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是左右中亚地区能源地缘格局最主要的大国力量,三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的构建。大国因素使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呈现出三个特点:能源战略博弈态势凸显、能源合作制度复杂性突出、能源合作碎片化现象明显。在中亚地区大国博弈的局面下,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布局中亚地区能源战略、构建中亚能源合作新制度面临挑战,需要更多的战略谋划和战术技巧。  相似文献   

2.
丰富的油气资源、凸显的地缘政治位置使中亚成为世界上各大国和地区大国竞相涉足和角逐的热土,成为世界地缘战略竞争的重要场所.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土耳其和伊朗等国在中亚的战略博弈,必然对中国西部用边安全、中亚"战略缓冲带"作用的发挥以及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和谐世界”视角下中国的中亚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亚地区的地缘特点和战略地位以及冷战后的发展变化,指出中亚地区对中国的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着重阐述了中国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中亚战略的制定原则和实施方向。指出中国的中亚战略不是意在控制中亚及在这一地区追求霸权,而是要实现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间的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的措施就是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合作,特别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制度性合作,同时协调好与其它相关大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中亚地区之于世界各大国或相关地区强国的地缘和能源战略的重要性凸显。美国在企图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中逐渐认识到中亚地区的重要性,并逐步调整其中亚战略,其成就令其他利益角逐者刮目相看。虽然,美国在追求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和掣肘,中亚地区的未来不会取决于美国的一厢情愿,但是美国依然会将建立和加强中亚地区平衡作为自身在欧亚大陆综合性地缘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提高,各个大国、强国以及国际上其各种势力无不纷纷利用各自优势,争先恐后抢滩这一地区,对中亚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以便在这一地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牟取中亚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及丰富的战略资源。美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9.11事件后,反恐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中心环节,美国以联合反恐为旗号,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为地缘突破口,加大了介入中亚力度。而作为中国的近邻,美国的中亚政策必将影响我国西部的稳定、安全以及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亚在中国国际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在中亚的主要利益为地缘政治安全,其次是反对"三股势力"、维护边境地区安全和获取稳定的能源供应。然而,中国在中亚的利益却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困扰,例如区域外大国的竞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中国应该从观念、制度、经济等层面,多管齐下,以便更好地维护中国在这一地区的重大利益。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末,中亚和高加索濒临的里海还只是苏联的旅游度假胜地,这里美丽的波光帆影和美味的鲟鱼子酱吸引着无数的游人。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和里海石油开发热潮的升温,该地区昔日的宁静已不复存在,代替波光帆影的是高耸的油气井架,代替游人如织的是日益激烈的大国争夺。昔日冷寂的中亚高加索上被推上世界政治经济的前台,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战略格局中的新热点。欧亚心脏中亚高加索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连接处,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各种势力竭力染指的战略要冲。著名地缘政治思想家麦金德曾把中亚、高加索地区称为“历史的地理枢…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和21世纪的"世界能源供应地",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新世纪伊始,美国借助打击恐怖主义强力进入中亚地区,推行新中亚政策。面对美国的介入,俄罗斯调整了原先的中亚政策。美俄对中亚地区的战略争夺,必将对中亚地缘政治形势、国际战略格局以及相关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在世界地缘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日本自1997年以来逐步加强其中亚外交。2006年8月小泉首相在卸任之前出访中亚两国,更标志着日本中亚外交的深化。除了能源安全这一地缘经济因素外,加强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油气竞争,遏制中俄以配合美国的中亚政策也是日本积极发展中亚外交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中亚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在中亚的战略目标是使该地区成为美国在 2 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和遏制俄罗斯扩大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支点 ;抵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中亚的渗透 ,把中亚纳入美国的国际战略框架之中。美国全方位介入中亚事务 ,积极推行“新中亚战略”:发展同中亚各国的政治关系 ,向其灌输西方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拓展经济合作的领域 ,力图控制开采中亚油气资源的主导权 ;通过与中亚国家开展军事领域的合作 ,加紧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渗透 ,为建立自己的欧亚大陆安全体系构筑战略通道。美国与俄罗斯在里海石油资源争夺的焦点体现在对该地区的经济控制权和战略主导权上 ,既存在竞争 ,也有妥协与让步。但是 ,由于该地区形势错综复杂 ,带有不确定性 ,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会继续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11.
中亚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中亚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堪称世界的聚宝盆.中亚地区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地,因此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美国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依据形势的变化适时的调整对中亚的战略.美国的战略调整对中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不利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朝鲜半岛因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早已被纳入到东北亚国际政治的"合力"之中。要重新启动处在胶着状态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不仅需要南北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且也需要周边大国的推动和协助。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地缘冷战历史的变化促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启动,并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最为直接和有利的外部地缘环境;崛起后的中国受到东北亚地缘大国如日本、俄罗斯以及世界性大国---美国的战略制衡,随着中国与地区各方势力由制衡向均衡的转变,中国的未来发展只有寻求常态式的发展模式,在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中更为积极地推动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国际和平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中国最核心利益的外围地区,东北亚对于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国家的完全统一以及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中国在东北亚的未来抉择问题上也只有延续世界历史的趋势,维持现实地缘利益的局面,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合作与东北亚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北边疆是地缘政治学所谓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要冲。其安全与稳定不仅取决于我国及西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内部因素,周边国家政治生态及世界大国的对华战略等外部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及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势力包围、限制甚至分裂中国的意图更加明显。世界大国特别是美国不断强化与日、韩、澳等国军事同盟关系,从东南方向所谓"第一、第二岛链"围堵我国的同时,又以反恐等名义驻军中亚,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对中亚进行渗透,使我国处于腹背受敌态势。从国际视角分析影响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主要国际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亚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多国势力在这利益交错。该地区资源的开发与争夺同国际政治局势紧密相联。如何最大限度开发本国的战略资源价值,从而为本国谋求最大利益,是中亚必须解决的关键课题。与此同时,中亚的战略资源对中国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政治的困境,同时也是国家行为体间安全认知的困境。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霸权造成的安全困境,二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导致的大国关系困境,三是区域安全机制缺失带来的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困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动,建构了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困境,使得东北亚地区至今仍没有形成地区安全的集体认同。各国利益的矛盾掩藏着军备竞赛和地区冲突的危险,安全困境的幽灵困扰着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油面临严峻挑战,对外依存度越来越深,石油的来源渠道和运输存在安全问题,中亚和东南亚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两条地缘线。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外交政策自普京总统上任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亚地区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关注的重点对象。在俄罗斯“务实外交”的引导下,俄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不断改善和加强在安全领域和经济领域方面同中亚各国的关系。不但重新获得了中亚各国的信任,而且还巩固了自己在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油气资源是当今世界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中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优势,以美国、俄罗斯为主的一些世界大国纷纷参与该区域的油气开发,彼此之间展开油气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油气竞合背后体现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面对这一形势,中国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重视“两种利益诉求”、利用好“一个纽带”和“一个平台”,即:有效平衡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关系;重视印度与日本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纽带作用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从而确保我国能源战略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