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准确区分名与实、指与物、名和谓的基础上,伍非百认为,“正名”中的“名”已经不再是具有静态特征的概念或语词,而是具有动态特征的“谓”,“正名”实质上就是“正谓”。尽管如此,他还是明确地提出了兼名、别名二律来明确“名”,以“唯谓”来实现“正谓”,这对于中国名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范畴篇>中,他把个别事物及其属种划人实体范畴,前者为第一实体,后者为第二实体,把其余词语分别划人数量、性质、关系等偶性范畴.一方面,实体能独立存在而偶性则只能存在于实体中,另一方面,第一实体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第二实体和偶性则既可作主词也可作谓词.然而,这种划分却忽视了指和谓的根本区别.表第一实体的非复合词语其实就是专名,它只指不谓,仅仅是特定个别事物的标识.所有其他词语都是普遍性词语,它们可指可谓,为同类所有个别事物提供共同的标识和范型--此即所谓意义.符号指谓最玄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词语的结合--把谓词的意义归给无意义的专名.可见,亚里士多德把无意义的专名和有意义的普遍性词语混杂起来分类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范畴分为单纯指的无意义范畴和可以谓的有意义范畴,再对有意义范畴作进一步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李二曲"悔过自新"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悔过自新"是李二曲早期提出的重要学术主张.其基本指谓是改"过"迁善、改"过"成圣,其形上依据则是人的至善本性,要求人们"复其无过之体,而归于日新之路".二曲不仅是在个体层面上强调"悔过自新",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层面上提倡这一学说,通过"悔过"以"明体",从而在社会层面上指向"适用".这样,"悔过自新"就成为"明体适用"的根基,也就成为整个二曲学术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造自由逻辑语义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含无指谓的单称词项的赋值问题.然而,现代逻辑中通常所使用的"真"这个概念不曾直接应用于指谓不存在的对象,这是因为后者不是现实的构成元素.因此,自由逻辑语义学应当提出关于"真"的新概念,或至少应把对应理论做新的概括,这就遇到复杂的哲学问题.在这方面,丘奇、罗素、兰伯特、范·弗拉森、本西文伽等逻辑学家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刘禾“国民性神话”论的指谓错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刘禾的"国民性神话"论主旨在"跨语际"批评下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进行颠覆性的后殖民批评,忽视了中国近代据英文引入的国民性观念及其定义、中国儒文化传统观念向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的汇聚,而将西方殖民主义所"构建"的本质主义的"国民性神话"指认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观念,属于指谓错置.论述近代中国流行的国民性观念主要是梁启勋由英文引入并定义的国民性观念,它引入和定义之初便排除了本质主义.之前,中国儒文化中早已存在着含义与之接近的诸如"民性"、"移风易俗"、"变化气质"等观念.到晚清它们一起汇聚到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之中,实现了传统观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新增了唯谓形容词,但唯谓形容词的研究还不充分.科研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教学语法应侧重系统性、易于教学.唯谓形容词的立类缺乏充足语料的支持.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副词的所属词一直有变化.一些词是否为副词值得探讨;主语位置上的"副+名"存在矛盾,如果认为是状语,它不符合状语的特点和要求.如果认为是定语,则不符合副词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7.
存在义名谓句(表示某处有某句)既是名谓句的一种,又是存在句的特殊形式,它大都以指示代词或方位词作为句子标记。根据存在义名谓句的特点,将其分为无界存在句和有界存在句。有界存在句是名谓句的主要形式,粘附性是有界存在句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8.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事主语时,"之"义复指"或"虚复指"A内容,其语法功能已经丧失,为一个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9.
英汉词汇中"狗"所包含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西方人与中国人对狗的态度迥然不同.文章通过对英语"狗"的词汇的研究,论述了"狗"在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在语言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伍非百先生认为,在名、谓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名不过是记录观念所存系之实体的一种符号,一旦经过约定俗成,它便会成为一种区分不同对象的稳定概念或语词,其本身不会存在当与不当的问题。当其被用来指称实体时,因其具有固定的涵义而不能指称与之不相关的对象,于是便会产生当与不当的问题。然而,“以名指实”之中的“名”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谓”。所以说,正名的本质就是“正谓”。  相似文献   

11.
主谓短语是一种兼有多种词性的短语,归属于多功能性短语,也称为万能短语。主谓短语一方面带上句调直接成句,形成汉语中最常见的主谓句;另一方面又可作多种句法成分。本文主要探讨主谓短语作句法成分的语法功能。同时,从语义方面探析主谓短语的深层语义关系,具体从动词性主谓短语、形容词性主谓短语和名词性主谓短语三方面来探析主谓短语所反映的不同的客观事实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如何选题是新闻人物深度访谈节目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提出了"熟"人新角度、"老"人新动向、"名"人新契机等多角度拓展选题思路,进而实现人物访谈节目人性化、人本化、人际化的魅力和特质。  相似文献   

1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符合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提出是对人类及人性发展本质性、规律性以及终极价值认识的深化。笔者认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理念、营造高品位的人文文化环境,通过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弘扬与传颂、可持续发展及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启迪以及学生的养成训练等多层面入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则是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一致和相互融合,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两种精神的融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的问题.研究表明,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一是表示体貌特征,一是表示衣食住行.后者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结构上,名词单独作说明谓语的情况很少,而且有较强的限制条件.常见的是名词与名词、形容词或数词组成偏正短语,然后整体上充当说明谓语;而且,偏正短语很少单独作说明谓语,一般是两个以上并列作谓语.作说明谓语是名词性成分的正常语法功能之一,不能看作是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7.
“过”在古代汉语中是谓词性成分,表示“时间、空间距离上的经过”,突显客观义。“不过”是否定词“不”与“过”构成的否定结构,前后属状中关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过”发生了词汇化,由“不超过某一限制”引申出“仅仅”、“只”等表示说话人态度、情感的主观义。在前后小句语义方向不一致的语境中,“不过”衍推出转折义,由副词转变为连词,是说话人用以调控听话人认知状态的语言手段,体现交互主观性。从否定结构到副词再到连词,“不过”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系词"是"的成因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示代词“是”用于主谓之间复指主语时,往往可以重新分析为强调主语的标记,由于在语流中它与谓语联系得更紧密,它也有可能被看作是强调谓语的标记。用“是”强调谓语经常可以起到确认的作用。以名词性成分为谓语的无系词判断句在使用时受到了限制,客观上需要一个系词作判断标记,“是”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此要通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设以人文关怀、民主、透明、责任、法治等价值为基础,在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下,以提供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标志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20.
许多逻辑教材将4种直言判断的"逻辑方阵(对当关系)"运用到同样是4个种类的模态判断和规范判断身上,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逻辑混乱与错误。直言判断"逻辑方阵(对当关系)"的成立需要3个条件,其主要根基是对主项和谓项外延关系的穷尽分析,而所谓模态判断与规范判断的"逻辑方阵(对当关系)"却缺乏这些条件,因此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把"逻辑方阵(对当关系)"套到规范判断上是更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