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观念转变与启蒙——简析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嘉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3):58-61
\"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的转变,概括出当时学人对于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程度及他们心理激荡的历程.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及\"中体西用\"内涵的变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觉醒程度的深入--从蒙昧状态逐步深入到重估中西学价值.尽管,这种觉醒并不足以开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但从中可窥见启蒙的前景将是伴随着保守与激进、救亡与启蒙的二元激荡历程.此外,这更启发了后人对文化交流冲撞的思索,并成为中国民族觉醒的新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区建英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2):31-36
从清末开始,中国与西洋接触的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个强劲文化体系相互碰撞与融合的现象。由于文化上的非对等关系,又加上政治和经济等原因的影响,与西洋文化的接触便带上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感,显现出更为复杂的状态。从而使中国在近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积极导入西洋文化的潮流与执拗维护传统文化的潮流并存,欲以欧化破坏中国传统的倾向与固守旧有礼教政俗的倾向并存,问题的两面性非常显著。在其夹缝之间,严复摸索出了独自的中西文化会通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云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70-73
中西文化冲突融合 ,是历史的必然 ,其发生发展是曲折繁复的。在“求强”“求富”思想的驱动下 ,有识之士相继倡行“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国魂民气”、“民主科学” ,使中西文化融合不断趋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重温这一历史进程中各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及主张 ,无疑会对总结历史经验 ,汲取历史教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近代的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西体中用观,郑观应做了较为完整的概括,把对西学的认识和运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郑观应认为,西体中用观的落脚点在西体,即政治上的议院、经济上的商业为本、文化上的教育为本。郑观应的这一思想不仅是对中体西用观的继承和发展,还与西学中源观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此,他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之中。总体而言,郑观应的这一思想还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樊龙智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7-62,19
本文以《四库全书》所收录的西学书籍为切入点,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第一次西学东渐对当时清初时期的主流思想和官方思想的影响,及其对传统中国的秩序产生的瓦解作用。分析了西学中源产生的内在文化心理原因,进而找到了第一次西学东渐停止的表层原因、浅层原因、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雪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7-158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是“中西”一是“体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中西文化两极相逢的矛盾中第一段的结合形式。西学是作为中学的对立物出场的,对近代中国有极大的影响,人们怎样认识和汲取它,是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主张神佛峻别的伊势神道,在学问主张和精神思想上,与江户国学同出一辙.伊势神道批判佛学以期推动文化自立;江户国学反对儒学以期实现文化独尊.对外来文化的无情排斥和对自我文化的放纵自赞,可分明窥见深埋在日本文化内部神秘主义和情绪主义之基本根性. 相似文献
8.
董红玲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0-11
中国近代在思想领域出现过许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革命思想。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并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徐奉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9-23
在近代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对观念子层面的剖析始终滞后于其他层面.西学东渐催生了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也影响了中国的技术文化观.梳理与反思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以及其间的技术文化观,不失为鉴古资今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0.
“西学中源”与“礼失求野”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中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前者指出西学来源于中学,而后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源流,只表明向西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梅文鼎是清初历算大家,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论及“礼失求野”的思想,只是在晚年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后,错将政治权威当做学术权威,才开始大力宣扬“西学中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黎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6):71-73
时至近代,满清王朝腐朽没落。中国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落后于世界列强文化发展的近代化步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满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古老的中国被强行拖入近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中。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在这救亡图存的危急关头,中国的外交、教育、文化传播、文化观念等方面在被迫近代化中蜕变。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孙成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1-125
在中国近代80年中,文化变革作为中国社会总体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演进过程.近代中国文化变革是在中西文化彼此冲撞而又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外力的直接作用下被迫启动的.由于近代中国文化变革始终与救亡图存的政治主题紧密相连,因而其自身始终充满了浓重的功利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也由此决定了这一变革既空前激烈和急剧,同时又带有不彻底性,从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云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76-79
目前有关歇后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本体方面,从文化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以与人物有关的歇后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化内涵的论文论著更是比较少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对从4部歇后语词典以及语料库和他人论文中所搜集到的1035条与人物有关的歇后语的系统分析考察,探讨了人物歇后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对有关人物歇后语进行界定与内容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二、对信仰的追求;三、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四、对女性的冷漠。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相继出现了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三种文化思潮。尽管这些文化思潮都有偏颇之处,但是它们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学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4):153-158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折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巨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他的民权思想,对于开启民智曾起过良好的作用,启发了年轻一代,客观上有利于他们的思想由臣民意识向国民意识的转变,有利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的转型。时至今日,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仍在继续。所以,重新解读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不仅使我们对他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现代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6.
阎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57-58
本文从精英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历程人手,阐释了精英文化在历史上和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所具有的不可或缺性,进而提出应该顺应时代从题材和表现方式、教育和普及力度、大众素质等方面着手,重新促动精英文化的整体振兴,重燃有缺陷世界的理想之光. 相似文献
17.
薛秀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把握时代性,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出发,探究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独特之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基本原则、现实动力和根本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动力和根本要求。离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性分析,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衍生发展的具体路径,也无法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现实生活以“化中国”——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现实的发展道路,不断地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并指引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学热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成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3):85-88
20世纪末 ,国学热成为人们不能不关注的一个现象。本文分析了国学热产生的四大背景 :汉语学界和儒学圈的形成 ,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 ,对现代性的焦虑和排斥 ,对文化挑战中的文化侵略的警惕以及对精神家园和归宿感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论述了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警惕的原因 ,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必须吐故纳新、中西融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聂长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649-653
Aesthetics一词的汉译历程是在中、西、日文化互动间展开的。这一历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一般语学词典中普通词汇;第二阶段为西方教育著译中的课程译名;第三阶段为美学著译中的核心术语。其中第三阶段又分"美妙学"、"审美学"、"美学"三节目。 相似文献
20.
论海洋文化及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隆华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4):9-14
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视角解读“文化”的含义,海洋文化有祈求、合作和先进的特点。海洋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将引导和鼓舞我们的民族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海洋实践提升到文化自觉的水准,并使我们的民族文化重新振奋起来,达到现代的水平,在和世界各族人民一起建设和谐世界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