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作介词,不晚于两晋南北朝,它是动词“问”在“问 询问对象 曰”这一句法环境中经由重新分析而来。在成为介词的初期阶段,“问”所在句中的动词主要为言说类动词,后来逐渐扩大到索取类动词。“问”在近代汉语中曾发展出表处所的介词用法,但很快被当时成熟的处所介词“往”所淘汰,使得“问”的处所介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被继承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释的主要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俗词语,希望以此弥补有关辞书释义时的疏漏,同时亦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持 常作介词用,犹“以”。“持”作动词用时有“拿”之义,由此虚化而成为介词。  相似文献   

3.
所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多有使用,但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语用功能上都体现出与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不一样的特征。“所”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指别性、总括性和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所”后的动词最常见的是心理动词、感官动词、获取义动词、经历义动词以及生成义动词。所字结构作主语和宾语时,句中谓语动词常常是系动词,其作介词宾语时,介词常常是比较义介词和处置义介词。这些特征都是与所字结构的语用功能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研究现代汉语被动结构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动词说和介词说,并以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句法属性为视角,阐释了现代汉语的“被”字结构。指出动词说认为“被”字是动词,而介词说则认为“被”字是介词,进而分析了动词说和介词说在处理汉语“长/短被动结构”时所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助字辨略》的近代汉语虚词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动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虚词体系;刘淇不仅是中国“小学”史上全面系统地研究文言虚词的第一人,而且也是比较系统地研究近代汉语虚词的先驱。应当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语中的“来”和“来”字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语中表示方位的“来”起源于动词,逐步应化为介词和语气助词,由介词“采”构成了4个“来”字结构,也能用作动词和介词,进而成为表示进行体和存续体的体动词,再虚化为语气动词。本文试用明清以来散见于各种小说、曲艺和传教士方言著作中的吴语语料证明“来”和“来”字结构的这些语法功能以及它们的演受过程,着重说明吴语的进行体、存续体与普通话有关用法的异同,并列举了当代普遍流行于吴语各地的这类词语。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被”、“叫”、“让”、“给”是表示被动语法意义的介词。把现代汉语中这四个介词各个所适用的格式分成七类而考察七类格式对动词的选择。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出现在七类格式中动词的位置上,即有些动词能进入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有些不能。但能够出现在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的动词在具体被动格式之下还不能出现。总的来说,能否出现在七种被动格式的动词受动词表达的意义、音节、语体色彩与格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作为构词语素的“满”在中古时期汉译佛典文献中发展迅速.《汉语大词典》中多个以“满”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存在书证滞后和释义不全的阙失.探讨中古时期汉译佛典中以“满”为构词语素的几个词语的形成情况及出现时代,并以此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相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11.
“把”字句是汉语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显著的重要句式之一,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于“把”字句,汉语学界传统的看法多认为是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前,语义上是用来表示处置义,“把”字后的词语多属于定指的事物,“把”字句的动词不单独出现,即不能是光杆动词。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理论,这些新理论很引人注目,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把”字句,使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12.
“以”宇在上古汉语里是动词,本义是“提携”、“带领”.在中古汉语里,“以”由动词虚化为介词,且这一用法非常普遍,并更虚此为连词,这也是中古汉语常用的语法特性.今读《左传》中的部分篇目,针对所涉及的“以”字的句式,从语法方面进行分析辩识。  相似文献   

13.
近代汉语使役句的句法结构可以表述为“主语+使役动词+兼语+VP”,语义结构可以表述为“致事+使役标记+被使者+结果”。通过对近代汉语“与”和“给”字式使役句句法和语义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勾勒其发展变化过程,即使役动词从动作义到具体使役,再到抽象使役或被动义。  相似文献   

14.
“到+NP”的“到”的隐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NP”的“到”的隐现陈信春一1.1“到”兼属动词和介词。不管作为动词还是作为介词,都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相组合。但作为动词所组成的述宾词组“到+NP”,主要句法功能作谓语,在通常情况下不存在“到”的隐现问题;而作为介词结构的“到+NP”,不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15.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通过”共有三种使用形态:“动词+体标记”形式、动词、介词.介词“通过”由同形的动词语法化而来,语法化完成的时间是20世纪20~40年代.“通过”的语法化是在连动式句法环境中完成的.汉语史上由“通过”形成的连动结构共有三种,它们产生的时代各不相同.五四时期,这三类连动结构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介词“通过”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这三类连动结构中不同义项的动词“通过”则分别构成了介词“通过”的三个语义来源.“通过”的语法化除了句法环境动因,认知隐喻和词义虚化也是重要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试论"经(经过)"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作“经过”义时的词类归属问题,汉语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介词说;动词说;动词介词兼类说。就其语法功能来看,我们认为把“经(经过)”归为动词更符合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18.
论“使”字的介词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使”字即所。本文通过考察其意义动作性的强弱及其古今出现频率,证实其意义已由实词“派遣”演变为虚词“致使”;又经诸多语法标准检验,得出结论:现代汉语作为“致使”意义的“使”字是介词不是动词,根本不能构成兼语句式。  相似文献   

19.
动词"至于"是由动词"至"和介词"于"共现连用演化而成的,动词"至于"萌芽于汉代,形成于北宋,成熟于清末。节奏的双音化、程度的主观化、介词功能的消退、介词化与动词化功能的互补是"至于"向动词转化的诱因。"至于X"结构中"X"的多音节复杂谓词性短语、"至于到X"构式的出现标志着"至于"动词化的成熟。能独立作谓语的特征显示"至于"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化特征发展得更突出了。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一个汉语句子一般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但要将这样的汉语句子译为英语时,不必把每个动词都译成相应的英语动词,其中某个动词可以用英语介词来表达。笔者在批改学生的汉译英练习时,发现有些学生不会使用英语介词来代替汉语动词.例如这样两句汉语:“你来这儿干什么?”“我来这儿开会的。”学生的译文是:“Whathave you came here to do?”“I have come here to attend a meeting.”如果译文中的动词不定式用介词来代替,不但符合英语习惯,而且句子简洁有力。“What haveyou come here for?”“I have come here for a meeting.”英语介词 for 在问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