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文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8-61
语言学与哲学的渊源已久,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一方面,语言学为哲学服务,另一方面,哲学思想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泛语言哲学的研究态势。尽管“语言哲学”这个术语包含着不同的含义,但还是应分为“语言学哲学”和“哲学语言学”两大类。哲学需要研究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语言学同样需要进行哲学性思考,两者互为影响并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语言学家对语言哲学思考的逐步加深,哲学语言学正在使语言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白炜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91-93
哲学是探究宇宙人生真谛、研究"安身立命"的智慧之学。它依赖人的"天赋能力",而人的"天赋能力"只是人之"才",需要锻炼和提高,这就依赖哲学教学。哲学教学就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史。通过学习哲学、学习哲学史,不仅掌握哲学知识、锻炼哲学能力、培养哲学素养,更重要的要提升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3.
谈惊异(Wonder)─—哲学的开端与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西方旧形而上学认为惊异只存在于哲学的开端,哲学靠结束惊异而完成其目的─—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本文受海德格尔哲学的启发,认为人不仅在从无自我意识(不分主客)到有自我意识(能区分主客)的“中间状态”中能激起惊异,兴发诗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从主客二分到超主客二分、从有知识到超知识的时刻也会激起惊异,兴发诗兴。本文吸取了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主张打破西方旧传统,建立以超主客二分的主客融合为最高原则的哲学,把惊异和审美意识看成不仅仅是哲学的开端,而且是贯穿于哲学之始终的目的和任务。哲学本身应该是诗意的创造,哲学和人生本来是美妙的─—令人惊异的。 相似文献
4.
5.
王恒桓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6):41-43
哲学不仅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同时更是人生的反思,人们虽然过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却因为有了不同的反思和觉解而使人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根据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智慧的把握,特别是对自己所做事意义赋予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人生大致分为四个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尽快提高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马杏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71-74
塑造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主要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应该确立三个向度:心灵的关照、“思”的向度、底蕴化教学。以此拓展教学的高度和深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达至教育无痕的育人境界。 相似文献
7.
先秦与古希腊哲学人生境界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3)
先秦哲学在人为践履精神指导下,从人的存在样式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美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在认知理性精神指导下,从人与对象关系的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神性的善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中西哲学分别以“美”与“理性—宗教”作为人生最高境界的倾向,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8.
刘清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先秦哲学在人为二践履精神指导下,从人的存在样式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美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在认知理性精神指导下,从人与对象关系的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神性的善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中西哲学分别以“美”与“理性一宗教”作为人生最高境界的倾向,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论哲学境界与人文精神品位的内在契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陆杰荣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92-96
哲学境界是以理论反思的方式对人的精神追求的理论表达 ,体现了人的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品位同人文精神的内在规定是统一的。人对自身的“全面”旨在确立人文精神的崇高品位。哲学境界的理论功能就是把握人文精神的所内蕴的生活的整体性、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董自厚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4(Z1):66-68
对刘亮程的散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其散文扎根于大地,提炼了乡土的原汁,形成独特的乡土语言.写出了一种乡村文化,一种乡土哲学. 相似文献
11.
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用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社会经济实践的理论需求。只有坚持以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切入点研究经济哲学的历史演进, 通过对经济历史背景及其对应的有效经济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才能从中寻找出经济哲学发展的内在线索及其对中国经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静照与飞动--论宗白华的艺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乔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21-26
宗白华以“静照”与“飞动”作为理论支点,由此展开其艺术哲学的理论阐释。“静照”的核心是对艺术美术质的把握。并辐射到艺术的本体和审美主体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等方面;“飞动”重在阐释中国艺术如何传达艺术美的本质-生命的动感。“静照”与“飞动”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艺术境界的本质特征。宗白华对中国传统艺术美成功地进行了现代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林国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5):541-545
孔子改造原始天命观建立原初人学思想后,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孔子的原初人学理论.董仲舒以神学形式阐发儒家伦理,既是对人的肯定也是对人的否定,他游移在哲学与宗教之间,构成儒家哲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宋明新儒学通过对董仲舒的哲学化神学和佛教哲学的辩证扬弃,在新的高度向先秦的原初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复归,建立了古典新人学理论.儒家哲学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思想方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73-76
人都有世界图景的本能冲动,这种本能冲动直接触发了对真正的世界的爱与寻找。这也凝聚了中两哲学的共同特点。对世界图景的自觉思考和探索是哲学发展的本质。从世界图景角度定义哲学可以凝聚时代精神,因为哲学关于人的生死迷思的重大议题都可以从对世界图景的思考中找到答案。可采用逻辑与经验型、隐喻型以及情感主导型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图景,从而使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完成哲学的未竞使命。 相似文献
15.
文章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一个方面。它所讲的“结合”是相互的,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也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途径和方法,作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论证,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中国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庆利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01-105
阐释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逻辑起点的理论渊源——宋代自然人性论,并具体分析近代以来自然人性论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自然人性论,虽然没有形成一种抽象的理论形态,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趋向却推动了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产生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陶德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37-38
如果说,古希腊哲学包含了后来西方哲学的萌芽,那么,似乎也不妨说《周易》经传也包含了后来中国哲学的萌芽。中国哲学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人类哲学思想宝库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源盖出于《周易》。 相似文献
18.
唐涛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66-70
深化对哲学的应用性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实践本性的要求,而且也是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哲学的应用,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思想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只有以更加自觉的姿态充分汲取现实的养分并积极地关照现实,哲学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确证自身存在的价值,促进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9.
陈学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63-69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20.
王曦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32-39
自古典以来对人的动物性与理性的双重理解,导致自然法概念的双重内涵,这是至少自西塞罗始就是欧洲国家学说与法哲学中固定的组成部分;而人原本就有自然本性的欲望推动以及自然理性的认知能力,这也是古典哲学以及罗马法就已经阐释与分析的人的自然本性概念的双重内涵的人本源泉;霍布斯的自然法概念上袭古典亦有双重的内涵域,一方面,在被人的自私欲望所统治的自然状态中依然有“法”的存在,因而要克服人的自私欲望的推动;另一方面,尽管自然状态中存在着法,然而也依然存在着由理性所掌控的自然法则,而这样的自然法则应当成为立法的对象,由此,霍布斯认为,国家应当具有的任务就是实现自然法。本文重点探讨这一思想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