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对日本文学做出三点概括:在思想构造方面,表现为"皇国"观念与"脱政治性"的二元结构;在情感表征方面,是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在审美取向上,是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相似文献   

2.
亚洲文学与世界文学——与大江健三郎谈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新:您主张无论是日本文学还是中国文学,都应加入作为世界文学一环的亚洲文学当中.您所说的亚洲文学具体来讲包括哪些内容?亚洲文学应该怎样实现与世界文学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学与文学间性——从歌德到杜里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一直是文学领域颇有争议的概念,早在19世纪初期,歌德就对其进行了思考,但并未做出明确阐释.近些年,斯泰因梅茨、科本、布洛克等理论家对"世界文学"都给予了关注.杜里申认为,对这一概念的三种理解:所有作品的加总、经典作品的选粹、文学-历史的理解,都是有效的,而第三种则是"世界文学"的真正典范.但杜里申并未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把重心放在对文学间共同体和文学间中心共同体的考察.在深广的语境中,"世界文学"带来了繁多复杂的文学间性,也带来了若干解释上的难题.如果学者们能就方法论和研究项目的具体目标达成一致,那么连接不同大陆和文学共同体的跨文化研究就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学"是一个形成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期的概念.它表征为一种民族文学间的精神分工、世界化功能、交流互换等的关系运动,并受到民族文学内部各要素结构关系的制约.它的性质依各民族文学的动机与方式不同而不同,其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比较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必然性、自然主义文学的潮流、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特色这三部分,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在本文当中,特别是作为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特色,从强调"无理想、无解决"、追求"真"、人的本性的自然性这三方面,通过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田山花袋等的作品,如<棉被>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文学文本"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对象,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文学文本分析的实质就是着重强调文学文本客体的能动性,但是文学文本分析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或语言分析,它并未与主体或文学文本外的客观世界隔绝.  相似文献   

7.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日本传统文学相比,大江文学更贴近西方式的理性。他在作品中"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像的世界,在那里,生命与神话凝聚在一起,构成一幅当今人类困境中惶惑不安的图画。"若干年来,大江健三郎始终凭藉心灵的感应,以理性的头脑思索对象,写出了真正取材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学人类学的学术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从19世纪的"世界文学"理念,到20~21世纪的文学人类学理念,表明文学观的一场重要变革,从西方第一世界贵族化的文学观到涵盖全球第四世界诸多原住民的文学观,变革的核心在于学术伦理的大转向:从殖民时代的霸权到后殖民时代的全球公正与平等.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初期到中期德国兴起的"民粹派文学"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他们的主要观点集中于对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条顿狂"、四十年代的"青年德意志派"的批判与对五十年代末德国作家兼学者拉萨尔"国民戏剧"的评论.也正是在对民粹主义思想批判与评论的过程中,马恩的"世界的文学"思想逐渐形成系统理论.他们致力于改造黑格尔的"世界精神""世界历史",最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文学"思想,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从历史到现实的深化.马恩通过对具体作家与文本的剖析,指出十九世纪德国"民粹派文学"的本质是以德国统一为口号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其政治理念是日尔曼式的封建复古主义,这种思想与经过马恩改造的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历史"观念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业文明已经彻底挖掉了一切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直坚持对民粹主义文学与民族自我中心观念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0.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对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缺少反省和批判。实际上,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呈现出了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对侵略战争的揭露与批判,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憎恨核武器、呼唤和平等积极思想意义,也存在着宣扬"日本受害论"和"反对战败"等需要清醒认识和给予批判的思想因素。中国学者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矛盾的不同方面。战后日本文学的这种"矛盾性"的观点是日本作家自身的"矛盾性"和民族主义立场所决定的,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当下,一股势不可挡的"玄幻文学热",已经形成了文化市场的冲击波。是什么原因引发这样的局面,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诚如陶东风教授所言:"‘玄幻文学’的真正研究价值不在其文本的审美特质,而在其社会学的认识价值。"确实,"玄幻文学热"现象不仅仅是文学问题,更折射出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玄幻文学是一种脱离沉重道德责任感的形式化的消极娱乐方式,它充分暴露了玄幻文学接受者精神世界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玄幻文学接受者价值世界的混乱、审美情趣的"平面化"以及其"客体化"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努力阐释一种世界文学的观念.这种世界文学要求摆脱传统上包容一切文学的总体性渴望,要求将它自身理解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文学,由这个世界接受和创造,面向这个世界市场,面向这个世界而不是下个世界,同时在文学其他可能的、尤其宗教世界性问题上不表明态度.最后,这种世界文学要突出文学创造世界的力量,创造替代性世界的力量.尽管这个观念是一个不完善的定义,但是不完善却一直会是世界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学"图景是建构的产物,依赖于文化历史语境,也因此会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迁产生变化。《世界文学》作为新时期主流翻译文学刊物,参与了"世界文学"图景的建构。和建国初期以及"文革"时期相比,新时期中国文学视域中"世界文学"图景发生了明显变化:就国别而言,从苏俄文学的"一枝独秀"转变为各国文学的"百花齐放";就文学类型而言,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化为"西方现代派";就作品选择标准而言,从"革命""进步"过渡到"经典性"。这其中有文学期刊内部的直接原因,主编和主办机构的专业化;有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双百""二为"方针的提出;也有中国文学场域内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追溯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梳理不同时代学者对"世界文学"的不同解读,可使人们可以更加清楚比较文学的蜕变与发展;深层次地了解"世界文学"的模糊性,可以更加明白比较文学的未来以及它可能带有的"局限性".总之,正是通过对"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的思考,人们确立了"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想;正是通过对"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的再思考,人们认识到"世界文学"具有既不可替代又难以企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日本核文学是日本涉核题材的作品总称,以原爆文学为发端的日本核文学随着时代语境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文本内涵和主题意蕴。纵观国内外对日本核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我国研究工作在时间上显然相对滞后,从数量上来看其成果可谓凤毛麟角,从质量上来看多属于介绍导读性研究,作为一块近乎空白的"处女地",尚有待发掘。在全球核时代语境下深入展开核文学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了解其文学本体特质与本体意义,其现实意义也至关重大。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和创作界的一些人,往往只注意了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和制约,而忽视了文学表达和依附政治的需要,因而他们对政治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实际上,文学对于政治的需要,不但是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同时也是文学发展的一条规律。而文学对于政治,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的需要。当然,在"文学需要政治"的命题中,尚有好些具体问题值得人们重新思考,特别是要以文化的眼光来审察政治,使政治不只是"政治",更是一种"文化",这才是对"文学需要政治"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日本占领区的亲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从殖民语境和沦陷区文学研究史角度,对"汉奸文学"加以辨析。文章分析了"汉奸文学"在三种不同的殖民体制中的差别,并在如何界定"汉奸文学"的问题上,提出五个方面的区分原则。正确认识"汉奸文学",不但有利于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深化,而且有助于客观评价沦陷区民众的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1997年,"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合并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仅适应了新世纪的发展需要,还给"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两门旧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道路.但是,国内很多具有招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大学,在这一专业的招生方向的设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而且在教学与科研上与这一专业的实际要求相去甚远.本文就这两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近代用于指语言艺术的"文学"(Literature)概念,首先是在西方生成、定型并得以广泛使用的.1840年代以后,在中国士人和西方传教士绍介西方的文献中出现的"文学"用例,虽然已具有近代意味,但仍主要立足古典义层面.直到1870年代初,日本学者西周以中国古典词"文学"与 LJiterature 对译,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术语才开始在汉语世界中出现.此后,伴随辞典编纂、文学史著作编写以及近代日本大学"文学"学科体系的确立,"文学"新词的内涵逐渐定型并得到广泛传播.在此过程中,"文学"与 Literature之间确立对译关系,"文学"观念实现近代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