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双语教学对于理解什么是"比较文学"有重要意义。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来看,双语教学对于理解跨文化文本的思想内涵有重要的意义。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文论转而强调分析、研究使作品成其为作品的文学性,而比较文学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建立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这对原语境阅读提出了急迫的要求。目前高校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实践有着现实的困惑,但从前景来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文化进步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较文学学科中诸如"世界文学""影响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关键词的梳理,反视和评介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其论著的特点及其不足,探讨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前人的继承、借鉴与发展.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均产生过间接或直接的理论影响,对其理论贡献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二者的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文章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考察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神话与传说色彩。距离产生美,无论是幸福宁静的"希伯尔波利安人",还是盛产丝绸的"赛里斯"、"秦尼",早期西方中国形象都充满了理想化的神奇想象和强烈的物质诱惑。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与传说阶段。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话语是指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与表达形式。这种学术话语的形成和发展旨在从根本上打破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固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一系列术语、概念、范畴的形成,在学科理论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言说体系,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使得中国比较文学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第三阶段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别探寻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定义,认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既不是许多比较文学家以为的"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之下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巴斯奈特宣称的"比较文学是翻译研究之下的一个分支"。事实上两者之间具有"交而不同"的关系,它们的不同在于两者有各自关注的对象:文学和翻译;它们的相交点在于二者共同关注文学翻译并且都开始"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7.
论述比较文学学科自"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以来的几次危机及其成因.在以"跨文化研究"为特征的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西方传统的本质主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仍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其表现形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以各种变体构成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深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正> “比较文学”这个术语第一次是由阿·福·维尔曼于1829年在巴黎大学讲学时采用的。随后,在西方一些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版了有关比较文学的书籍和刊物,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现在,西方一些文化较发达的国家都有了比较文学学会,一些著名的大学设立了比较文学系科和研究生班。1956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我们国家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者古已有之,然而,这些研究无现代“比较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的指导。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研究范围囊括小说、戏剧、诗歌、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学科,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它诞生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到十九世纪末形成一门“科学的”的文学学科,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今天,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已呈百卉竞放的局面,研究队伍也日见扩大。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比较文学教材中所论述的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及中国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这些研究方法看似完备,实则尚未涵盖比较文学的所有实践。例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使用的"打通"之法以双向阐释实现了跨文明的比较,是全球化时代东西对话的有效途径;刘若愚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中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文论,使中西方的诗学在内容与结构上形成了可通约的契合。这些案例都是比较文学阐释学的具体应用,但它在理论层面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作为一个值得重视的学科理论新观点,比较文学阐释学应当被写入比较文学的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1.
学者叶雏廉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质疑西方新旧文学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模子”学说,以关注中西文化的互照互省。他对寻找东西方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架构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模子”为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跨文明研究”这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2.
黔中经济区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深入分析该经济区在贵州省、西部乃至全国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对于正确定位黔中经济区、确定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认为,文学从一国到另一国的旅行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语言层面的变异、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及受接受国具体境遇、文化语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等三个方面的变化。只有以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来重新审视当今学界众说纷纭的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方能对其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定位。  相似文献   

14.
福建仙游话差比句从比较标记(marker,M)上可以分出双标差比句、单标差比句和零标差比句三种。从仙游话差比句与其他闽语的比较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仙游话差比句的句法特征,它们具有闽南方言的特点,同时又有自身发展痕迹。双标差比句"SJ+并+ST+厄+A"是方言与共同语杂糅的产物。单标差比句"SJ+厄+A+ST"属方言特殊格式。零标差比句"SJ+A+ST"是最古老的一种格式,与共同语的历史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的比较已经有很好的条件和机会,而能否把握住这些条件和机会,需要我们做很大的努力。比较文学的研究是开放的,也有自己的独立性,它的特点就是以不同语言的文学比较为中心的文学研究,要有具体的文本作为证据,要从细节出发,不要空对空地从概念到概念。中西比较的共通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客观存在的东西同样需要阐发;阐发的过程中不能将这种共通性或差异性绝对化,持论要全面和客观,一旦把一个本来有道理的话推到极端,把命题绝对化之后就没有道理了。“世界文学”不是纯粹外来的观念,中国现代文学本身就融入世界文学之中,变成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而世界文学现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文学的经典也能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组成部分。要从中国学者的立场,以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作为根基,从中国文学的事实中去发现一些理论的问题,要和西方平等对话,既要避免仰视西方的心态,也要避免简单的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农业技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手段,并且为农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资源禀赋状况的差异,历史时期中西方农业技术发展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逐渐形成了以“节约土地”为核心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欧洲则产生了以“节约劳动”为特点的农牧并举的发展模式。前者的高度拓展在取得阶段性开发成果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后者由于发展水平的制约并没有取得像前者一样的开发成就,但却弱化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技术模式的路径依赖,是阻碍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欧洲则突破了技术发展的桎梏,发生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次系统地追溯与刻绘出英美汉学界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的轨迹,主要将之划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又分疏为比较诗学与比较叙事学两大研究类型。在检索与思考这些历史现象时,文章试图揭示出潜藏在不同比较模式之下的内在视角或“标尺”,进而指出,模式的变化往往受制于一系列在多层次上分布的要素,如中西之间话语权力的对比、西方社会的自反性问题意识、文化观念或学理方法的变迁等,这些要素会以不同的比重影响到比较文论研究前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基本上走过了一条"涟漪式"的发展轨迹。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历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涟漪式"的逻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杨周翰教授是我国杰出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和比较文学专家,特别以17世纪英国文学和莎士比亚研究著名于世。他之所以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得益于他对于外国文学研究的独特认识与要求,即研究外国文学的中国人,尤其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他本人研究英国文学的著作无不透露出他内心深藏的中国文化底蕴。他是新时期最早介绍和提倡比较文学学科的学者之一,曾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并对这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它们无论是对于比较文学界,还是对于外国及中国文学研究界、文学理论研究界,直到今天都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爆发折射出我国社会利益协调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和制度性困境。基于对“理性”群体性事件与“非理性”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主体、发生区域、表现形式、后果影响以及制度创新的比较研究,力求构建群体性事件防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