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石化行业增长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全球石化工业在调整中持续地向前发展。这一持续增长的背后靠什么力量支撑和推动,是要素投入增加引致,还是由生产率变动造成?生产率(Klenow&Rodriguez-Clare,1997)测算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经济增长率分解为来自于要素投入的贡献(通常包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以此寻找增长的源泉。索罗(Slow R.,1956)等人利用理论生产函数推导增长方程而得到“增长余值”,并对此概念提出并加以不断完善的,在进行解释时附加了规模报酬不变和希克斯中性等条件,然后赋予“增长余值”以技术进步率或技术进步速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投入—产出的分析视角出发,结合WIOD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考察了要素投入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依赖于要素结构升级。相对于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劳动力投入是考察期内我国制造业产业内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制造业要实现产业升级目标,需要提升要素禀赋,增加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鉴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论文还考察了参与国际分工与制造业产业升级间的关系,发现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利于"干中学"效应的发挥,进而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论文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及生产率变动作了细致的估计。数据估计工作包括,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作了修正,对各地区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份额作了测算以及利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对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各地区生产率变动进行了估计。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经济历经以资源、资本为主要增长动力的30多年高速增长,正处于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的转型发展时期,已经显露出以创意为核心的技术进步驱动旅游经济增长转型的发展趋势。创意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能够为旅游经济增长提供持续性的动力,因此,在"要素驱动"模式式微之前,通过旅游创意实现向"技术驱动"发展转型是中国旅游经济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经济体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干预"会显著影响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经济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以2002~2014年中国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当经济增长目标制定采用"留有余地"的设定方式时,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而在采用"之上"、"确保"、"力争"等硬约束表述时,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目标硬约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效率(TE)上。(2)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明显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种抑制作用在2006年以后更加严重并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各个组成部分。(3)如果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目标采用"留有余地"设定方式,经济增长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则会更好,全要素生产率也会得到一定地提升。(4)中间机制检验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通过竞相投资的潮涌效应,扭曲投资结构,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挤占以及导致企业间资源要素错配等机制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上实证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仍较为稳健。本文可以为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一系列独特现象,如GDP水分、重复建设等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肖锐 《决策探索》2010,(22):41-42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必须具备资本、劳动力、能源和技术等主要的投入要素,这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同贡献。理论研究表明,在能源、资本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或互补的关系。如果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能源价格提高或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可以通过能源的资本替代或劳动力替代,继续保持行业产出的增长;如果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是互补关系,则提高能源利用的环境政策就会减小对能源要素的投入比重,从而降低产出水平。劳动力投入与能源投入的这种互补效应,理论上的结论就是,清洁技术投资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7.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奋力走出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子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确定了经济增长仍属于典型的要素投入驱动型。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哈尔滨经济提质增效,需要在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区域布局、人才培养和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采取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从"资源错配和生产率"框架下识别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量化其资源配置和总量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中间投入品这一事实,本文借鉴Hsieh和Klenow(2009)的测算框架,引入中间投入品,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高速公路建设数据,实证探讨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对3种要素扭曲(资本扭曲、劳动扭曲以及中间投入品扭曲)的纠正程度,并进一步测算了要素优化配置带来的总量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资源配置效率惊人,2001~2007年每年平均高达13.23%。总量生产率提升渠道主要来自矫正劳动投入扭曲和中间品投入扭曲两个环节。高速公路建设通过优化中间投入和劳动投入带来的总量生产率提升效应分别为4.39%和9.80%。(2)总量生产率的提升与高速公路建设优化要素配置有关,稳健性分析表明企业距离高速公路的距离每降低10公里,可以矫正中间投入扭曲2.33倍,劳动投入扭曲15.17倍。这些矫正提升了企业平均规模,使得过小企业能够发挥规模经济,过大企业抑制规模不经济。(3)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资源配置效应有很强的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总量生产率提升效应大于东部;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总量生产率提升效应最大;中小城市的提升效应大于大城市;轻工业和资本密集型的提升效应分别大于重工业和劳动密集型。本文研究有助于认识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对我国今后进一步开展高速公路建设方向和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CES生产函数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证明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会通过改变要素结构从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据显示,我国整体经济和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程度逐年减弱;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趋势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且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结构适配性逐年增强,并呈现出愈加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从社会资本各维度研究社会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并不是生产函数的独立投入要素,而是其中的重要转换要素,其主要通过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及正式制度等方式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树立科学人才观必须进行五个方面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把发展单纯地娌解为速度和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低素质廉价的劳动力、高积累的资本以及低利用的资源投入,走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的发展道路,以致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创新人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要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主要依赖低素质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推动,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06,(8):9-11
通胀风险不可轻视清华大学教授,美国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认为,中国经济仍有脆弱因素,随时可能触发通胀,危及经济持续增长。首先,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投入的迅猛增长,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生产率的增长对GDP的贡献相对较低。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是固定投资的主体,对价格不断上扬的进口原材料和石化能源依存度很高。这种增长模式更易使通胀压力抬头。其次,企业与家庭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经验表明,银行主宰的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的效率、对周期性冲击的反应速度与调整能力都远逊于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第三,由于对固定汇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资源-能源-经济-环境"构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设计测算指标,改进EBM模型并结合ML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视角测算并解析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泉,采用核密度函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从时空视域分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论:一是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真实、合理反映农业效率。二是2006-2016年间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微幅波动上升趋势,增长的动力源泉在于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三是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明显,长期内区域差异不会缩小,区域差异的根源在于农业绿色技术效率。四是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空间集聚特性,空间滞后类型对区域转移的稳定程度具有显著影响;"以邻为善"与"以邻为壑"并存;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区域相邻,会降低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但跨界式增长难以实现。政策含义是制定区域差异化的AGTFP增长策略,实现中国农业区域协调、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各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实践都证明: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效应的长期滞后性和作用间接性,以及传统物质资本发展战略的误导等复杂原因,导致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本投入来推动,结果造成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严重匮乏,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RD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RD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会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在RD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测算了产业间、国际贸易和FDI三种渠道下的RD资本溢出以更为全面地考察研发投资的作用,进而以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RD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异质性,结果发现:在资源加工业和机械电子业中,RD投资和产业间RD溢出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国际贸易与FDI渠道下的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轻纺制造业来说,RD投资并没有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自产业间、国际贸易和FDI的RD溢出却都有助于其生产率改善。  相似文献   

16.
前两年中国的经济过热已经蔓延到不同的行业和地区,现在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进入稳健发展的“十一五”期间,我们痛定思痛,分析这种过热的根源,是投资总量和结构的控制不合理,因为,“经济增长不外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源于投入资源的增加,另一个是来源于效率的提高。如果不是靠效率提高、而是靠投入增加来维持增长,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增长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相似文献   

17.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了大跨越。西部大开发战略之一就是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本文针对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做了计量分析,进而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要素"与"产出多样性"双重约束,提出一种新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区域能源绩效。研究发现:我国能源尚未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型,呈现"上升—下降—下降—回升"的演进态势;能源效率的总体差距趋于加大,地区间和地区内均不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因素;忽略非合意产出将导致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标被高估,尤其是能源使用技术进步率的高估现象更为明显;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实现累积性增长,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能源效率并未出现"追赶效应";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由"不平衡导向"向"协调导向"转变,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并未出现"协调发展"与"加速增长",四大地区普遍呈现增速放缓态势,东部归因于技术进步速率降低,中部、西部和东北则归因于技术进步速率下降和能源效率下滑双重影响;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速峰值区由珠三角和长三角向京津冀转移;资源型省份陷入"资源诅咒",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以集约型为主转变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之一,而我国在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后,中央适时提出要在继续搞好总量控制的同时,切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上来。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究竟有何内在联系?本文对此做一分析:一、投入结构调整及其集约化效应一提起增加投入,人们往往将其与“粗放型”相提并论;因为许多人将粗放型与集约型视为两种非此即彼完全不能兼容的增长方式.从定义上讲,粗放型确是一种依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的经济增长,而集约型是靠…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营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西部民营经济的增长模式主要是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以及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投入;依赖于传统的产业结构下落后的生产技术、落后的工艺装备水平等,即一种"高资本投入和高劳动投入并存"的粗放式经营特征.这种增长模式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