅佩荣最近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傅佩荣先生在(台)《哲学与文化》第28卷第8期上发表论文,对儒家人性论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凡主张人性即是“无限智心”者,则为唯物论;还有第三种说法是针对两极诠释予以超越.所谓...  相似文献   

17.
物与物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对“物”的认识论阐释理路不同,中国哲学思想对“物”的诠释则主要立足于生存论视域。“物”的问题与“物质文化”问题的实质不是“物”或“物质”本身的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即文化哲学问题。无论我们对“财富”“利益”等“物”观念乃至“物质文化”作何不屑状,“利益差序格局”事实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的主要特征,必须正视之、研究之。  相似文献   

18.
设计的文化     
文化,是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个概念,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百个左右。在中国古代,文化是被视为统治者的施正言法,是与“武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按中国文字的古义来解释:“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称之为“刻纹”、“画纹”,使某物上有“纹路”、“纹花”、“纹样”等等。“化”的本意则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概而言之,就是指人的意识作用于客观世界,使之发生质变的过程。而在西方,culture(文化)一词古代拉丁词c…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关于后现代文化的讨论中,“本文”(Text)概念几乎无所不在。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科学革命变革的标志和起点,然而其含义究竟如何?许多人尚不甚了了,对之误解和歪曲的事时有发生。作者在研究时发现,“本文”虽然是一个西方概念,却与中国道家之“道”有着多方面的血缘关系;如“消解”与“反者道之动”(老子);“对话”与“负阴抱阳”(老子);“本文”与“万物一马”(庄子)等,本“对话”在一个中国学者(E)和一个西方学者(W)之间进行,其本身又是一篇关于“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印度文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诠释,其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了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视精神的解脱为生命的永恒价值;其次,“万物有灵”观对印度人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弥合了人与宇宙的鸿沟;第三,印度的宗教禁欲与纵欲并存,对性爱大胆和率真的表现成为印度宗教文化显著特点之一;第四,印度的非暴力精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成为惠及整个宇宙的一种自由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